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烨

作品数:9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脉泽
  • 3篇星际
  • 3篇星际介质
  • 3篇H
  • 2篇银河系
  • 2篇银河系结构
  • 2篇恒星
  • 2篇恒星形成
  • 1篇电离氢区
  • 1篇星系
  • 1篇星系核
  • 1篇圆运动
  • 1篇运动学
  • 1篇致密
  • 1篇三角视差
  • 1篇射电
  • 1篇射电谱线
  • 1篇视向速度
  • 1篇水脉泽
  • 1篇喷流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上...
  • 4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作者

  • 9篇徐烨
  • 4篇郑兴武
  • 4篇俞志尧
  • 3篇张福俊
  • 3篇蒋栋荣
  • 1篇陈曦
  • 1篇顾敏峰
  • 1篇沈志强
  • 1篇裴春传
  • 1篇李晶晶

传媒

  • 2篇物理
  • 2篇天体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科学(A...
  • 1篇自然杂志
  • 1篇天文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学(G...

年份

  • 4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GGD25内H_2O脉泽的一次强爆发
2000年
通过对 22 GHz H_2O脉泽源 GGD25连续近一个月的跟踪观测,探测到一个速度为-84.4 km·s^(-1)子谱的流量密度的一次强爆发,在 4 d内流量密度从 1090 J上升至 2 200 J.同时整个脉泽源的诺线宽度也在相应增加,从 4.4 km· s^(-1)增宽至 6.1km·s^(-1).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脉泽云之间的相互碰撞而导致了脉泽抽运率的变化.
徐烨郑兴武蒋栋荣张福俊俞志尧
关键词:星际介质
不同演化阶段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CO观测
2006年
利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的13.7 m毫米波望远镜,对处在不同环境下的9个大质量恒星形成区进行了12CO(J=1-0),13CO(J=1-0)和C18O(J= 1-0)的成图观测.样本中7个源探测到了13CO云核,5个源探测到了C18O云核.只探测到2个源有明显的外流结构,且伴有C18O云核及水脉泽.首次在HII区S152/S153内探测到可能与红外源IRAS22566+5828成协的12CO分子外流.并采用典型的LTE方法给出了这些云核与外流的物理参量.观测结果表明只有恒星形成演化到一定的阶段,使得气体密度足够高时,才会形成C18O云核,而同时出现C18O云核和水脉泽时形成外流的可能性极高.
陈曦徐烨沈志强李晶晶
关键词:恒星形成水脉泽
河外H_2O超脉泽辐射
2001年
介绍了近年来河外H2O超脉泽的主要观测结果。H2O超脉泽通常起源于活动星系核中央的拱核盘。它们主要寄生在 Serfert 2星系或低电离核区。至今为止,已有20个星系探测到H2O超脉泽。脉泽辐射的各向同性光度为10~6000L⊙。所有超脉泽星系显示出核的活动,显然,脉泽是由核活动所产生的射电和X射线光子或激波来抽运的。H2O超脉泽倾向存在于高倾斜度的星系,这使得沿视线上的分子柱密度增高,产生足够大的放大光深。最有可能产生H2O超脉泽辐射的星系应有一个包含着射电源的侧向的分子盘以及一个适当的抽运机制。
徐烨蒋栋荣郑兴武俞志尧
关键词:星系活动星系核射电谱线射电
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
2006年
徐烨
关键词:银河系结构视向速度运动学圆运动涡结构
W3(OH)区域H_(2)O脉泽的快速时变
2000年
通过对 W3(OH)区域 22 GHz H_(2)O脉泽源的短时间跟踪观测,探测到速度为-52.8 km/s子谱的流量密度呈线性下降趋势,变化时标约为 19天.同时也观测到了整个脉 泽源的谱线宽度与该子谱的强度之间的相关变化.这些现象可能是由脉泽云之间的相 互碰撞导致脉泽抽运率的变化所引起的。
徐烨郑兴武张福俊俞志尧韩溥Eugenio Scalise Jr.
关键词:星际介质H2O脉泽
银河系英仙臂的距离
2006年
以地球轨道半径为基线,借助目前世界上最高分辨率的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通过测量英仙臂中大质量恒星形成区W3OH的三角视差,得到了银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英仙臂的距离为1.95±0.04千秒差距(5.86×1016km).这个工作解决了天文学中关于英仙臂距离的长期争论,说明英仙臂显示强的运动学反常.
徐烨
关键词:脉泽三角视差银河系结构
封面说明
2006年
徐烨
AGB星轴对称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
1999年
通过对AGB星轴对称旋转膨胀拱星包层的分析,建立了包层内气体和尘埃的运动方程,得到了拱星包层的速度流场的解析解.解的结果表明:物质外流速率随其与赤道面的交角增加而增大,沿极轴方向达到最大,而沿赤道面向外最小.物质外流量的情形则相反.
徐烨俞志尧张福俊
关键词:AGB星拱星包层轴对称
超致密电离氢区周围的CO高速气体
2002年
给出了与星际水脉泽源和超致密电离氢区成协的77个恒星形成区的高速12CO(J=1-0)分子辐射的搜寻结果.目的是调查高速分子外流、星际H2O脉泽源和它们所联系的红外源之间的关系.样本满足WC标准,即:lg(F25μm/F12μm)>0.57和lg(F60μm/F12μm)>1.3.绝大多数源都存在着气体的高速运动,在1σTa*水平处,几乎70%的源的谱线全宽(FW)超过15km·s-1,15%的源则超过了30km·s-1.这个结果极大地超过了小质量恒星形成区所得到的值.在CO分子的FW,半峰全宽(FWHM)和源的红外光度之间存在清楚的相关性,两种线宽的值正比于红外光度的值.这些关系表明了亮源能够注入更多的能量进入它周围物质中从而产生更强有力的外流使得CO分子的线宽增大.从CO分子和水脉泽的峰值速度的对应关系中发现一些水脉泽源相对于其附近的气体呈现出大的蓝移,这也许是由非饱和脉泽放大了背景源引起的.
徐烨蒋栋荣顾敏峰杨传义郑兴武裴春传
关键词:星际介质电离氢区喷流外向流恒星形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