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乳腺
  • 8篇腺癌
  • 6篇乳腺癌
  • 4篇乳房
  • 4篇皮瓣
  • 3篇乳腺癌术
  • 3篇乳腺癌术后
  • 3篇术后
  • 3篇解剖学
  • 3篇甲状腺
  • 3篇甲状腺炎
  • 2篇导管
  • 2篇导管内
  • 2篇导管内癌
  • 2篇动脉
  • 2篇直肌
  • 2篇乳房再造
  • 2篇乳房重建
  • 2篇乳头
  • 2篇乳头状

机构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张德杰
  • 6篇王启才
  • 6篇陈祥锦
  • 5篇张惠灏
  • 4篇张铭
  • 4篇杨先荣
  • 4篇朱有志
  • 3篇吴坤琳
  • 3篇林国樑
  • 2篇黎鹏飞
  • 2篇张迪添
  • 2篇王彪
  • 2篇廖铭兴
  • 1篇孔令君
  • 1篇王美水
  • 1篇张茂泉
  • 1篇张真真
  • 1篇郑厚兵
  • 1篇庄福连
  • 1篇庄奕翔

传媒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肿瘤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社区医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术后自体组织Ⅰ期乳房重建的研究进展
2011年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术后乳房缺失给患者生活、工作、心理带来诸多不便,影响社会适应性。伴随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利用自体组织进行乳腺癌术后I期或延期乳房重建成为可能,且相对延期乳房重建而言,Ⅰ期乳房再造能够获得更理想的术后美容效果,已成为乳腺癌手术的组成部分。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该项技术并未得到较为普遍的实施,且医疗设备及外科手术技术也存在尚需改进之处,重建后皮瓣坏死等并发症长期困扰外科医师,甚至影响了部分医疗单位该手术的进一步开展。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国内外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研究进展,寻求适应不同人群的手术方式,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希望为国内该项手术的开展提供借鉴。
张德杰陈祥锦
关键词:乳腺癌乳房重建自体组织腹直肌肌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下腹部皮瓣
甲状腺癌并存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和病理分析被引量:35
201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thyroiditis,HT)并存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并存HT的218例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癌与HT并存占同期所有甲状腺癌手术病例的12.6%(218/1731),占同期手术治疗、病理证实HT病例的41.1%(218/531),病理组织学类型以乳头状癌为主占95.4%(208/218)。甲状腺癌合并HT组较未合并HT组更好发于女性(94.1%vs.77.7%,P=0.000 1),超声诊断率低(51.8%vs.75.1%,P=0.0001),冰冻诊断率低(78.4%vs.94.8%,P=0.000 1),微小癌发病率更高(43.0%vs.32.9%,P=0.043),淋巴结转移率更低(55.0%vs.63.3%,P=0.048),AJCC/UICC分期更早(Ⅰ期80.7%vs.67.1%,Ⅳ期4.1%vs.8.4%,P=0.0001)。结论:甲状腺癌与HT关系密切,二者并存具有好发于女性、术前诊断困难、预后较好等临床特点,甲状腺全切除或者近全切除+Ⅰ期中央区颈淋巴结清扫应作为其基本术式。
朱有志陈祥锦张真真张惠灏吴坤琳张德杰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研究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甲状腺癌与合并存在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癌的不同特点。方法选择甲状腺癌患者317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癌患者,对照组为未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癌患者,对两组患者的超声表现、病理特点、临床特点等方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女性比例高,发病年龄小,均P<0.05;与术前甲状腺功能比较,实验组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彩超检查,实验组粗大钙化灶例数多于对照组,患者肿物存在丰富血流信号者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甲状腺彩超对两组患者颈部淋巴结是否转移情况的预测价值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病理对比,实验组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高于对照组,肿瘤大小平均值(1.67±0.44)cm,小于对照组平均值(1.91±0.69)cm,均P<0.05;实验组微小癌患者比例(18/47)高于对照组(42/270),多灶性甲状腺癌比例(19/47)高于对照组(61/270),存在颈部淋巴结转移者比例(17/47)低于对照组(151/270),包膜外侵犯者比例(7/47)低于对照组(84/270),均P<0.05。结论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存在甲状腺癌具有一些不同于未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甲状腺恶性肿瘤的特点,可能具有相对更好的预后,对其内在机制的深入探究可能会为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甲状腺癌的诊治提供更精准的策略。
张德杰林国樑张铭张迪添廖铭兴王启才杨先荣
关键词:桥本氏甲状腺炎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
腹壁下动脉解剖学及乳腺癌术后TRAM皮瓣再造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解剖腹壁下动脉全长,观察其走行及与腹直肌的位置关系,并利用超声检查了解腹壁下动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超声学检查在临床乳房再造中的辅助意义,为开展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提供基础资料。方法:5例经体积分数为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成年女性尸体标本,自腹壁下动脉起点处灌注医用红色乳胶后解剖其全长,观察并记录动脉走行、分支及供应范围;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健康成年女性腹壁下动脉,观察其分支数目,测量起始处外径及血流参数,并对以上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尸体标本中腹壁下动脉主干平均全长(8.28±0.27)cm,自髂外动脉起点处外径均值(2.35±0.14)mm,该处距腹股沟深环均值(1.13±0.22)cm,浅环均值(3.75±0.41)cm,供应组织面积为均值(153.40±23.25)cm2;沿途发出数目不等的穿支(7-18),平均(12.3±2.83)支,腹壁下动脉皮下穿支外径为均值(1.56±0.12)mm。结论:腹壁下动脉管径及分支数目较为恒定,血流丰富,其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信息,临床应用腹直肌肌皮瓣或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是安全可行的,需注意术中仔细操作。
陈祥锦张德杰王彪张惠灏朱有志郭玮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解剖学乳房重建
80例乳腺导管内癌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以80例乳腺导管内癌(DCIS)为对象,对临床特点、诊断方法、病理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诊断、治疗等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肿块、乳头溢液)、诊断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摄片)、术后病理指标(原发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和细胞增殖指数(Ki-67)。结果 DCIS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49岁之间,平均年龄(45.33±10.68)岁。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钼靶摄片联合检查能大大提高乳腺癌的阳性检出率。在DCIS组中,不同组织学分级的ER、PR、Her-2、Ki-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Ki-67在DCIS低级别组和中、高级别组比较中体现出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67在Her-2过表达型、三阴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CIS多以体检发现肿物或乳头溢液起病,临床过程中多项检查联合评估可以提高DCIS检出率,在病理方面判断DCIS的预后需要综合ER、PR、Her-2、Ki-67以及组织学分级分析。
黎鹏飞张德杰杨先荣王启才
关键词:乳腺导管内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
双极电刀联合精细被膜解剖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优势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对比分析双极电刀联合精细被膜解剖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期间因甲状腺肿瘤于笔者所在医院行至少一侧腺叶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98例,行传统手术;观察组105例,采用双极电刀联合精细被膜解剖技术。对比2组患者的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暂时性和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及血钙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03例患者的手术过程基本顺利,无手术死亡。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24±16.59)min比(64.78±14.20)min,P>0.05],但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却高于观察组[(25.44±8.35)mL比(16.58±5.44)mL,P<0.05]。术后发生暂时性低钙血症25例,其中对照组18例,观察组7例;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38例,其中对照组24例,观察组14例。2组患者的暂时性低钙血症发生率(χ~2=6.426,P<0.05)和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χ~2=4.147,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均较低。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对照组有17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表现,观察组有14例患者出现声音嘶哑表现,但2组患者均未出现饮水呛咳等喉上神经损伤表现。2组患者的声音嘶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37,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应用双极电刀联合精细被膜解剖法能够减少术后暂时性低钙血症和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发生,且双极电刀对周围组织的热损伤小、止血效果确切,值得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张德杰林国樑张铭杨先荣张迪添廖铭兴王启才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为颈淋巴结清扫术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接受外科手术的205例PTC合并HT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均接受了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PTC合并HT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7%(108/205),颈淋巴结转移遵循以中央区为第1站的规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50.2%,103/205)高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率(15.1%,31/205)(P=0.000)。性别(r=0.009,P=0.904)、术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r=-0.050,P=0.536)和原发肿瘤病灶数(r=0.119,P=0.096)均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年龄(r=-0.140,P=0.043)、原发肿瘤大小(r=0.185,P=0.010)和肿瘤外侵(r=-0.340,P=0.010)均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鉴于PTC合并HT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侧颈区淋巴结由于转移假阳性率较高,因此在考虑行淋巴结清扫时应持谨慎态度。对于青少年或年龄≥45岁、原发肿瘤较大以及肿瘤外侵的患者,可酌情考虑Ⅰ期行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
朱有志陈祥锦张惠灏吴坤琳张德杰庄奕翔孔令君
关键词:乳头状桥本病淋巴转移
保留部分腹直肌TRAM皮瓣的应用解剖及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通过尸体解剖模拟保留部分腹直肌的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手术,以探讨将其应用于临床乳房再造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5具成年女性尸体标本(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提供),自腹壁上、下动脉起点处灌注医用红色乳胶后进行解剖,模拟操作保留部分腹直肌TRAM皮瓣手术,以外侧穿支为垂直线纵向分离腹直肌肌束,向上分离达腹直肌上端,保留外侧部分腹直肌,观察腹壁上、下动脉走行、分支以及吻合支情况,并以此为解剖学基础,于临床应用保留部分腹直肌的TRAM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结果解剖结果表明,腹壁下动脉自腹股沟韧带外侧2/3与内侧1/3发自髂外动脉(9/10,90%)或股动脉(1/10,10%),其分支与腹壁上动脉在脐上方开始出现广泛的吻合,大部分集中于脐上第1个腱划下方2cm与脐水平线之间。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于临床应用8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2例术后皮瓣Ⅳ区部分皮下组织纤维化,2例术后皮瓣Ⅳ区皮缘小部分坏死,部分皮下脂肪硬结伴液化,通过后期清创缝合后愈合,其余4例术后皮瓣未发生明显血运障碍等并发症。除1例再造乳房形态欠佳外,其余病例形态尚好,效果较满意。无供区下腹壁薄弱和腹壁疝形成。结论保留部分腹直肌的TRAM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是可行的,手术简单,所用时间短,且无下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
陈祥锦王彪郑厚兵张惠灏王美水张德杰庄福连
关键词:乳房再造术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解剖学
保留部分腹直肌TRAM皮瓣的基础研究及其在乳腺癌术后Ⅰ期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目的 解剖腹壁下动脉全长,观察其走行及与腹直肌的位置关系,并利用超声检查了解腹壁下动脉的相关解剖学参数,探讨超声学检查在临床乳房再造中的辅助意义,为开展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提供基础资料。将以上解剖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
张德杰
关键词:腹壁下动脉解剖学超声检查乳房再造
文献传递
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织中CCR4和CCR7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组织中CC族趋化因子受体4(ccchemokine receptor 4,CCR4)和CCR7的表达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检测TNBC、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TNBC癌旁组织及乳腺良性肿瘤(3组,各38例)和管腔型乳腺癌组织(40例)中CCR4和CCR7的表达。结果在TNBC组织中,CCR4和CCR7的表达率分别为47.4%(18/38)和50%(19/38),与非TNB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和0.004)。CCR4表达与TNBC肿瘤直径(P=0.023)、腋窝淋巴结转移(P=0.006)、肿瘤分期(P=0.016)和远处转移(P=0.028)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CR4表达与TNBC患者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相关(P=0.018)。CCR7表达和TNBC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P=0.038),而与TNBC患者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survival,DFS)和OS无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转移是TNBC患者DF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5),而CCR4是TNBC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22)。结论 TNBC中CCR4和CCR7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CCR4可作为TNBC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
陈祥锦张茂泉张惠灏朱有志吴坤琳张德杰
关键词:乳腺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