文军 作品数:86 被引量:1,081 H指数:21 供职机构: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水利工程 更多>>
利用我国气象卫星遥感资料估算黄河源区净辐射辐照度的研究 被引量:7 2012年 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及极轨气象卫星(FY-3A)资料,估算黄河源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净辐射辐照度的空间分布。在晴天条件下,利用计算的向下太阳辐射照度,结合卫星遥感资料估算的地表反照率,得出地表太阳辐射收支。利用卫星遥感估算地表发射率和地表温度资料,结合地面观测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得到大气向下的长波辐射和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值。在阴天条件下,借助FY-2D云顶的反照率资料,根据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过程,推求透射比系数,进而得出阴天条件下地表净短波辐射照度。 王欣 文军 张宇 刘蓉 田辉 王少影关键词:遥感估算 黄河源区 沿海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电荷结构时空演变 被引量:17 2012年 利用闪电放电辐射源三维时空分布测量,分析了山东低海拔地区一次多单体雷暴过程的电荷结构演变以及与回波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对流云区电荷结构是典型的上正下负电偶极结构,且随着雷暴发展正负电荷层强度增大,高度抬升.负电荷区处在40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域中,正电荷层处在约40dBz区域中.层状云区也有类似结构,只是强度弱,高度低.观测到的四层电荷结构是出现在对流区消散阶段,此时,由于云体不同部位的不同消散程度,电荷结构发生断裂,云体前部正负电荷区下沉,云体中部正负电荷区高度变化不大,但负电荷区域变薄,呈现出四层电荷结构.从本例结果说明,雷暴优势起电机制通常能形成电偶极或三极性结构,多极结构可能不是起电形成.本文还分析了一次负地闪传输过程,和宏观电荷结构很好吻合,说明利用三维定位系统观测,可以较好地描述雷暴宏观电荷结构. 李亚珺 张广庶 文军 王彦辉 张彤 范祥鹏 武斌关键词:电荷结构 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自适应太阳能供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高寒地区自适应太阳能供电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充电控制器、可调稳压模块、两个快速响应程控开关、电压采样监测模块、微型控制器、输出端口、配电箱组成。电压采样监测模块采集太阳能充电控制... 王作亮 文军 王欣 韩博 康悦 刘蓉 张堂堂MODIS反照率产品在模拟黄河源区陆面过程和降水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009年 地表反照率是陆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其变化直接影响地表能量的收支状况,进而可以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其它气象要素。本文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通过两组数值模拟试验分别探讨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在黄河源区不同下垫面情况下潜热、感热的分配关系,详细分析了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变化的影响机制,最后应用EOS/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替代原模式低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反照率。研究结果表明:(1)当地表反照率减少(增加)时,模拟的区域平均地表温度、感热、潜热数值相应增大(减少)。当地表反照率减少0.1时,地表温度上升约1.0K,感热和潜热量增量比约为3∶1。(2)地表反照率改变对降水量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是黄河源区下游的草场区域,其次是黄河源头区域,最小的是黄河源区北部的稀疏植被区域。地表反照率通过对大气动力、热力以及水汽条件的影响,使得降水发生的环境改变,主要体现在:当地表反照率减少时,地表气压的减少使得大气低层的辐合气流增强,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生;2.0m气温的升高增强了大气近地层的热力不稳定度;2.0m比湿的增加表明近地层空气水汽含量增加。(3)与实况对比分析发现,使用卫星遥感产品后在月尺度上能够更准确地模拟降水量的变化过程。 史小康 文军 田辉 王磊 张堂堂 刘蓉 王欣 张静辉关键词:地表反照率 黄河源区 WRF模式 降水 植被对黄河源区水热交换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2017年 利用2013—2014年6—8月黄河源区近地面的观测数据进行CLM4.5单点模拟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水热交换影响和能量平衡的研究。结果表明:(1)100%植被覆盖与控制试验(植被覆盖度为50%)向上短波的模拟差值为-6.76 W·m^(-2),裸地(植被覆盖度为0%)与控制试验的差值为7.76 W·m^(-2)。(2)植被覆盖度降低对向上长波辐射的模拟影响较大,其中裸地与控制试验的向上长波辐射模拟差值为5.34 W·m^(-2),而100%植被覆盖与控制试验的向上长波模拟差值仅为-0.62 W·m^(-2)。(3)叶面积指数减少会使地表反照率增大,但辐射通量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其中向上短波平均增加1.35 W·m^(-2),潜热平均减小8.43 W·m^(-2)。(4)叶面积指数增加会使向上长、短波减少,同时潜热通量输送增大,且叶面积指数增加后,向上长波辐射、感热的变化范围略大于叶面积指数减少时。(5)净辐射受到云的影响较大,其变化范围为200~461 W·m^(-2)。6—7月的土壤热通量在2013年不同深度均达到峰值,其中5 cm深处土壤热通量在6—7月的平均值为6.25 W·m^(-2),最大值为30.34 W·m^(-2)。 贾东于 文军 马耀明 刘蓉 王欣 周娟 陈金雷关键词:黄河源区 能量平衡 植被覆盖度 数值模拟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估算黄河源区净辐射通量的研究 本文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及极轨气象卫星(FY-3A)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站地面观测资料,估算了黄河源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净辐射通量空间分... 刘蓉 文军 张宇 王少影 田辉关键词:遥感估算 黄河源区 气象卫星 闪电初始预击穿过程辐射脉冲特征及电流模型 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2012年青海大通地区高精度闪电三维辐射源定位结果和宽带电场脉冲波形同步数据,基于3种改进的传输线模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拟合发生在不同距离上不同类型闪电初始预击穿过程的双极性脉冲波形结构,反演初始流光通道内电流波形和特征参数,对比分析3种模型对初始预击穿过程和梯级先导双极性脉冲波形的拟合效果,统计分析4类闪电初始预击穿脉冲的物理特征。结果表明:3种改进的传输线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出双极性脉冲结构,且MTLE模型更合理。负地闪的初始预击穿过程和梯级先导过程呈现出相同的传输特征,即均以梯级形式发展,且拟合物理参量也较为接近。初始流光向上的路径长度大于初始流光向下的路径长度,初始流光向上击穿进入上部正电荷区的路径上中和的总电荷量和总垂直偶极矩远大于初始流光向下的路径上中和的总电荷量和总垂直偶极矩。 武斌 张广庶 张广庶 文军 张彤 李亚珺关键词:青藏高原 利用气象卫星遥感资料估算黄河源区净辐射通量的研究 本文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利用我国静止气象卫星(FY-2D)及极轨气象卫星(FY-3A)资料,结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站地面观测资料,估算了黄河源区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净辐射通量空间分... 刘蓉 文军 张宇 王少影 田辉关键词:遥感估算 黄河源区 文献传递 自记式土壤温湿度观测系统的防水筒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记式土壤温湿度观测系统的防水筒。其结构特征是防水筒主体为筒体与漏斗的结合体,筒上设有防水筒固定爪,筒体盖内开有密封垫放置凹槽,密封垫装在密封垫放置凹槽内,手柄与筒体盖相连接,不锈钢双扣可旋转挂钩一端钩... 王作亮 王欣 田辉 张堂堂 康悦 文军文献传递 黄河源高寒湿地-大气间水热和碳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的观测分析 被引量:6 2017年 黄河源区高寒湿地-大气间的水分和热量及碳交换过程是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2013年7月16日至10月19日期间黄河源区麻多湿地下垫面湍流通量涡动相关系统和气象站观测资料中,每月选取3~4天晴天条件下的观测数据,分析了黄河源麻多湿地-大气间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和CO_2通量的日变化特征,并探讨了近地面能量平衡闭合度。结果表明:黄河源高寒湿地下垫面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有日变化过程,日出后水分和热量交换通量逐渐增高,峰值均出现在12:00—16:00(北京时,下同)。在2013年夏季,黄河源湿地下垫面感热通量的最高值出现在9月15:30,达到了150.0 W·m^(-2),潜热通量的最高值出现在7月16:00,达到了300.0 W·m^(-2)。黄河源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消耗主要以潜热为主,近地面能量的闭合度较差,达到了48.8%。湿地净生态系统的CO_2交换通量日变化特征呈"U"型曲线,在整个植被生长季节的日变化过程中,日出后湿地系统吸收大气中的CO_2,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量NEE(Net Ecosystem Exchange)为负,中午达负极值,极值为-0.55 mg·m^(-2)·s^(-1),出现在7月21日12:30;夜间下垫面释放CO_2,NEE为正。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CO_2交换通量的变化动态范围受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和植被冠层的影响明显。 罗琪 文军 王欣 田辉 王作亮关键词:感热 潜热 CO2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