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浩然

作品数:327 被引量:2,329H指数:23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卫生部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01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4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主题

  • 203篇胃癌
  • 137篇肿瘤
  • 93篇胃肿瘤
  • 69篇细胞
  • 46篇基因
  • 44篇淋巴
  • 41篇免疫
  • 34篇外科
  • 33篇化疗
  • 32篇手术
  • 29篇淋巴结
  • 29篇腹腔
  • 25篇病理
  • 23篇蛋白
  • 23篇血管
  • 22篇肠外
  • 21篇外营养
  • 20篇淋巴结转移
  • 18篇胰腺
  • 17篇外科手术

机构

  • 29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6篇上海第二医科...
  • 19篇上海第二医科...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8篇上海第二医科...
  • 7篇无锡市第二人...
  • 3篇复旦大学
  • 3篇上海市肿瘤研...
  • 3篇上海铁道大学
  • 3篇蚌埠医学院第...
  • 2篇江苏省人民医...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上海市杨浦区...
  • 2篇常州市第三人...
  • 2篇嘉兴市第二医...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2篇天津市肿瘤医...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作者

  • 327篇尹浩然
  • 213篇林言箴
  • 206篇朱正纲
  • 90篇燕敏
  • 88篇刘炳亚
  • 48篇陈军
  • 40篇曹伟新
  • 35篇严超
  • 34篇顾琴龙
  • 34篇张俊
  • 32篇陈雪华
  • 27篇于颖彦
  • 24篇王瑞年
  • 23篇计骏
  • 23篇纪玉宝
  • 23篇汤耀卿
  • 22篇张圣道
  • 21篇薛建元
  • 19篇李宏为
  • 15篇夏加增

传媒

  • 39篇外科理论与实...
  • 2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5篇上海第二医科...
  • 14篇中华实验外科...
  • 1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0篇肠外与肠内营...
  • 10篇肿瘤
  • 10篇中国肿瘤临床
  • 9篇中国实用外科...
  • 8篇上海医学
  • 8篇外科
  • 7篇中华消化杂志
  • 7篇普外临床
  • 6篇中华肿瘤杂志
  • 6篇实用外科杂志
  • 5篇中华临床营养...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国外医学(消...
  • 4篇诊断学理论与...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4篇2010
  • 2篇2009
  • 11篇2008
  • 12篇2007
  • 16篇2006
  • 19篇2005
  • 21篇2004
  • 21篇2003
  • 18篇2002
  • 21篇2001
  • 29篇2000
  • 19篇1999
  • 27篇1998
  • 19篇1997
  • 23篇1996
  • 24篇1995
  • 17篇1994
  • 8篇1993
3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VEGF-Cm RNA在5株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3例接受根治性切除手术病例的胃癌组织标本VEGF-C蛋白表达。结果 VEGF-C mRNA表达于胃癌细胞株MKN-45、SGC-7901及AGS。VEGF-C蛋白则在52.4%(33/63)的病例中呈阳性表达。在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中,VEGF-C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者更显著(P<0.01)。同时,VEGF-C表达与淋巴管浸润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但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Lauren分型、浸润深度和血管浸润均无明显相关。结论 VEGF-C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同时,淋巴管生成可能成为治疗胃癌的一个新靶点。
严超张俊计骏于颖彦张奕纪玉宝刘炳亚朱正纲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胃癌淋巴结转移基因表达血管浸润
改进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对早期胃癌的诊断被引量:7
1998年
目的探索端粒酶活性早期诊断恶性实体瘤的新方法.方法通过胃癌组织的分离和肿瘤细胞系的培养,用改良TRAPPCR方法,来检测其端粒酶的活性.结果胃癌组织及肿瘤细胞系的端粒酶总表达率93%(25/27),其中细胞系MKN28,MKN45,HHCL,SGC7901及Tca8113均为阳性表达;胃癌远隔的正常粘膜标本表达率为0%(0/20);其中有200个肿瘤细胞存在便可测得其端粒酶的活性.结论胃癌组织及肿瘤细胞系的端粒酶表达,具有很强的肿瘤特异性和较高的表达率;
李正生朱正纲尹浩然陈诗书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端粒酶肿瘤细胞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生物学的关系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与胃癌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酚-氯仿-异戊醇法从胃癌组织切片中提取DNA。组织切片中肿瘤成分不足50%时采用显微微切割方法。以PCR为基础的单链构像多态性方法分析胃癌组织分别在BAT26、BAT40、D2S123、D5S346和D17S2505个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按照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发生频率将胃癌患者分为3组:出现2个或2个以上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为高MSI组(MSI-H);出现1个位点不稳定性为低MSI组(MSI-L);无MSI发生为微卫星稳定组(MSS)。61例胃癌患者中,12例(19.7%)为MSI-H,11例(18.0%)为MSI-L,38例(62.3%)表现为MSS。MSI-L组与MSS组患者在胃癌各临床病理生物学参数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这两组与MSI-H组比较,在肿瘤的发生位置、Laurén分型、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肿瘤分期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SI-H型胃癌多发生于胃窦部,多见于淋巴结转移阴性、肠型和较早期胃癌,其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大小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SI-H型胃癌与MSI-L或MSS型胃癌具有不同的临床病理学行为,MSI-H型胃癌与肿瘤位置、淋巴结是否转移、Laurén分型及肿瘤分期密切相关。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另一分子机制。
陈国庭朱正纲尹浩然刘炳亚计骏张俊林言箴
关键词: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病理生物学分子机制淋巴结转移
胃癌患者腹腔内游离癌细胞的检查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1991年
腹膜转移是进展期胃癌术后最常见的复发类型,其可能原因是术时腹腔内已存在显微转移灶或游离癌细胞,而手术造成的腹膜损伤是促使游离癌细胞种植及生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国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内容包括胃原发癌肿与腹腔内游离癌细胞及其种植转移的关系、腹腔内游离癌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其预后。
朱少俊林言箴尹浩然
关键词:胃癌腹腔内游离癌细胞腹膜种植
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4
2001年
目的研究术中腹腔内温热化疗(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的影响。方法(1)18头幼猪施行模似胃癌根治术,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37℃常温灌注组(IPNP组):43℃温热灌注组(IPHP组);43℃温热化疗组(IPHC)组,化疗药物为丝裂霉素5mg/L。检测各组吻合口破裂压、羟脯氨酸含量、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评价IPHC对吻合口愈合的影响。(2)44例进展期胃肠道癌肿施行IPHC,另67例作为对照组,进一步研究IPHC的结果。结果(1)术后第14d,所有动物再次剖腹探查均未发现吻合口瘘。IPNP、IPHP及IPHC3组的胃肠道平均吻合口破裂压分别为31.5kPa、32.6kPa和31.0kPa(P>0.2);同样,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12.47μg/mg、13.68μg/mg和13.22μg/mg(P>0.1)。组织学检测显示各组胃肠道吻合口均愈合良好。(2)临床上IPHC组和对照组胃肠道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3%(1/44)和4.5%(3/67)(P>0.05)。结论IPHC对胃肠道吻合口愈合没有不良影响。作为新的外科辅助疗法,IPHC是安全可行的。
朱正纲李琛杨秋蒙张俊刘炳亚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肠道肿瘤药物疗法腹腔内温热化疗
高度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除术30例分析被引量:3
1991年
高度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除术(HSV)是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无论是手术指征的掌握和手术操作都比较容易,手术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极低,疗效满意。但本手术尚有一定的溃疡复发率,据文献报道表明,临床医生的经验与之密切相关。本文结合我们30例HSV的经验,进一步探讨HSV方式之选择及疗效。
王学志尹浩然侯铁铎
关键词:胃迷走神经切除十二指肠溃疡
Endoglin: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物被引量:9
2002年
Endoglin为细胞膜糖蛋白 ,能调节细胞对转化生长因子 β的反应 ,在血管生成的组织和肿瘤组织的血管内皮细胞中肿瘤组织边缘部分血管起源性内皮细胞高度表达。Endoglin的表达与某些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 ,可能成为肿瘤的预后指标。应用免疫治疗、基因反义技术阻断肿瘤组织中尚未形成血管的内皮细胞合成Endoglin ,可抑制肿瘤组织微血管的生成 ,阻断肿瘤浸润转移途径 ,将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
陈国庭尹浩然朱正刚
关键词:ENDOGLIN肿瘤TGF-Β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肿瘤免疫学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3
2007年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具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早期胃癌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分析早期胃癌术后5a生存率。结果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组织学类型是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无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术后5a生存率为93.2%,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的63.8%(P<0.05)。结论术前正确评估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状态是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条件。
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转移率对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被引量:21
2007年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率在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38例接受胃癌D2根治术治疗且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的T2-T3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研究淋巴结转移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是否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具有相关性和淋巴结转移率等病理因素对胃癌预后的影响,判定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并与淋巴结转移阳性个数的预测结果比较。结果淋巴结转移率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无相关性,而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与检出的淋巴结总数则具有相关性。单因素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ROC曲线下面积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清扫的淋巴结总数大于或等于15枚时。T2~T3期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低与清扫的淋巴结总数不相关;淋巴结转移率是T2~T3期胃癌患者预后主要独立性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率预测T2~T3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死亡与否的准确性与淋巴结转移阳性枚数的预测能力相同。
冯润华朱正纲燕敏陈军项明尹浩然林言箴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预后
一氧化氮治疗脓毒性ARDS的实验观察被引量:2
1997年
16头猪分G1组(ARDS,n=4)、G2组(ARDS+NO,n=4、G3组(对照+NO,n=4)和G4组(对照,n=4)。静脉输注铜绿假单胞菌制备ARDS模型,对照组输注生理盐水。一氧化氮(NO)输送装置释放40ppmNO。结果:G1组发生肺动脉高压,肺内分流增加,低氧血症;G2组肺动脉压较G1组明显下降(P<0.05)而血压和G1组无差异,分流减少,氧合增加;G3、G4组无明显改变。结论:吸入40ppmNO能选择性降低脓毒性ARDS的肺动脉高压,减少肺内分流,增加氧合。
石敏尹浩然汤耀卿李宏为
关键词:一氧化氮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
共3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