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向君

作品数:12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宜兴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尿毒
  • 4篇尿毒症
  • 3篇血液
  • 3篇血液透析
  • 3篇肾病
  • 3篇疗效
  • 2篇炎症
  • 2篇炎症因子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肾病
  • 2篇透析治疗
  • 2篇尿毒症患者
  • 2篇连续性
  • 2篇高通量
  • 1篇代谢
  • 1篇胆碱酯酶
  • 1篇蛋白尿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蛋白A

机构

  • 10篇宜兴市人民医...
  • 2篇江苏大学

作者

  • 12篇徐向君
  • 8篇储虹
  • 4篇李旭东
  • 3篇樊伟
  • 2篇胡鹏华
  • 2篇李旭东
  • 1篇黄亚萍
  • 1篇朱涛峰
  • 1篇李旭东
  • 1篇邵丽娜
  • 1篇蒋静
  • 1篇崔英
  • 1篇崔英
  • 1篇樊伟
  • 1篇陆俊杰
  • 1篇许春香

传媒

  • 2篇中外医疗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技杂志
  • 1篇交通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清指标与老年尿毒症感染患者IPS评分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血清胆碱酯酶(ChE)、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淀粉样蛋白A(SAA)、D-二聚体(D-D)水平与老年尿毒症感染患者感染可能性评分(IP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3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尿毒症感染患者40例纳入感染组,另择同期未发生感染的老年尿毒症患者40例作为未感染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血清ChE、hs-CRP、PCT、SAA、D-D水平、IPS评分,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指标(ChE、hs-CRP、PCT、SAA、D-D)与IPS评分的相关性,并制作散点图。结果感染组血清ChE低于未感染组(t=6.188),血清hs-CRP、PCT、SAA、D-D水平、IPS评分高于未感染组(t=3.904、6.482、7.272、7.397、5.7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IPS评分与血清hs-CRP、PCT、SAA、D-D水平之间成正相关(r=0.578、0.594、0.658、0.706,P均<0.05),IPS评分与血清ChE水平之间成负相关(r=-0.585,P<0.05)。结论血清hs-CRP、PCT、SAA、D-D水平、IPS评分升高,ChE水平降低与老年尿毒症患者发生感染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老年尿毒症感染预测指标及临床治疗的指导依据。
黄亚萍徐向君蒋静朱涛峰
关键词:尿毒症胆碱酯酶降钙素原淀粉样蛋白A
尿毒症患者行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对临床效果、钙磷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分析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遵循双盲法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患者为对照组,50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采用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以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钙磷代谢、炎症因子为观察指标,之后对观察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61,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钙、血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血钙、血磷水平分别为(2.16±0.32)、(1.81±0.34)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2、2.766,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分别为(5.31±1.66)mg/L、(23.28±4.61)ng/L、(14.89±3.31)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06、6.872、6.849,P<0.05)。结论持续性腹膜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的效果更加确切,不仅能够调节患者钙磷代谢情况,还可以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徐向君
关键词:尿毒症持续性腹膜透析钙磷代谢炎症因子
连续性血液透析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56例临床疗效对比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分析比较连续性血液透析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急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群选取于2011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急性肾衰竭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28例)和观察组(n=28例),对照组行间歇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行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Scr、BUN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次数、心律失常发生次数分别为(1.65±0.45)次、(1.21±0.35)次,低于对照组的(3.89±1.32)次、(3.67±1.6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肾衰竭应用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Scr、BUN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使用。
樊伟崔英李旭东徐向君储虹
关键词:急性肾衰竭连续性血液透析间歇性血液透析
慢性肾脏病和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分层的关系
2015年
目的研究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及蛋白尿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e GFR将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为1~5期;按照美国心脏病学院临床数据标准,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低、中和高危。结果 224例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其中41.5%具有中-重危风险。经不同模型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蛋白尿不是中-重危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而CKD每进展1期,发生中-重危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增加55.4%(95%可信区间1.108~2.013)。CKD 1期、2期和3~4期,发生中-重危冠状动脉病变的比例分别为24.1%、29.1%和52.9%。无病变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e GFR分别为(75±19)、(68±20)、(49±17)和(42±15)m L/(min·1.73 m2),中危组和高危组e GFR显著低于无病变组和低危组,高危组e GFR低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蛋白尿可能不是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而e GFR是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e GFR下降可能反映了更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
储虹李旭东徐向君樊伟邵丽娜胡鹏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慢性肾脏病肾小球滤过率蛋白尿冠状动脉造影
炎性因子水平与糖尿病肾病分期的关系被引量:16
2017年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水平与糖尿病肾病(DN)分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江苏省宜兴市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根据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蛋白尿组(25例)、微量清蛋白尿组(22例)和大量蛋白尿组(23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自愿者2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患者尿液白介素18(IL-1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4组年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病程、收缩压、尿微量清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IL-18和MCP-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因子水平随着DN病情加重而升高,检测炎性因子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程度的辅助指标。
樊伟许春香崔英徐向君李旭东储虹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白介素-18趋化因子CCL2
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心血管疾病被认为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1]。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并发症主要与患者血脂代谢紊乱有关[2],而改善尿毒症患者脂质代谢紊乱,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探讨高通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和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作者对医院收治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了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徐向君
关键词:高通量透析终末期肾病尿毒症血脂
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hs-CRP、TNF-α、IL-6水平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于宜兴市人民医院治疗的103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n=51)与联合组(n=52),2组患者均接受饮食控制、活性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缬沙坦组接受缬沙坦治疗,联合组接受缬沙坦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24 h尿蛋白、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 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评估整体疗效,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头痛、肠胃不适、乏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3项肾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联合组BUN、24h尿蛋白、SCr水平均低于缬沙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2组3项炎症因子水平趋于一致(P>0.05);治疗后,2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且联合组hs-CRP、TNF-α、IL-6水平均低于缬沙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血脂、血压水平均显著优于缬沙坦(P<0.05);在疗效评估方面,联合组总有效率较缬沙坦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慢性肾炎患者的治疗中,与单一缬沙坦治疗相比,缬沙坦与阿托伐他汀的联合给药方案的临床疗效更佳,对患者肾功能及炎症因子的改善作用更明显,且安全可靠,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徐向君
关键词:慢性肾炎阿托伐他汀肾功能炎症因子
N端前体脑钠肽对重症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室患者中N端前体脑钠肽(NT-pro BNP)对急性心力衰竭(AHF)和临床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在228例重症监护室患者中进行回顾性研究,用KDIGO标准诊断急性肾损伤(AKI),APACHE-Ⅱ评分评价病情危重程度,分析NT-pro BNP与心力衰竭、急性肾损伤、病情危重情况的关系。结果:单纯AHF患者NTpro 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及心衰临床分级相关,但AHF+AKI患者及所有重症监护室患者NT-pro 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无关。NT-pro 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相关(r=0.399,P=0.027)。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中,NTpro BNP水平每升高200pg/m L,病情向APACHE-Ⅱ评分≥22分的极危重症发展的风险增加44.2%(OR值95%可信区间1.107-1.748),发生院内死亡的风险增加52.3%(OR值95%可信区间1.135-1.702)。经ROC曲线分析,NTpro BNP诊断AHF、APACHE-Ⅱ评分≥22分的极危重症和住院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4(95%可信区间0.540-0.712)、0.812(95%可信区间0.662-0.915)和0.847(95%可信区间0.742-0.925)。结论 :对于AKI高发的重症监护室患者,NT-pro BNP缺乏诊断AHF的临床价值,但是NT-pro BNP升高是病情危重和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预后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储虹李旭东徐向君樊伟陆俊杰胡鹏华
关键词:N端前体脑钠肽危重症急性肾损伤心功能不全预后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诊疗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总结讨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除加强透析外,予积极抗感染、调整干体重、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治愈1例,显效4例,死亡3例。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疾病,治疗困难,死亡率高。
储虹李旭东徐向君
关键词:血液透析感染性心内膜炎诊疗
不同类型胰岛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尿蛋白排泄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接受不同类型胰岛素治疗后血糖波动及尿蛋白排泄率(UAE)变化情况。方法入选12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B两组各60例,30例拒绝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为对照组(C组);A组分别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三餐前诺和灵R治疗,B组给予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每日2次皮下注射治疗,C组予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 UAE(UAE/24 h)及通过自我血糖检测(SMBG)了解血糖波动变化,评判不同胰岛素的疗效。结果治疗前A、B、C组HbA1c为(9.38±2.58)%、(9.32±2.20)%、(9.24±2.41)%,治疗后为(6.58±1.74)%、(6.73±1.21)%、(8.16±2.07)%,治疗后三组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q=1.174,P>0.05),但均显著低于C组(q值为8.623,8.187,P<0.05);治疗前A、B、C组UAE/24 h为(95.82±23.77)、(99.24±21.95)、(102.47±19.33)μg/min,治疗后为(98.90±22.57)、(101.55±20.43)、(130.61±25.58),A、B两组治疗后UAE/24 h无明显变化,C组显著增加(t=7.036,P<0.05),且显著高于A、B两组(q=9.172,8.842,P<0.05)。治疗后A、B、C组血糖波动幅度(MAGE)为(3.17±0.90)、(3.23±0.87)、(4.56±1.79)mmol/L,C组血糖波动幅度大于A组和B组(F=6.793,P<0.05)。结论应用两种不同类型胰岛素治疗均能良好控制血糖水平,能有效减缓肾脏病变进展。
徐向君储虹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血糖尿蛋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