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建亚

作品数:8 被引量:9H指数:1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液
  • 3篇血液净化
  • 3篇脓毒
  • 3篇脓毒症
  • 3篇脓毒症大鼠
  • 3篇雷帕霉素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肝素
  • 2篇肝损害
  • 2篇肝脏
  • 2篇肝脏损害
  • 1篇单相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肺复苏术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颤动
  • 1篇心脏

机构

  • 8篇南华大学

作者

  • 8篇尹建亚
  • 7篇卿国忠
  • 3篇李霖
  • 3篇彭登高
  • 2篇汤石林
  • 2篇张克娜
  • 1篇陆煜
  • 1篇彭正良
  • 1篇谢黎明
  • 1篇唐卓
  • 1篇杨靖
  • 1篇谢黎明
  • 1篇李荣国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会急...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急救复苏...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6篇2012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CLP)制作脓毒症模型,采用雷帕霉素([1mg/(kg·d)]或生理盐水(PBS)处理大鼠,在3、6、12、24小时监测大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相对于PBS处理,应用雷帕霉素处理显著下调CLP术后血清TNF-α和IL-6的浓度,并显著降低ALT和AST的水平。结论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有关。
尹建亚汤石林彭登高谢黎明卿国忠
关键词:雷帕霉素脓毒症肝损害炎症因子
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氧化应激是脓毒症诱发肝脏损害的关键因素。近来研究发现,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在氧化应激过程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本文观察mTOR抑制剂雷帕霉素...
尹建亚
关键词:雷帕霉素脓毒症肝损害
文献传递
378例血液净化患者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卿国忠尹建亚张克娜李霖
血液净化并发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观察血液净化中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发生及治疗情况,以为其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择行血液灌流(HP)患者341例,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患者32例,复合人工肾(CV-VH+HP)患者5例,均给予普通肝素抗凝,观察HIT发生率、发生时间,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的数量、凝血功能,观察出血情况、恢复时间和治疗效果。结果 HP患者中7例在治疗4~36 h后发生HIT(发生率2.05%),血小板最低22×109/L,停用肝素48~96 h血小板恢复正常。CVVH患者中2例发生HIT(发生率6.25%),其中1例在治疗第24 h发生HIT,血小板最低为15×109/L,停用肝素48 h血小板恢复正常;1例在治疗第28 h出现出血症状,血小板进行性下降,最低8×109/L,立即停用肝素,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浓缩血小板后出血停止,72 h后血小板升至正常。CVVH+HP患者未发生HIT。结论血液净化应用肝素抗凝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监测血小板,对HIT患者立即停用肝素、及时处理。对肝素"过敏"的高危患者应采用无肝素血液净化。
卿国忠尹建亚张克娜李霖
关键词:肝素血液灌流连续性血液净化血小板减少症
378例血液净化患者肝素诱发的血小板减少症临床观察
卿国忠尹建亚张克娜李霖
文献传递
院外目击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的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院外目击者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或标准心肺复苏术的效果和操作可行性。方法:全面检索文献,纳入比较单纯胸外按压、标准心肺复苏术的院前急救的临床研究,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统计...
唐卓卿国忠彭登高陆煜尹建亚彭正良李霖
关键词:心脏骤停院前急救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雷帕霉素对脓毒症大鼠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尹建亚汤石林彭登高谢黎明卿国忠
文献传递
单相波、双相方波除颤106例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双相方波除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06例心室颤动(VF)病例分为单相波组和双相方波组,对比分析两组的除颤有效率、自主循环恢复率、除颤后的心肌酶学改变、心电图改变及皮肤灼伤情况。结果双相方波组除颤有效率、自主循环恢复率为96.4%和58.2%,均高于单相波组(分别为70.6%和35.3%,均P<0.05)。双相方波组的皮肤灼伤率为16.4%,显著低于单相波组(66.7%,P<0.01)。双相方波组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分别为(378.2±106.5),(59.78±23.7),(347.9±90.9)U/L,均显著低于单相波组([1154.7±170.75),(172.2±58.3)和(777.7±289.2)U/L,均P<0.01]。双相方波组的ST段压低率为28%(9/32),显著低于单相波组[61%(11/18),P<0.01]。结论双相方波除颤的效果优于单相波。
卿国忠杨靖李荣国尹建亚
关键词:心室颤动除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