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骞

作品数:11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阑尾
  • 3篇缺血
  • 3篇系膜
  • 3篇阑尾炎
  • 3篇急性肠系膜
  • 3篇急性肠系膜缺...
  • 3篇腹腔
  • 3篇肠系膜
  • 3篇肠系膜缺血
  • 2篇手术
  • 2篇急性阑尾炎
  • 2篇腹腔镜
  • 1篇动员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梗死后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性
  • 1篇营养支持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0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11篇张骞
  • 7篇张鹏
  • 7篇赵宏伟
  • 6篇李元新
  • 4篇王峰
  • 2篇孟轶婷
  • 1篇王红
  • 1篇董秋婷
  • 1篇杨跃进
  • 1篇钱海燕
  • 1篇宋雷
  • 1篇赵克强
  • 1篇吴巍巍
  • 1篇徐辉

传媒

  • 3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临床急诊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1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治疗双阑尾畸形并急性阑尾炎1例
2019年
双阑尾畸形是罕见外科疾病,据郑裕隆[1]报道其发生率为0.008%~0.24%。研究报道,双阑尾畸形可能的发生机制是在胚胎发育第6~12周时,某些内在因素或者外界刺激使内胚层在盲肠末端出现形态上的双(多)突起,从而形成两(多)条阑尾[2-3]。双阑尾畸形并发急性阑尾炎更为少见,本院2019年1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0岁,因“右下腹疼痛2 d”入院。查体:T 38℃,P 83次/min,R 20次/min,BP 101/63 mmHg。
张骞庄卓男李元新
关键词:阑尾炎双阑尾畸形腹腔镜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36例治疗体会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3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术前行MDT讨论,血管外科及胃肠外科联合手术治疗。所有治疗病例均行手术探查。其中3例病人术中使用荧光内镜判断肠道血供。统计诊治过程中腹部CT、白细胞计数、D-二聚体相关数据,应用SPSS软件分析其与肠道坏死的相关性。结果:腹部CT特异表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与肠道坏死有相关性关系。治疗病例有11例行肠切除、8例为外院行手术治疗后,在我院行术后康复治疗。术后8例发生短肠综合证。1例病人自动出院。1例死亡。1例病人术后出现肠道坏死、肠瘘,3个月后行肠瘘切除术,术后恢复良好。5例病人术后6个月行造口还纳。荧光内镜判断肠道血供及生机效果良好。结论:AMI病情凶险,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尽早重建小肠血运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多学科讨论后精准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术前腹部CTA对AMI的诊断及判断肠道坏死有重要意义。术中使用吲哚箐绿荧光显影剂、配合荧光导航内镜,判断肠道缺血范围,值得进一步探讨。临时性肠道双造瘘有利于及时发现肠管血运恢复情况,远端造瘘可早期进行肠内营养,值得推广。
赵宏伟张鹏张骞孟轶婷王峰李元新
关键词:肠系膜缺血
复杂性阑尾炎发病风险因素分析
2023年
探讨复杂性阑尾炎发病的风险因素,鉴别复杂性阑尾炎,正确及时地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9年11月行阑尾切除手术患者636例,根据术后病理分为非复杂性阑尾炎组(n=471)和复杂性阑尾炎组(n=165)。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出现症状至就诊的时间)、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合并症、阑尾炎病史、腹膜炎、发热、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阑尾粪石、阑尾直径、术前影像学积液、确诊至手术时间等指标,分析复杂性阑尾炎的风险因素。与非复杂性阑尾炎组相比,复杂性阑尾炎组年龄更大,发热、腹膜炎、阑尾粪石、合并症及术前影像学积液的患者比例更高,发病时间更长,阑尾炎病史比例低,WBC、CRP和NEU%的水平更高、阑尾直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炎(OR=1.923,95%CI:1.190~3.106)、粪石(OR=2.009,95%CI:1.300~3.104)、发热(OR=2.061,95%CI:1.339~3.174)、年龄(OR=1.019,95%CI:1.005~1.033)、发病时间(OR=1.013,95%CI:1.001~1.024)、CRP(OR=1.010,95%CI:1.006~1.015)、NEU%(OR=1.060,95%CI:1.030~1.092)是复杂性阑尾炎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高龄、发热、术前存在腹膜炎、高CRP水平、高NEU%水平及存在阑尾粪石的阑尾炎患者为复杂性阑尾炎的风险更大,为获得更佳预后宜首选手术治疗。
马天翼张骞赵宏伟张鹏
关键词:复杂性阑尾炎
金属材料接触热阻的试验分析及有限元数值仿真
张骞
关键词:金属材料接触热阻试验分析数值仿真
小肠错构性息肉致肠套叠1例
2020年
肠错构瘤息肉是一种少见的疾病,是一类来自肠道黏膜,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肠道的任何部位均可发生,无特殊的临床症状、体征,患者往往并发肠梗阻、肠套叠等并发症才确诊,我院最近收治了1例成人肠套叠术后病理确诊为错构瘤息肉患者,报道如下。
赵宏伟孟轶婷庄卓男张鹏张骞李元新
关键词:小肠息肉肠套叠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住院时间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清华长庚医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共124例病例资料,按术后第2天是否出院分为出院组(WBC≤10×10~9/L及CRP<50mg/L)64例、不出院组(WBC>10×10~9/L或CRP≥50mg/L)60例,比较两组病例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有无合并症、体温、有无阑尾炎病史、有无腹膜炎、术前白细胞(WBC)水平、术前中性粒细胞水平、术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有无腹腔粘连或积液、术中阑尾残端处理方式、阑尾病理类型,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出院组术前WBC<10×10~9/L9例(14.06%)、WBC10×10~9/L^15×10~9/L42例(65.63%)、WBC≥15×10~9/L13例(20.31%)、术中发现粘连积液45例(70.31%);不出院组术前WBC<10×10~9/L5例(8.33%)、WBC10×10~9/L^15×10~9/L35例(58.33%)、WBC≥15×10~9/L20例(33.33%)、术中发现粘连积液53例(88.33%)。Logistic单因素分析以上因素与术后第2天能否出院相关(P=0.046,0.017),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发现术中粘连积液(OR=2.911,95%CI 1.107~7.650)为术后第2天能否出院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术中腹腔粘连积液可用来预测患者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住院时间的长短。
张鹏李元新赵宏伟张骞
关键词: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住院时间影响因素
急性肠系膜缺血早期肠坏死风险因素研究现状
2023年
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是一种罕见且致命的外科急腹症。按其发病原因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及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4类。AMI早期发病十分隐匿,常有“症状重、体征轻”的特点,这使得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以往很多文章都在探寻何种实验室检查指标可以有效地预测急腹症病人是否为AMI,但最终的结果却发现目前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指标难以达成这一目标。早期肠系膜CT血管成像(CTA)用来诊断AMI的准确率非常高,但没有哪项研究得出以上哪些指标直接提示肠道出现透壁性坏死,难以对该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导致该病常常引起小肠透壁性坏死,进而发展成为严重的腹腔感染,产生不良的治疗后果。如何在术前准确判断小肠存在透壁性坏死逐渐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
马天翼王峰金烁张骞赵宏伟张鹏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肠系膜缺血23例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肠系膜缺血(AMI)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7-01-2018-12期间经急诊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诊治的AMI患者共23例,按缺血原因分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EAMI)+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TAMI)组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VAMI)组。总结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30 d病死率等资料。使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AMI+TAMI组12例,男5例,女7例;6例≥60岁;症状居前3位的是腹痛(100.00%)、腹胀(75.00%)、恶心(58.33%);腹膜炎9例,发热4例,白细胞升高6例,D二聚体升高10例。VAMI组11例,男6例,女5例;6例≥60岁;症状居前3位的是腹痛(100.00%)、腹胀(81.82%)、恶心(54.55%);腹膜炎3例,发热2例,白细胞升高4例,D二聚体全部升高。两组病例均经CTA或CTV检查发现肠系膜动脉或静脉血栓或栓塞。两组各有3例肠坏死。5例患者放弃治疗,其余患者分别采用血管腔内手术或联合手术治疗,术后30 d无一例死亡。经统计学检验,两组病例在腹膜炎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结论:AMI早期无特异临床表现,诊断困难。但随着医师对AMI认识的提高,多学科MDT的紧密合作,早期的手术干预避免广泛的肠管切除及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其疗效将越来越好。
张鹏李元新吴巍巍赵克强王峰赵宏伟张骞
关键词:急性肠系膜缺血
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致脓肿形成的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后脓肿形成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外科非手术消炎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70例,按消炎治疗后是否形成脓肿分为A组(形成脓肿)与B组(无脓肿),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有无腹膜炎、治疗前的体温(T)、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影像学检查是否有阑尾粪石或腹腔渗液、阑尾直径(以7.95 mm为分界标准)、消炎治疗时间的差异,分析脓肿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41例,B组129例。单因素分析发现,与B组比较,A组发病时间长、腹膜炎多、治疗前的体温高、WBC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CRP高、腹腔渗液多、阑尾直径粗、消炎治疗时间长(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炎(OR=5.875,95%CI 1.704~20.25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OR=6.384,95%CI 1.949~20.905)、腹腔渗液(OR=23.074,95%CI 6.868~77.520)为脓肿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急性阑尾炎患者若并发腹膜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5%、腹腔渗液3项临床表现之一时,非手术治疗易形成脓肿,建议考虑手术治疗。
张鹏李元新赵宏伟张骞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脓肿
一例腹腔开放伴唇状瘘肠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被引量:2
2020年
报告1例腹腔开放伴唇状瘘肠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肠瘘患者临床围手术期治疗多采取分期个体化治疗,术前实施适当的瘘口处理控制腹腔感染、通畅引流、营养支持等有效干预措施,待全身情况改善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本案通过对患者围手术期治疗期间皮肤护理,消化液管理,营养支持和术前体能锻炼的积极护理措施,为手术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刘晶钰王峰张骞
关键词:肠瘘围手术期造口护理营养支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