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慈龙骏

作品数:86 被引量:2,675H指数:27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农业科学
  • 20篇天文地球
  • 19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5篇荒漠化
  • 12篇灾害
  • 12篇沙地
  • 12篇土壤
  • 12篇风沙
  • 11篇防沙
  • 10篇生态
  • 10篇气候
  • 10篇风沙灾害
  • 9篇气候变化
  • 8篇干旱
  • 7篇水分
  • 7篇土壤水
  • 7篇绿洲
  • 7篇鄂尔多斯高原
  • 7篇干旱区
  • 6篇植被
  • 6篇景观
  • 5篇樟子松
  • 5篇生态安全

机构

  • 7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0篇北京林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新...
  • 4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国家林业局
  • 3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甘肃省治沙研...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宁夏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北京市昌平区...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深圳职业技术...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新疆财经学院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86篇慈龙骏
  • 34篇杨晓晖
  • 15篇贾宝全
  • 13篇于春堂
  • 7篇李朝生
  • 6篇吴波
  • 5篇张克斌
  • 5篇卢琦
  • 5篇喻泓
  • 3篇张红旗
  • 3篇尹伟伦
  • 3篇陈冬花
  • 3篇杨洁泉
  • 3篇蔡体久
  • 3篇高志海
  • 3篇李虎
  • 2篇刘爱民
  • 2篇王彦阁
  • 2篇李国旗
  • 2篇丁峰

传媒

  • 12篇地球科学进展
  • 11篇生态学报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5篇林业科学
  • 5篇干旱区资源与...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中国沙漠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世界林业研究
  • 3篇中国水土保持...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干旱区研究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第四纪研究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科技术语研究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年份

  • 5篇2021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8篇2007
  • 10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7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6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4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95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甘肃省民勤沙区土壤结皮理化性质研究被引量:81
2003年
以甘肃民勤沙区为研究区域 ,分别采集了不同地貌部位和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结皮 ,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从结皮土壤的机械组成、土壤盐分、土壤养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等方面来看 ,丘间地状况都明显要优于灌丛沙包。这可能与丘间地地形低洼 ,有利于土壤物质汇聚 ,以及其接受的大气降尘远较灌丛沙包为多有关。对于灌丛沙包来讲 ,白刺沙包在理化性质上 ,其状况要优于红柳结皮和梭梭结皮 ,这主要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所处的演替阶段有关。从目前的植被演替情况来看 ,白刺是当地的顶极种群 ,最适应环境 ,因此结皮发育状况也好 ;红柳目前已经处于极度退化进程中 ,而梭梭为人工植被 ,人工植被因在演替阶段中不起决定作用 ,故理化性质较差。另外从该研究工作还可以看出 ,对白刺植被采取围封措施之后 ,可以显著地促进结皮的生长发育 ,提高结皮中的有机质、全 N、全 P、速效 N等养分以及 Ca CO3含量。
贾宝全张红旗张志强慈龙骏
关键词:土壤结皮理化性质
中国城镇防沙研究——兼评《城镇防沙理论与工程》
2020年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对推动城镇防沙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成果。然而,相对于我国城镇防沙灾害现状,上述成果过于分散,难成体系,远不能满足迅速增长的城镇防沙技术需求。
慈龙骏
关键词:风沙灾害防沙生态安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新疆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的动态监测被引量:16
2008年
选取新疆西天山为监测区,建立云杉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基于遥感和地面调查数据提取西天山不同年龄阶段云杉林信息,对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分析1986、1996及2007年3期森林生物量监测数据,对西天山云杉林生物量的时空分布变化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20年间西天山云杉林总体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42.73t·hm-2,全林区云杉林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呈现出前期(1986—1996年)减少、后期(1996—2007年)增加、总体略有下降的特点。1986年西天山云杉林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为143.165t.hm-2,1996年下降到141.875t·hm-2,2007年又恢复到143.15t·hm-2。1986—2007年20年间,西天山云杉林面积减少了1.9%,生物总量减少了1.92%。1986—1996年间,西天山云杉林面积减少了2.88%,生物总量减少了3.77%。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西天山林区的天然森林资源得以恢复,1996—2007年西天山云杉林面积增加了1%,生物总量增加了1.91%。就不同区域云杉林生物量动态变化而言,喀什河流域云杉林总体单位面积生物量最高,随后依次为巩乃斯河流域、特克斯河流域及其他流域。
李虎慈龙骏方建国陈冬花刘玉锋
关键词:云杉林生物量遥感模型动态监测
鄂尔多斯高原北缘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被引量:23
2008年
采用Ripley sK函数(L函数)和J函数对研究区内典型样方的白刺灌丛沙包进行点格局和标记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独贵塔拉镇,白刺灌丛沙包在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5.0 m),在中大尺度上则呈现随机分布格局(5.0-50.0 m);在呼和木独镇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8.0 m),在中大尺度上则呈现随机分布格局(8.0-50.0 m);在巴拉贡镇小尺度上呈现均匀分布格局(0-3.5 m),中小尺度上呈现随机分布(3.5-10.5 m),中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格局(10.5-19.5 m),在中大尺度上又呈现出随机分布格局(19.5-50.0 m),而标记点格局分析较点格局分析在尺度上表现得更详细、更准确,例如在独贵塔拉镇,白刺灌丛沙包呈现均匀分布格局的尺度是2.9-11.6 m,呈现随机分布格局的尺度是0-2.9 m、11.6-13.5 m和14.2-50.0 m。造成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不同分布格局的原因很多,在该区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引起的环境异质性所致。最后分析了唐古特白刺灌丛沙包空间格局的环境解释及生态学意义,并建议要在充分考虑其空间格局与尺度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演替阶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保护和恢复。
于春堂杨晓晖尹伟伦慈龙骏
关键词:鄂尔多斯高原L函数
气候变化对库布齐沙漠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对策初探被引量:7
2007年
通过近30a的气候资料分析表明,库布齐沙漠气候有暖湿化的趋势,且其东部较为明显。近20a来,库布齐沙漠以油蒿(Artemisia ordosica)为主的稳定性沙生植被增加、半流动沙丘的面积显著减少;但放牧等人为干扰也使部分草场退化面积增加;库布齐沙漠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随年际间的气候波动而变化明显。气候暖湿化趋势虽然对库布齐沙漠东部生态恢复的贡献大于西部,也使得风沙防治工作相对减轻;但沙漠生态系统目前的状况可能还不足以应对未来气候变率增大带来的种种生态危害。基于此,就库布齐沙漠下一步的生态环境建设给出了一些建议。
李朝生丁一汇李泽椿侯英雨杨晓晖慈龙骏
关键词: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库布齐沙漠
半干旱沙地封育草场的植被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间的关系被引量:46
2005年
封育措施是一种主要的草场恢复和重建的措施。通过对半干旱沙地完全封育、季节封育和未封育地的比较分析,量化了不同封育措施下植被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对3种封育措施群落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的多响应置换过程(M RPP)分析结果表明,封育改变了群落的组成成分并增加了生物多样性,群落的指示种分析及样方相似性指数计算结果则显示,完全封育(>10a)的群落逐渐向旱生化发展,各植物种分布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提高,放牧价值开始降低,而季节性封育则明显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稳定状态。对不同措施下植物种与土壤因子间关系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状况是限制3种措施中植物种组成的决定性因子,生物结皮盖度、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容重等因子均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水分产生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因子是生物结皮盖度,由于长期缺少牲畜的践踏,完全封育区内结皮发育较好,这也是导致群落向旱生化发展的原因之一,同时一些重要因子诸如降水的时空变化或由此而引发的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在本研究中可能被忽略。相关分析表明3种措施的生物多样性除了受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含水量和结皮盖度)的影响外,还与土壤速效氮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呈负相关。
杨晓晖张克斌侯瑞萍慈龙骏
关键词:封育措施植被变化土壤因子生物多样性梯度分析
中国城镇防沙研究——兼评《城镇防沙理论与工程》
2020年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长期坚持开展区域性和针对重大工程设施的风沙灾害研究工作和治理工程,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区域风沙灾害防治工程尽管没有明确针对城镇,但客观上对城镇防沙起到了良好效果,已取得的防沙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城镇防沙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随着中国干旱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因城镇风沙灾害而日益凸显的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需求,在"十·五"后期和"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正式立项开展与城镇防沙有关的科研和实践.
慈龙骏
关键词:生态安全风沙灾害防沙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基于遥感技术的荒漠化评价研究进展被引量:22
2006年
遥感技术以其信息量大、覆盖区域广和短周期等诸多特点正日趋成为大尺度荒漠化评价的主要手段,而最简单、最直接且最易于获取的评价指标是植被覆盖,目前用于获取干旱区植被覆盖的方法主要是计算植被指数(VI)和波谱混合分析(SMA)。文中在综合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这2种方法在荒漠化评价相关研究上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对其在中国荒漠化评价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评述,无疑,随着这2项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荒漠化评价将变得更为客观、科学和可信。
杨晓晖慈龙骏
关键词:荒漠化评价遥感技术植被指数光谱混合分析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空间格局对地表火干扰的响应被引量:1
2009年
利用全林木定位方法,对地表火干扰后樟子松林的残桩、倒木、枯立木和活立木等各林木组分进行了调查。Ripley’sK函数分析表明,地表火干扰后12年内樟子松的空间格局均表现为显著的均匀分布,且不同阶段樟子松均匀分布显著的尺度范围的变化幅度较小。地表火驱动的林分稀疏过程中,残桩和枯立木均表现出显著的聚集分布,而倒木的空间分布格局则是随机的。双变量分析也表明,活立木与残桩、全部死亡林木之间相互排斥显著,而活立木与倒木、枯立木间则是相互独立的。短期内,地表火成为樟子松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作用会逐渐衰减并为其他因素所代替。因此,地表火改善了林分结构,使樟子松的空间格局更趋于均匀,有利于存活林木的生长发育,并加快林分向成熟林演变的进程。
喻泓杨晓晖慈龙骏葛玉祥王君张万成
关键词:樟子松地表火
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65
2002年
以甘肃省的民勤绿洲为例 ,选择土壤水分最为亏缺的 7月 ,对白刺 (Nitrariatangutorum)沙包不同迎风面 ,以及绿洲和荒漠交错地带的土壤水分进行了取样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白刺沙包而言 ,其上层和深层土壤水分是迎风坡大于背风坡 ,中间层次 (4 0~ 80cm)则刚好相反。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上 ,灌丛沙包与沙丘间低地水分变化有很大的不同 ,总体而言 ,丘间地水分含量大于灌丛沙包 ,但在距离绿洲 40 6m处 ,二者均出现一个土壤水分的最低值。在丘间地表层 ,水分变化是距离绿洲愈近 ,土壤含水量愈高 ;而深层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则刚好相反。在灌丛沙包上 ,其土壤水分大多在 1.5 %左右 ,远低于植物的萎蔫系数 ,故不能够满足植物生命活动之需 ;在绿洲至流动沙丘这一环境梯度带 ,其水分变化可以明显划分为 3个区间。基本规律是 ,愈靠近绿洲 ,土壤含水量也愈高 ;而随着与绿洲距离的逐渐拉大 ,其深层含水量增加、各土层之间的含水量差值也在逐步增大。在丘间地与灌丛沙包底部接触处的丘间地上层 ,存在一个 2 0cm厚度的高含水层 ,这一层次为灌丛植物在年内气候干旱期的生命维持提供着重要水源保证。
贾宝全慈龙骏蔡体久高志海丁峰
关键词:交错带绿洲荒漠土壤水分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