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勇

作品数:26 被引量:134H指数:7
供职机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常州市卫生局重大课题常州市卫生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胃癌
  • 7篇肿瘤
  • 7篇肠内
  • 6篇手术
  • 6篇免疫
  • 5篇细胞
  • 5篇肠内营养
  • 4篇术后
  • 3篇围手术
  • 3篇围手术期
  • 3篇胃肠
  • 3篇免疫营养
  • 3篇Ω-3多不饱...
  • 3篇癌细胞
  • 3篇病人
  • 3篇肠道
  • 3篇肠内免疫
  • 3篇肠内免疫营养
  • 2篇蛋白
  • 2篇雄性

机构

  • 16篇常州市第一人...
  • 1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26篇尹勇
  • 11篇詹文华
  • 10篇彭俊生
  • 8篇李忠
  • 7篇赵宗刚
  • 6篇赵晓雷
  • 5篇王荣朝
  • 5篇许军
  • 5篇谢海彬
  • 5篇卢麒丞
  • 5篇王勍
  • 4篇王海涛
  • 4篇李兆丽
  • 3篇冯锦
  • 2篇赵金朋
  • 2篇吴雨岗
  • 1篇王中林
  • 1篇张晓膺
  • 1篇何裕隆
  • 1篇李德春

传媒

  • 9篇中华胃肠外科...
  • 4篇肠外与肠内营...
  • 4篇江苏医药
  • 2篇国外医学(外...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营养...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6篇2004
  • 2篇2003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空回肠肿瘤临床病理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类型及其特点,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断水平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1月62例原发性空、回肠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55±16)岁,>40岁者占83.9%。良性肿瘤9例,恶性肿瘤53例,良、恶性之比为1︰5.9。53例恶性肿瘤包括恶性间质瘤26例,恶性淋巴瘤15例,腺癌9例,另有平滑肌肉瘤、肉瘤样癌、滤泡树突状细胞肉瘤各1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44/62,71.0%)、肠梗阻(22/62,35.5%)、贫血(16/62,25.8%)、腹胀不适(11/62,17.7%)、消化道出血(10/62,16.1%)、腹部包块(8/62,12.9%)。术前小肠肿瘤的诊断率仅为25.8%(16/62),46例患者经手术探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得以确诊。结论原发性空、回肠肿瘤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早期诊断相当困难,术前误诊率高,高度警惕和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十分重要。
尹勇李忠谢海彬卢麒丞王勍许军王荣朝
关键词:空肠回肠肿瘤
二十碳五烯酸(EPA)对胃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二十碳五烯酸(EPA)对人胃癌细胞系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终浓度为10、20、40μg/ml的EPA作用于SGC-7901和MGC-803人胃癌细胞系24-72h。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周期分布与细胞凋亡,利用荧光探针rhodamine 123测定线粒体膜电位,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线粒体和胞浆中细胞色素C水平,荧光光谱法测定凋亡效应酶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活性。结果经10-40μg/ml EPA处理的胃癌细胞增殖率显著降低,且呈现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经40g/ml EPA作用72h后,SGC-7901和MGC-803细胞G0/G1期细胞的比例均增加(P=0.006、P=0.009)。经40g/ml EPA作用24h后,胃癌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47);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含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P=0.000),而细胞浆中细胞色素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P=0.000)。在SGC-7901细胞中,caspase-3活性随着EPA(40g/mL)作用时间延长而升高。结论EPA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激活线粒体通路,抑制人胃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尹勇何裕隆蔡世荣詹文华
关键词:二十碳五烯酸细胞周期线粒体细胞色素C
生态免疫肠内营养保护肠屏障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生态免疫肠内营养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大鼠肠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建立SIRS大鼠模型,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标准营养组、免疫增强组、生态营养组、生态免疫组),分别给予不同构成的肠内营养剂7d,观察各组大鼠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以及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的动态变化。结果治疗7d后,生态营养组大鼠血浆D-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标准营养组和免疫增强组(P<0.05),但这3组均高于生态免疫组3倍或以上(P<0.01)。血浆DAO水平标准营养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注射LPS后第1天起,各组大鼠尿液L/M比值均有大幅升高,至第6天回落到注射前水平。第1天时生态免疫组尿L/M比值低于其他3组(P<0.05),第3天时标准营养组尿L/M比值显著高于另外3组(P<0.01),至第6天各组已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应用免疫增强营养素和生态制剂的生态免疫肠内营养能更有效地保护肠屏障功能。
彭俊生赵晓雷詹文华赵宗刚尹勇
关键词:肠内营养肠屏障功能免疫增强血浆雄性
胃癌手术患者2338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2 338例胃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 33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年龄≤40岁(A组)、41-65岁(B组)和>65岁(C组)三组,比较肿瘤部位、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结果胃癌高发年龄41-65岁,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肿瘤多见于贲门胃底部(42.48%)。肿瘤以BormannⅡ型多见(75.44%),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90.03%)。肿瘤分化程度以低分化为主(74.25%)。胃癌浸润深度以T3期主(64.6%)。淋巴结转移以N0、N1期为主(85.31%)。TNM分期以Ⅲ期为主(48.47%)。结论胃癌高发于41-65岁男性。胃癌病理分型以低分化腺癌最常见。确诊患者多为胃癌中晚期,胃癌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
赵金朋冯锦谢海彬尹勇李忠
关键词: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小肠腺癌九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原发性小肠腺癌以十二指肠为好发部位,而Treitz韧带以远的小肠腺癌发病率甚低,起病隐匿,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预后不良,本文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收治的9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原发性空、回肠腺癌病例进行分析总结,探讨陔疾病诊治经验。
尹勇李忠卢麒丞王勍许军王荣朝
关键词:小肠肿瘤
消化道肿瘤病人的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新进展(文献综述)被引量:5
2003年
消化道肿瘤病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近年来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是临床营养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
尹勇詹文华彭俊生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肠内免疫营养
静脉注射内毒素法制作大鼠肠道细菌易位模型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内毒素制作大鼠肠道细菌易位模型的方法。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4组(15只/组)。其中3组为实验组,按组别不同分别给予尾静脉注射内毒素2、4、6mg/kg;对照组给予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5ml。观察各组大鼠的体温、呼吸频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死亡率,7d后将各组大鼠分别开腹取门静脉血、下腔静脉血、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和胰腺组织作细菌培养。结果注射内毒素后各组大鼠的体温、呼吸频率及外周血白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2mg/kg组大鼠无死亡,组织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4.4%。4mg/kg组的死亡率为20.0%,细菌培养阳性率为47.2%,其中肠系膜淋巴结阳性率为83.3%。6mg/kg组的死亡率为46.7%,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4.6%,其中肠系膜淋巴结阳性率为100.0%。结论4mg/kg剂量的内毒素静脉注射是制作大鼠肠道细菌易位模型的较为理想可行的方法。
赵宗刚詹文华彭俊生赵晓雷尹勇
关键词:静脉注射内毒素肠道细菌易位动物模型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被引量:16
2004年
近年研究发现 ,ω 3多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肿瘤发生、侵袭和转移 ,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延长肿瘤病人的生存时间 ,本文从生物膜构成、二十碳烷酸代谢、脂质过氧化反应、癌基因表达及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对ω
尹勇詹文华彭俊生
关键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抗肿瘤机制流行病学恶性肿瘤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对人胃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实验、细胞形态学观察、片断DNA电泳、流式细胞技术和硫代巴比妥酸法对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细胞经40μg/ml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作用24~72h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同时诱发细胞凋亡,且呈现时间依赖关系。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固缩、胞膜突起出泡、核染色质凝聚、边集和凋亡小体形成。DNA裂解片断呈典型的凋亡“阶梯”状条带,流式细胞仪见明显的亚二倍体峰。EPA和DHA作用72h,胃癌细胞内MDA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EPA和DHA对正常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无明显影响。结论ω-3PUFA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来阻遏胃癌细胞的生长,这种作用可能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增加有关。
尹勇彭俊生詹文华
关键词: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胃癌癌细胞细胞生长细胞增殖
黑斑息肉病合并恶变一例
2007年
患者 女,17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不适3年于2005年7月22日入院。患者1岁左右即出现口唇、口腔黏膜黑斑且颜色逐渐加深。3年前曾因上腹部隐痛不适行胃镜检查:胃及十二指肠多发性息肉。家族中共有4代8人有唇、手、足底黑斑和小肠息肉病史,其中已有4人死于绞窄性肠梗阻。查体:一般情况好,口唇、口腔黏膜、手指末端、足底见散在黑斑,大小0.2~1.2cm。腹软,上腹部深压痛,
尹勇李兆丽
关键词:黑斑息肉病上腹部隐痛恶变绞窄性肠梗阻口腔黏膜多发性息肉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