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能为

作品数:64 被引量:98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3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4篇哲学
  • 34篇伽达默尔
  • 27篇实践哲学
  • 26篇释学
  • 25篇解释学
  • 6篇形而上学
  • 5篇文化
  • 4篇中国哲学
  • 4篇儒学
  • 4篇伦理
  • 3篇当代复兴
  • 3篇亚里士多德
  • 3篇语言
  • 3篇萨特
  • 3篇我思
  • 3篇伦理学
  • 3篇康德哲学
  • 2篇第一哲学
  • 2篇多德
  • 2篇新儒学

机构

  • 61篇安徽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苏州大学
  • 1篇黑龙江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山西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家杂...

作者

  • 61篇张能为
  • 1篇郭贵春
  • 1篇张曙光
  • 1篇鞠实儿
  • 1篇谢地坤
  • 1篇俞吾金
  • 1篇赵剑英
  • 1篇朱平
  • 1篇邵小如
  • 1篇孙周兴
  • 1篇景海峰
  • 1篇尚杰
  • 1篇彭永捷
  • 1篇赵敦华
  • 1篇任平
  • 1篇甘绍平
  • 1篇陈学明
  • 1篇欧阳康
  • 1篇胡大平
  • 1篇胡静

传媒

  • 13篇安徽大学学报...
  • 6篇学术界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2篇社会科学家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广西大学学报...
  • 2篇世界哲学
  • 2篇社会科学文摘
  • 2篇哲学分析
  • 1篇哲学动态
  • 1篇新华文摘
  • 1篇哲学研究
  • 1篇中国大学教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高校理论战线

年份

  • 4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奎因在科学观上的突破与重建被引量:2
2002年
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典型观点是,科学是单纯的命题复合系统,是关于经验事实的静态性表述,科学的进步只是量的累积过程。来自科学哲学内部的逻辑实用主义哲学家奎因则一反这种主导性观点,提出了科学的整体性思想,且从实用主义角度对命题系统的科学性与发展性作出了根本有异于经验证实原则的说明。本文通过剖析奎因在科学观上的突破和重建,力图揭明整体性科学观的自然科学发展基础及其变革性意义和对历史主义整体动态科学观的深刻影响。
张能为
关键词:整体性动态性科学观
何谓“做哲学”及其主要面向问题被引量:3
2020年
“做哲学”是新近出现的一种看待哲学和进行哲学研究的新鲜方式,并构成引起学界热烈反响的讨论话题。英美多部相关做哲学的经典著作的引入,更使做哲学的性质、意义和如何做哲学的讨论引向深入。与传统哲学研究不同,做哲学是一种依照内在的哲学性的思维方法训练以探究事物和世界本质性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哲学实践、哲学操作、哲学活动,展示的是一种哲学性思考和论辩的过程。实际上,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以及现代语言逻辑分析哲学已触及到做哲学问题的思考并予以了一定的论述,只是这种认识和理解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或者说,一种理论的哲学性思辨活动过程屈位于一种思想理论的提出和判断结论的意义。要做哲学和做好哲学,内在地蕴涵着人类的惊异之心、实践与生活本身、哲学性思维与写作训练、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解释的四大面向问题。
张能为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与形而上学被引量:1
2009年
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形而上学遭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深度解构和尖锐批判。形而上学命运问题在极端的激进型后现代主义浪潮下开始朝着既坚持形而上学又变革形而上学的路向展开探讨。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就是这种探讨的鲜明表现,解释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它就是要从根本上关注人类精神的普遍性和总体性问题,要阐述和创造出人类理性的最普遍的世界意义。但是,解释学的形而上学又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建立在理论理性基础上以知识本质为思路的所谓客观的形而上学,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对话,强调理解意义的普遍性和共同性,突出理解之形而上学的必然性和意义。
张能为
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实践哲学形而上学
伽达默尔“实践哲学转向”及其意义理解被引量:5
2020年
存在于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实践哲学转向”,既是为伽达默尔本人所肯定也是为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种关于伽达默尔学术研究重心演变的基本看法。不过近年来,学界有些不同的意见。作为一个专门性问题加以深入的讨论,将使人们能够真正准确理解和充分把握伽达默尔的“解释学作为实践哲学”的核心性主题和思想实质。伽达默尔晚年曾明确指出,自《真理与方法》之后,他的研究转到了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实践哲学及社会科学问题。正是通过实践哲学的转向,并在与贝蒂、赫施、哈贝马斯、利科尔和德里达的批判与反批判论争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的实践哲学维度得到了鲜明的展开,实践哲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地位和性质得以确立。这一转向也带来了哲学本身的多维度变革性意义,并引发了西方哲学从注重对世界事物的绝对的永恒的知识性认知的理论哲学向反思人类存在和行为意义的实践哲学的伟大转变,极大地推进了现当代实践哲学接续、重建和复兴的思想运动。
张能为
关键词:伽达默尔第一哲学
萨特现象学本体论的理论构建及其现代性质被引量:1
1996年
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形而上学基础即现象学本体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我思"、"自在之在"与"自为之在"的思想理路研讨来诠解这种本体论的构建和纲要,并以此说明萨特的现象学本体论已经改变了具有时间性、派生性的实体性本体观,而把"第一存在"仅仅作为万物显现的基础和"意义的激发者"。这种木体论不再坚持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哲学所惯有的本体性原则,而试图以一种非实体性非人格性的本体来消除传统哲学的二元论而代之以现象一元论。
张能为
关键词:我思
伽达默尔与实践哲学传统和解释学重建被引量:4
2010年
完全受制于理论理性而失去实践理性反思和建构的人类存在和生活是极其危险的,伽达默尔以其"解释学的实践哲学"重新接续和复兴了久已存在而又隐而不显的实践哲学传统,颠覆了哲学只是知识性的理论哲学主流形态看法,在解释学基础上,恢复和重建了作为存在意义之诉求的与理论哲学平行的实践哲学形态。本文以一种理论史的视角梳理和分析了实践哲学传统之失落与重新接续历程,描述和探讨了当代实践哲学之复兴潮流,更重要的是明确指明了正是伽达默尔完成了解释学与实践哲学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实践哲学的伟大复兴,确立了实践哲学的当代地位,重新呼吁和奠定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实践理性基础,也从根本上改变和扭转了哲学本身的传统理解和发展方向。
张能为
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实践哲学当代复兴
文化、语词与文明:伽达默尔的文化理解与现代社会被引量:1
2011年
探析伽达默尔文化观及其现代文化反思,明确文化问题实质上是哲学问题。现代文化的科学化、技术化本质肯定与广泛认同,从根本上源于人类实践理性和实践哲学的丧失与衰落。因此,文化的扭转和重建蕴含着实践哲学传统的强力接应和伟大复兴。
张能为
关键词:伽达默尔文化语词解释学实践哲学
绕不去的康德哲学
能否绕过康德,意味着能否绕过人的问题,“人是什么?”便是康德全部哲学思想的最高问题。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深刻影响了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康德...
张能为
文献传递
伽达默尔与中国哲学的解释学效应意义被引量:2
2014年
作为"显学"的解释学的世界性传播同样得到了中国哲学界的积极响应,集中表现在力图"创建中国解释学"和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解释学运用于中国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上。但学界普遍认识和研究不足的是,作为解释学的当代最新形态——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既是一种本体意义上的解释学,从根本上说,更是实践哲学,而恰恰是在这种存在论和实践论意义上的解释学才真正能够赋予中国哲学以新的思想生命力和理论特色。能否从悠久与丰富的解释史中提升创建出有中国特色的解释学以及立足于实践哲学来审视中国思想智慧,确立中西对话与融通真正"交合域"(mutual fusion horizon),推动中国哲学现代复兴和扩大世界性影响,可谓是中国哲学的解释学效应问题所蕴含的真正实质与意义所在。
张能为
关键词:伽达默尔实践哲学中国哲学
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学被引量:1
2012年
学界普遍存在的将伽达默尔解释学与伦理学分而说之抑或将其两者作完全简单等同可以说都有失偏颇,也失之根本。如同海德格尔所认为的"科学技术已经破坏了德国人的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伽达默尔深刻之处在于分析了人类生活价值伦理失落之根是实践理性、实践智慧的缺位和沦丧,"实践衰退为技术",价值伦理的重塑意味着实践哲学的重建与复兴,因为从根本上说,"实践就是伦理学实践"。实践哲学就是对人类存在本质和生活行为与状态的一种理性反思,是关乎人类存在、目的、价值与意义的根本性理解,它要求在它所框定的结构中去把握"正确的""共同的"伦理;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方法观念"将再度重视‘伦理学’,即为‘伦理学’进行一般的辩护,但不是针对价值意识的内容,而是针对权利和道德中亦即伦理中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性"。显然,伽达默尔无意于具体伦理规范讨论,而是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处理实践哲学与价值伦理的联结的,并把价值的本体论问题当作实践哲学及其伦理学的核心,"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意味着这样一个关口,如果你不探寻‘价值’之存在所要求的整个道路,就别想通过它。"抑或说,现代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是在实践哲学的恢复与复兴中得到有力的肯定和重建的;实践哲学重又在价值伦理上担当了实践理性的责任与力量。
张能为
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实践哲学价值伦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