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小虎

作品数:13 被引量:187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6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遗址
  • 4篇考古
  • 3篇新石器
  • 3篇石器
  • 2篇新石器时代
  • 2篇遗存
  • 2篇石器时代
  • 2篇盆地
  • 2篇流域
  • 2篇黄河流域
  • 2篇关中盆地
  • 2篇河流域
  • 2篇P
  • 1篇道德
  • 1篇第四纪
  • 1篇动物化
  • 1篇动物化石
  • 1篇动物群
  • 1篇动物遗存
  • 1篇新石器时代文...

机构

  • 8篇北京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5篇河南省文物考...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河南省文物研...
  • 1篇陕西省考古研...
  • 1篇重庆中国三峡...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13篇张小虎
  • 6篇夏正楷
  • 5篇杨晓燕
  • 3篇张俊娜
  • 3篇吕厚远
  • 3篇张健平
  • 2篇李丰江
  • 2篇吴乃琴
  • 1篇秦利
  • 1篇陈少坤
  • 1篇楚小龙
  • 1篇黄万波
  • 1篇贺存定
  • 1篇庞丽波
  • 1篇魏光飚
  • 1篇马明志
  • 1篇王炜林
  • 1篇刘长江

传媒

  • 4篇科学通报
  • 2篇考古与文物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华夏考古
  • 1篇西部考古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年份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规模的统计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前利用统计方法分析区域古文化发展规模的研究还比较少。通过对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遗迹(灰坑)的统计分析,本文发现,新石器时代以来关中地区文化发展存在着阶段性和区域性差异:一方面,关中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规模存在着阶段性起伏,其中龙山早期存在着一个较为显著的低潮阶段;另一方面,关中东、西部发展的区域差异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龙山文化时期。此外,关中周围地区文化发展同样也存在着阶段性起伏的特点,并且似乎还有着相邻区域文化发展此起彼伏的现象。
张小虎
关键词:新石器文化统计分析
黄河流域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事件的响应被引量:32
2008年
史前文化的经济形态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史前经济形态的差异反映了人类对环境的不同响应方式。通过对黄河流域4kaB.P.前后不同文化中农作物、动物以及人骨同位素等有关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史前经济形态对4kaB.P.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3种不同的模式:甘青地区从农业为主向农牧并重、畜牧成分显著增加的混合经济形式转变;山东地区从稻粟混作向以粟为主的农业经济转变;而中原地区则是以粟为主的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究其原因,认为除了史前人类的文化传统和适应能力等因素之外,主要与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人类对气候变化的不同响应有关。
张小虎夏正楷杨晓燕吉笃学
关键词: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华夏文明起源与史前大洪水
史前异常洪水事件的初步调查表明,距今4000年前后的虞夏时期是中国北方异常洪水多发的时期,当时黄河流域普遍出现不同形式的史前异常洪水事件.发生在华夏文明诞生前夕的这场异常洪水事件,对华夏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黄河上...
夏正楷张俊娜张小虎
关中盆地6000~2100cal.aB.P.期间黍、粟农业的植硅体证据被引量:66
2010年
黍、粟是我国北方两种重要的旱作农作物,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考古样品保存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早期考古发掘报道的我国关中盆地新石器遗存的农作物多是以粟为主或粟、黍不分,统称粟类作物,缺少对该区新石器时期粟、黍农业状况的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植硅体方法,分别对现代黍、粟和水稻种子的植硅体产量以及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样品中的植硅体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等重量的黍、粟种子稃片的植硅体产量基本相等,其植硅体含量所反映的是黍、粟的相对产量(重量);水稻双峰型植硅体的百分含量比水稻实际含量相对偏低。关中盆地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王家嘴,水沟等6个考古遗址17个^(14)C年龄和47个植硅体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约6000~2100cal.aB.P.期间,关中盆地黍子的植硅体含量一直占优势(3.4%~34.5%),粟次之(0~6.2%),即使在气候相对暖湿的阶段,黍的产量仍超过粟。泉护、杨官寨、浒西庄,案板等遗址的个别样品中保存水稻植硅体。这些结果为重新认识关中地区新石器时期农业生产与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与气候环境条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参考资料。
张健平吕厚远吴乃琴李丰江杨晓燕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
关键词:植硅体水稻关中盆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青海官亭盆地黄河二级阶地的结构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对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地貌及古文化遗址的野外考察,分析了盆地中黄河二级阶地的结构,认为该阶地形成于全新世中期。距今4000年左右的史前洪水阶地上加积了一层平流沉积物,形成复合型阶地,其下部为基座阶地,上部为上叠阶地。
张小虎夏正楷
关键词:黄河上游
关中盆地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遗址软体动物遗存初步研究
软体动物不仅是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也是古人生业的重要资源.软体动物遗存在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遗址中数量丰富,为研究古人如何利用软体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报道了关中盆地先民利用软体动物作为食物和工具饰品.1)通过对泉护...
李丰江吴乃琴吕厚远张健平王炜林马明志张小虎杨晓燕
河南荥阳薛村商代前期(公元前1500~1260年)埋藏古地震遗迹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09年
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设,2005~200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荥阳市薛村附近的南水北调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薛村遗址揭露出大量的古地震遗迹,主要有地堑、地裂缝和古代文化遗迹的错位等.根据古地震遗迹与文化层(或灰坑)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判断古地震发生在商代前期,大致时间在二里岗下层晚期到二里岗上层之间,进而通过灰坑中木炭的AMS14C测年,确定这次古地震发生在(2910±35)^(3165±35)aBP(或(3160±35)aBP)之间,亦即日历年龄1260~1520BC(或1510BC)之间.薛村史前地震遗迹迹象清楚,年代确凿,填补了中原地区这一阶段古地震记录的空白.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对史前地震的了解,拓宽了古地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而且也为正在建设中的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夏正楷张小虎楚小龙张俊娜
关键词:南水北调
洛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被引量:26
2014年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张俊娜夏正楷张小虎
关键词:洛阳盆地旱作农业
重庆市盐井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经典产地的新发现与时代解释被引量:10
2013年
重庆市万州区盐井沟是我国最早被报道且最为知名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产地之一.此地区出土的哺乳动物群经常被作为我国南方第四纪古生物年代对比的标准,但该动物群的时代却因确切地点不明、层位不清等原因而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依据最近的调查结果和新发现,对这一区域哺乳动物化石群的分布和时代状况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解释.新发现的大垭口裂隙动物群含Rhizomys troglodytes,Homotherium sp.,Panthera pardus,Stegodon orientalis,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Hesperotherium sinense,Sussp.,Cervavitus fenqii,Cervus sp.和Muntiacus sp.等,其时代为早更新世中期,证实了盐井沟地区存在早更新世的动物群.在否定"万县动物群"或"盐井沟动物群"作为盐井沟地区更新世中晚期的生物地层学层位的同时,建议将大垭口动物群和平坝上洞动物群分别视为该地区早更新世中期和中更新世早期可资对比的生物地层学层位.
陈少坤庞丽波贺存定魏光飚黄万波岳宗英张小虎张华秦利
关键词: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生物地层
考古学中的伦理道德——我们该如何面对沉默的祖先
2012年
20世纪初,以研究古代社会为目标的科学的考古学传入中国。在认识早期中国历史的过程中,考古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在其发掘、研究过程中,考古学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古人类遗骸以及如何对待的问题。在考古学的科学研究与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古人类遗骸之间,两者存在着科学与伦理道德(人文)难以和谐的矛盾。除了科学研究外,面对创造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祖先(古人),考古学家是否需要考虑给予他们最低程度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在尊重古人与科学研究之间如何平衡,尚需要考古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张小虎
关键词:考古学伦理道德祖先人文关怀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