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宏

作品数:10 被引量:80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水分
  • 4篇水分循环
  • 4篇年代际
  • 4篇年代际突变
  • 4篇初春
  • 3篇土壤
  • 3篇热通量
  • 2篇土壤热通量
  • 2篇气象
  • 2篇气象要素
  • 1篇典型污染
  • 1篇异常环流
  • 1篇中国土壤
  • 1篇水汽
  • 1篇土壤表层
  • 1篇土壤类型
  • 1篇能见度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农业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8篇中国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中国环境监测...

作者

  • 10篇张宏
  • 5篇吴国雄
  • 4篇李伟平
  • 4篇石爱丽
  • 3篇王跃思
  • 3篇胡波
  • 2篇刘子锐
  • 2篇刘广仁
  • 1篇李亮
  • 1篇王莉莉
  • 1篇赵瑞霞

传媒

  • 2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高原气象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30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22
2012年
利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17个野外台站2004~2007年的实测土壤表层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土壤表层热通量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规律。土壤热通量从2月份开始由负值转变为正值,9月份左右开始由正值转变为负值,在3~8月份土壤热通量的值都为正值,12月至次年1月土壤热通量都为负值。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季节变化明显,年变幅比较大,长江流域地区夏季增加幅度小,年变化幅度也比较小,青藏高原地区四季都相对为低值地区,年变幅比较小,总的空间变化趋势是春夏季北高南低,秋冬季节南高北低。土壤热通量年合计值在东北黑土地地区、西北荒漠地区、黄土高原陕北地区和四川盆地地区是高值区,长江流域下游和黄河流域中下游冲积而成的区域为负值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土壤的生态环境形成和变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张宏胡波刘广仁王跃思赵瑞霞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被引量:1
2012年
春季是大气环流由冬季向夏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季水分循环状况对于农业播种和农作物初期生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初春季节推进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分收支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利用实测降水资料、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Mantua等人提出和计算的太平洋振荡指数,着重研究了此突变现象的空间分布状况,关键区域降水和水汽辐合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之对应的东亚水分循环和亚洲-西太平洋环流系统的变化特征.分析关键突变区淮河区域周围(111°~120°E,31°~36°N)的水分收支表明,3~4月水分收支的增量在1978年后突变性减少.1977年前,4月与3月相比,南边界水汽通量大幅增加,ERA和NRA中平均增量分别为1.52和1.88mmd1,与之相应,区域水汽辐合和降水也大幅增加,ERA和NRA水汽辐合增量为1.11和1.22mmd1,实测和ERA降水增量为1.08和1.05mmd1,4月是该地区春季水分收支增长最快的月份;但1978年后,4月与3月相比水分收支没有增加反而减少,ERA和NRA中3~4月南边界的水汽输入增量分别为0.03和0.01mmd1,区域水汽辐合增量为0.91和0.53mmd1,实测和ERA降水增量为0.08和0.15mmd1.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在3~4月的初春季节推进中,1978年后高空东亚大槽的减弱年代际突变性变慢,中国西部及其以西高压脊的加强则显著变快,低空闭合副高西部的增强北进幅度及阿留申低压西南侧低压槽的减弱幅度显著减小,亚洲大陆高压减弱过程明显变慢,高压系统后部的增压过程则明显加快.高低空配合,导致了1978年后东亚3~4月水汽输送向北推进的年代际突变性减弱,以及中国东部的中南部地区3~4月水分收支增量的年代际突变性减少.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关键词:水分循环年代际突变
OTS、MOS和OMOS方法及其优化组合应用于72h内逐3h降水预报的试验分析研究被引量:9
2020年
开展了夏半年72 h内逐3 h降水预报试验,针对ECMWF模式预报、基于ECMWF的模式输出统计(MOS)预报、纳入超前空间实况信息的OMOS预报,以及三种预报的最优TS评分订正(OTS)预报,对比分析预报效果,探讨一种多方法结合能够提供良好预报性能的3 h定量降水预报技术方案。结果表明:在短期预报中,MOS预报与OTS订正相结合的MOS-OTS综合预报方法的预报性能最好,而且MOS-OTS方法的3 h强降水预报与业务运行的城镇指导预报中融合主客观预报的降水预报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而在临近3 h预报中,则OMOS预报与OTS订正相结合的OMOS-OTS综合预报方法最优,3 h内0.1、3和10 mm以上降水的TS评分最高,比原始模式预报分别提高73%、198%和483%,Bias评分接近于1,在夏半年的逐日晴雨预报中,OMOS-OTS方法在大部分日期都稳定优于MOS-OTS预报和城镇指导预报。
赵瑞霞代刊金荣花韦青张宏郭云谦林建王玉唐健
关键词:MOS预报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春季是大气环流由冬季向夏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季水分循环状况对于农业播种和农作物初期生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初春季节推进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分收支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利用实测降水资料、ECMWF和NCEP/N(CA...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关键词:水分循环年代际突变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过程的年代际突变
春季是大气环流由冬季向夏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季水分循环状况对于农业播种和农作物初期生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初春季节推进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分收支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利用实测降水资料、ECMWF和NCEP/N(CA...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关键词:水分循环年代际突变
文献传递
夏季风期间长江流域的水汽输送状态及其年际变化被引量:7
2008年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长江流域夏季风期间的水汽收支和循环,着重研究了不同月份与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显著相关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和环流异常.流域范围的西南夏季风水汽输送以6、7月最为强烈,经向输送在5-8月造成流域水汽辐合,9月造成辐散;纬向输送在5-7月造成流域水汽辐散,8、9月造成辐合.研究表明,在不同月份,流域的南北边界处的水汽输送在流域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中起着不同的作用.这种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异常密切相关.在夏季风相对较弱月份(5、8、9月),流域水汽收支的年际变化极大地受到流域南边界南风水汽输入通道的影响,对应于水汽收入偏丰年,该3个月500 hPa高空在青藏高原东部都存在显著异常低压区,而且,8、9月在中南半岛及其以东洋面存在显著异常反气旋环流,与8月西太副高的向西向南异常伸展,以及9月副高的西伸较弱和南北范围较宽有关,这些异常环流均造成南边界的大量异常水汽输入.而在夏季风十分强盛的6、7月,流域北边界南风水汽输出极大增加,成为流域水汽收入年际变化的关键敏感通道,对应于水汽收入偏丰年,6月500 hPa高空主要受中纬度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的异常低压系统和气旋性异常环流影响,与该区域副高偏南、偏弱有关,而7月则主要受中高纬以外兴安岭为中心的异常高压和反气旋性异常环流影响,应该是由于该区域大陆高压的频繁生成造成的,它们均造成流域北边界水汽输出的异常减少.
赵瑞霞吴国雄张宏
关键词:长江流域夏季风年际变化异常环流
中国东部初春水分循环季节推进的年代际突变
春季是大气环流由冬季向夏季转型的关键时期,春季水分循环状况对于农作物播种和生长至关重要.本研究发现,初春季节推进中,中国东部地区的水分收支存在显著的年代际突变现象.利用实测降水资料、ECMWF和NCEP/NCAR再分析资...
赵瑞霞张宏吴国雄李伟平石爱丽
关键词:水分循环年代际突变
文献传递
中国典型农业区土壤表层热通量观测与研究
通过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野外观测站点进行的长期自动气象观测,获取并积累大量且连续的土壤表层热通量资料,同时得到对应站点的太阳辐射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为农业生态预报以及气候预测提供了依据。土壤热通量观测数据是...
张宏
关键词:土壤热通量
北京能见度变化趋势及冬季一次典型污染过程分析被引量:25
2011年
为了探索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对2005~2009年能见度的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能见度年均值为10.17 km,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增长率为0.69 km.a-1(决定系数R2=0.99,显著性水平p<0.01),同时霾天数则逐年下降,细颗粒物浓度的降低是能见度好转的主要原因。能见度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能见度与气象要素的相关和偏相关关系表明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地面风速的相关关系时正时负,表明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大气颗粒物(PM2.5)的快速累积增长是造成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重要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幂指数关系(R2=0.93,p<0.01);要保持较高的能见度(>10 km),北京需将PM2.5控制在30μg.m-3以内,而PM2.5质量浓度的进一步降低将大幅度提高能见度。天气形势分析显示当华北地区处于锋后的高压控制时,北京地区受偏北风影响,地面风速较大,大气扩散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致使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大气能见度较高;而当华北地区处于高压均压场时,地面风速较小,大气层结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局地源累积以及区域输送的共同影响,PM2.5逐渐累积,浓度持续上升,导致大气能见度持续降低。研究的结果提示提高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需要控制的首要污染物为PM2.5。
张宏刘子锐胡波王莉莉王跃思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气象要素PM2.5
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变化特征被引量:24
2012年
利用2004—200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生态站实测土壤热通量、辐射等资料,分析了不同土壤类型表层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以及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与总辐射、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导热率越大,热量传输就越快;热容量越小,热量传输也越快,造成土壤热通量的日较差和年较差较大,所以黄绵土和紫色土的表层热通量日较差最大(220~280 W.m-2),高寒草甸土和水稻土最小(55W.m-2);季节变化中土壤表层热通量的年较差变化范围在12~28W.m-2之间,灰漠土最大,为28W.m-2,热通量年较差从大到小依次为灰漠土、黄绵土、盐碱潮土、红壤土、紫色土、沼泽土、水稻土和高寒潮土,高寒潮土最小,为12W.m-2。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与总辐射、净辐射呈正相关关系,但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热通量在12:00(地方时)所占净辐射的比例各不相同,高寒草甸土最小,约为8%;黄绵土最大,为38%,多数土壤的热通量占净辐射的比例在15%~20%之间,这充分表明不同土壤类型表层热通量的传输存在很大差异。
李亮张宏胡波刘广仁刘子锐王跃思
关键词:土壤类型热通量总辐射净辐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