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鸿彪

作品数:9 被引量:261H指数:7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6篇龙门山
  • 5篇盆地
  • 3篇地质
  • 3篇岩石
  • 3篇岩石圈
  • 3篇造山带
  • 3篇山带
  • 3篇龙门山造山带
  • 3篇陆盆
  • 3篇俯冲
  • 2篇地质构造
  • 2篇岩石圈结构
  • 2篇造山运动
  • 2篇深部
  • 2篇前陆
  • 2篇前陆盆地
  • 2篇陆内
  • 2篇陆内俯冲
  • 2篇勘探
  • 2篇航磁

机构

  • 7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成都地质学院
  • 1篇四川省地质矿...

作者

  • 9篇宋鸿彪
  • 6篇罗志立
  • 5篇刘树根
  • 4篇赵锡奎
  • 1篇雍自权
  • 1篇金以钟
  • 1篇乐光禹
  • 1篇刘顺
  • 1篇李天斌
  • 1篇曹树恒

传媒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学前缘
  • 1篇成都地质学院...

年份

  • 1篇2006
  • 2篇2003
  • 2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四川龙门山冲断带中北段岩石圈结构研究被引量:18
1990年
根据龙门山及其两侧的航磁和重力场特征,可将龙门山区的区域磁场分河四个区域;区域重力场分为三个区带。在此基础上,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和深部地震测深资料,结合地质分析,在平面上把龙门山区的地壳构造分为四个区,上地幔构造分为三个区;剖面上把岩石圈结构分为特征不同的五层。上述成果为龙门山冲断带成因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刘树根罗志立宋鸿彪曹树恒
关键词:龙门山重力勘探航磁勘探岩石圈
龙门山(中北段)岩石圈结构及冲断带形成机制研究
宋鸿彪
关键词:龙门山岩石圈结构冲断带
中国陆内俯冲(C-俯冲)观的形成和发展被引量:30
2003年
自1984年首次提出C-俯冲(中国陆内俯冲———Chinese-Subduction之简称)观点后,引起了国内地学界强烈的反响。经过近20年的发展,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地质现象证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这一观点认为,C-俯冲带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古老褶皱山系与内陆盆地边缘坳陷之间;C-俯冲带早期为正断层,后期转化为逆断层,成为盆地坳陷边缘主动向山系潜滑的俯冲断层;C-俯冲带有着良好的成油条件,在逆冲带形成早期往往发育着较厚海相和海陆过渡相沉积,后期形成前渊盆地,在中、新生代可形成良好的湖相成油环境;青藏高原的崛起除了与新生代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有关外,还与龙门山C-俯冲活动有关;C-俯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存在,也存在于中国的东部地区,C-俯冲观点的提出,丰富、完善了板块学说关于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的模式,是中国地学工作者在大陆构造理论上的创新。
罗志立刘树根雍自权赵锡奎田作基宋鸿彪
关键词:俯冲作用造山运动内陆盆地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被引量:46
1994年
通过对航磁、重力、深部地壳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及地热流值估算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了龙门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式,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地史资料对龙门山造山带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宋鸿彪
关键词:龙门山地球物理造山带地质构造
龙门山造山带的崛起和四川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罗志立赵锡奎刘树根宋鸿彪金以钟
该成果为国家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结晶,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结合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实际,应用多学科渗透,应用裂迹径迹,遥感、综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数字模拟方法手段在龙门山等地区形成了研究复杂造山带的一套完整...
关键词:
关键词:造山带盆地类型油气勘探
四川盆地基底及深部地质结构研究的进展被引量:60
1995年
根据对近年来区域地质、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深钻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属扬子板块,岩石圈巨厚,最厚可达200km。川西高原属青藏板块的东缘,同时位于中国南北构造带中段,软流圈呈北东向上隆,岩石圈减薄,其最薄处厚度约70km左右。四川盆地的基底由结晶基底与沉积岩变质基底组成,上震旦统为该地区在扬子古板块形成后的第一套沉积盖层。基底的性质、厚度、埋深在不同地区各不相同,从而决定了盆地内部构造区的划分。基底深断裂对盆地的形成与盖层构造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宋鸿彪罗志立
关键词:基底构造岩石圈结构盆地深部地质
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被引量:41
1995年
C-俯冲带处于造山带和前陆盆地之间,形成于中国大陆拼结之后,因前陆盆地深层次构造失稳而向造山带俯冲挤压,导致造山带中、浅层次构造向前陆盆地方向道冲及浅表层次滑覆。C型俯冲属陆内俯冲性质,具有中国大陆地质构造演化特色,不仅在中国中西部造山带的形成及其前陆盆地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前陆盆地油气富集条件有重要影响。
罗志立宋鸿彪赵锡奎
关键词:造山运动俯冲带前陆盆地地质构造
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形成的动力学模式及模拟研究被引量:63
2003年
民文进一步阐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动力学模式,即L—型俯冲模式。通过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进一步证实了L—型俯冲的存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深部物质的调整及重力起着重要作用;L—型俯冲发生的动力源来自于地球深部;深部的动力是通过几个主干深大断裂的活动来实现的;主干断裂从深部到浅部错动量有逐渐减小的趋势。塑性软弱层和基于此的滑脱作用在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地幔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通常大于地壳塑性层的水平相对位移。
刘树根罗志立赵锡奎乐光禹刘顺李天斌宋鸿彪
关键词:陆内俯冲川西前陆盆地
龙门山中北段重磁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的关系被引量:31
1991年
利用平均重力场与深部地壳测深资料估算了龙门山及邻区莫霍面的深度变化,表明龙门山地区正处于莫霍面由东南向西北的陡降带上。均衡重力异常计算结果显示该区为正异常。对航磁异常的向上延拓反映出茂汶杂岩体是“无根”的。此外还应用角度平均径向能谱法反演了该区深部磁性基岩的顶面与底面深度。结果表明,龙门山地区上地壳是由若干块体拼合而成的,川西拗陷带内的磁性界面呈现出向龙门山地腹下插的格局。
宋鸿彪刘树根
关键词:龙门山重磁场深部构造航磁异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