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国强

作品数:3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早期发育
  • 1篇盐度
  • 1篇远缘
  • 1篇远缘杂交
  • 1篇杂交
  • 1篇仔鱼
  • 1篇鮸鱼
  • 1篇黄鱼
  • 1篇脊柱
  • 1篇骨骼
  • 1篇初孵仔鱼
  • 1篇大黄鱼

机构

  • 3篇上海海洋大学

作者

  • 3篇崔国强
  • 2篇吕为群
  • 1篇陈阿琴
  • 1篇赵虎

传媒

  • 1篇水产学报
  • 1篇上海海洋大学...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黄鱼(♀)×鮸鱼(♂)杂交F_1和大黄鱼初孵仔鱼盐度适应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比较了盐度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大黄鱼(♂)自交F1和大黄鱼(♀)×鮸鱼Miichthys miiuy(♂)杂交F1初孵仔鱼存活的影响。将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从盐度27的海水中分别转移至盐度12、17、22、27、32、37和42的海水中。结果表明,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平均存活时间(MS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盐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在盐度12~32范围内,杂交F1初孵仔鱼的SAI值高达62.42~86.56,明显比大黄鱼初孵仔鱼高(46.18~53.89)。在盐度12条件下,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MST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9±0.16)d和(13.47±0.35)d;盐度42时,MST降至最低(4.91±0.27)d和(6.30±0.27)d。相同盐度下,对大黄鱼和杂交F1初孵仔鱼的存活率下降趋势、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存活时间(MST)和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分析显示,杂交F1初孵仔鱼具有更好的存活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赵虎崔国强吕为群
关键词:大黄鱼鮸鱼远缘杂交盐度
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被引量:11
2013年
通过软骨-硬骨双染色的方法对日本鬼鲉从初孵仔鱼到35日龄的发育过程中脊柱和附肢骨骼的发育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脊柱的发育以10日龄髓弓的出现和11日龄脉弓的发育为起点;其中,椎体、髓棘、脉棘在20日龄形成,至35日龄基本完成骨化并伴随着躯椎的弯曲,并且发育和骨化顺序均为从前向后。附肢骨骼的发育顺序依次为胸鳍、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胸鳍的发育以3日龄胸鳍的匙骨、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11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35日龄胸鳍下端支鳍骨游离。腰带和腹鳍出现较晚,在18日龄开始发育,但发育较快。背鳍和臀鳍出现在20日龄,23日龄时出现完整背鳍和臀鳍形态,并伴随着鳍棘的发生;背鳍从身体中部出现,此后鳍棘由前向后发育,而臀鳍从身体中部向后发育。尾鳍发育以8日龄仔鱼尾下骨的发育为起点,15日龄尾鳍基本成型,尾下骨和尾鳍条分为上下两部分。35日龄尾鳍支鳍骨形成并初步完成骨化。对日本鬼鲉脊柱和附肢骨骼的早期发育研究,为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适应性研究提供依据。
崔国强陈阿琴吕为群
关键词:脊柱早期发育
日本鬼鲉早期发育和盐度耐受力的初步研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界最普遍的一种现象,主要表现为生物通过自身形态结构、形态习性、生理机能等与其赖以生存的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应激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生物体受到刺激时维持机体稳态的防御性为,是生物适...
崔国强
关键词:早期发育骨骼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