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宏

作品数:1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公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细胞
  • 11篇动脉
  • 11篇内皮
  • 11篇冠状
  • 11篇冠状动脉
  • 10篇内皮细胞
  • 9篇成人冠状动脉
  • 8篇NOS
  • 5篇缺氧
  • 4篇氧化氮
  • 4篇一氧化氮
  • 4篇NO
  • 3篇动脉内
  • 3篇动脉内皮
  • 3篇动脉内皮细胞
  • 3篇血管
  • 3篇体外
  • 3篇体外培养
  • 3篇冠状动脉内
  • 3篇冠状动脉内皮

机构

  • 16篇天津市公安医...
  • 1篇天津市宝坻区...
  • 1篇天津市大港区...

作者

  • 16篇张宏
  • 15篇田凤石
  • 5篇宋学明
  • 3篇冯丽君
  • 3篇葛进
  • 3篇韩刚
  • 3篇王胜霞
  • 2篇梁燕生
  • 2篇雒瑢
  • 1篇吴岩
  • 1篇吴玉双
  • 1篇姜霞
  • 1篇赵明
  • 1篇阳泽斌
  • 1篇张文治
  • 1篇阳泽彬
  • 1篇田风石
  • 1篇郑会海
  • 1篇李艳
  • 1篇王金良

传媒

  • 2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2007年第...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天津医药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9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缬沙坦、血管紧张素Ⅱ对成人冠脉内皮细胞NOS和NO的影响
田风石张宏韩刚宋学明梁燕生
该研究以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为实验材料所得结果更加接近人体实际,为研究缬沙坦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该研究分析了缬沙坦对缺氧和过度分泌的AngⅡ对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害的逆转作用,揭示了缬...
关键词:
缬沙坦对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内皮素含量的影响
田凤石吴玉双阳泽斌郑会海赵玲珑李艳宋学明张宏韩刚
该成果首先在体外培养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并传代;给与缬沙坦和/或血管紧张素Ⅱ进行药物干预,通过测量内皮素含量,比较药物对传代细胞与原代细胞内皮素含量的影响。该成果说明采用该体外培养的方法获得的传代细胞与原代细胞在对缬沙坦...
关键词: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皮素内皮细胞
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2006年
田凤石张宏宋学明王胜霞冯丽君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细胞生物学功能内皮功能障碍分泌功能
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学建立
田凤石张宏宋学明王胜霞冯丽君阳泽彬韩刚梁燕生张文治
以往,国内外培养内皮细胞,取材多限于人脐静脉和动物(如牛、猪、兔、鼠等)的冠状动脉血管,本研究旨在建立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以更贴近于人体实际其结果更加真实可信。本实验采用成年男性急死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皮...
关键词:
关键词:成人体外培养
建立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田凤石张宏宋学明王胜霞冯丽君
主要内容:该项目取成年男性急死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内皮细胞经原代及传代培养,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分别找到Ⅷ因子相关抗原和W-p小体,证实所培养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在内皮细胞的获取方法上,采用酶消化法+机械刮脱法的...
关键词:
关键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
原代培养的人皮下和网膜前脂肪细胞分化特性比较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原代培养的人皮下和网膜前脂肪细胞在体外以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分化条件下细胞特性的差别。方法选择8例行择期电切开手术的健康成年女性腹部皮下和网膜分离前脂肪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诱导分化的条件下体外培养14d。观察分化后不同部位来源细胞的细胞内脂质含量和前脂肪细胞分化标志物——甘油-3-磷酸脱氢酶的活性。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葡萄糖消耗试验进行测定。结果诱导分化后,人皮下和网膜前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葡萄糖消耗量和细胞晚期分化指标G3PDH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网膜来源的前脂肪细胞分化后脂质含量指标油红O高于皮下来源细胞(t=2.506,P=0.025)。结论在同等分化条件下,网膜前脂肪细胞较之皮下来源细胞的脂肪含量增加,提示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存在部位特异性。
张宏田凤石雒瑢赵紫琴班东杰
关键词:前脂肪细胞细胞分化皮下网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黏附分子及相关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发病早期至 1周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 ( s ICAM1 )、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1 ( s VCAM 1 )、D 二聚体 ( D D)、血小板第 4因子 ( PF4 )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测定 4 0例 AMI患者发病 2 4小时和 1周时的血清 s ICAM 1、s VCAM 1、D D、PF4并与健康对照组 3 0例比较。结果 :AMI患者于发病 2 4小时及 1周时 s ICAM 1、s VCAM 1、D D、PF4〔发病 2 4小时分别( 42 0 .97± 1 2 8.83 )μg/L ,( 51 .4 4± 1 4.83 )μg/L ,( 3 57.93± 1 47.0 9)μg/L和 ( 6.1 0± 1 .54 ) mg/L ;发病 1周时分别为 ( 40 4 .96± 1 1 5.2 2 ) μg/L,( 48.0 1± 1 7.2 4 ) μg/L,( 3 81 .1 2± 1 63 .0 0 ) μg/L和 ( 6.3 3± 2 .1 9) 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 1 80 .70± 3 2 .0 7)μg/L,( 1 3 .3 1± 1 2 .81 )μg/L ,( 84 .0 0± 2 6.99)μg/L和 ( 3 .0 7± 1 .3 4) mg/L ,P均 <0 .0 1〕。AMI组于发病 2 4小时及 1周时 s ICAM 1与 s VCAM 1均具有正相关性 ( P均 <0 .0 1 ) ,PF4与 s ICAM 1、s VCAM 1、D D间亦具有正相关性 ( P均 <0 .0 1 ) ,而 D D与 s ICAM 1、s VCAM 1间均无相关性 ( P均 >0 .0 5)。结论 :AMI从发病早期至 1周内 s ICAM 1、s VCAM
姜霞田凤石张秀泉赵明雒容杨军张宏王金良
关键词:心肌梗死细胞间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血小板第4因子
性别对超重人群皮下脂肪脂联素mRNA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性别因素对超重人群皮下(SC)脂肪组织脂联素(APN)mRNA(SA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2例男性超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27kg/m2,OBM组、26例女性超重(BMI≥25kg/m2,OBF组)以及40例正常体质量者(BMI<25kg/m2,男性为NM组,女性为NF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腹部SA mRNA的表达,同时测定血糖\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胰岛素水平等生化指标。结果在超重人群中,OBF组的SA mRNA明显高于OBM组(P<0.05);但OBF组SA mRNA仍低于NM组(P<0.01)。SA mRNA与BMI、腰臀比(WHR)、TC和TG水平呈负相关(r=-0.290,r=-0.178,r=-0.247,r=-0.178,P<0.05)。逐步回归分析以SA mRNA为因变量,BMI,WHR,TC,TG以及HOMA等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在整体人群中,BMI和TC入选(R2=0.030,P<0.05,R2=0.169,P<0.01)。在OBM组中,只有TC入选(R2=0.274,P<0.01)。结论女性超重人群SA mRNA高于超重男性,提示SA mRNA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超重人群中,体重适中者则无此关联。
张宏雒瑢田凤石
关键词:脂联素超重性别因素脂肪组织
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Ⅱ在不同状态下对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NOS和NO的影响
2009年
目的:研究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分别在有氧和无氧状态下对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和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第三代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为I组(有氧组)和Ⅱ组(缺氧组),每组再分为6个亚组,即对照组、AngⅡ组、缬沙坦组、AngⅡ+不同浓度缬沙坦组。在每组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缬沙坦和AngⅡ进行36h细胞培养,其中Ⅱ组(缺氧组)最后4h在5%CO2/95%N2的缺氧环境下进行培养,然后分别检测NO含量及NOS活力。结果:缺氧和AngⅡ均能显著降低NOS活力及NO含量;单独应用缬沙坦对NOS活力及NO的合成无影响,当缬沙坦和AngⅡ联合作用时可逆转AngⅡ对NOS及NO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与缺氧对照组及单独应用AngⅡ组相比较,缺氧+AngⅡ组能进一步降低NOS活力并抑制NO的合成。结论:缺氧和AngⅡ均能造成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损伤,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缬沙坦能逆转AngⅡ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且呈剂量依赖性。提示缬沙坦可改善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的功能,缬沙坦的合理运用可起到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张宏田凤石
关键词:缺氧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
缬沙坦和AⅡ对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NOS和NO的影响
目的研究缬沙坦和血管紧张素Ⅱ(AⅡ)对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第三代成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AⅡ(10μ mol/L)组、缬沙坦(10μmol/L)...
田凤石张宏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