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云娥

作品数:17 被引量:277H指数:9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磁共振
  • 7篇静息态
  • 6篇静息态功能磁...
  • 6篇功能磁共振
  • 5篇针刺
  • 5篇艾灸
  • 4篇关元
  • 4篇成像
  • 3篇痛经
  • 3篇关元穴
  • 3篇磁共振成像
  • 2篇低频振幅
  • 2篇亚急性
  • 2篇抑郁
  • 2篇抑郁症
  • 2篇原发性
  • 2篇原发性痛经
  • 2篇症状
  • 2篇疼痛
  • 2篇疼痛患者

机构

  • 16篇重庆医科大学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6篇江西省中医院
  • 2篇江西中医药大...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成都医学院第...
  • 1篇北京大学航天...

作者

  • 17篇宋云娥
  • 14篇谢洪武
  • 12篇徐放明
  • 9篇李腊梅
  • 8篇陈日新
  • 8篇唐曦
  • 7篇吕发金
  • 5篇罗天友
  • 4篇唐成林
  • 3篇方维东
  • 2篇薛晓倩
  • 2篇易洋
  • 2篇李学智
  • 2篇郭仲杰
  • 2篇谢鹏
  • 2篇吴飞
  • 1篇吴少平
  • 1篇林云
  • 1篇任毅
  • 1篇陈文敏

传媒

  • 3篇针刺研究
  • 2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1篇生命科学研究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针灸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生理学报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年份

  • 4篇2013
  • 10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针刺对不同敏感度正常人大脑局部一致性影响差异的功能性磁共振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求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及其中枢神经调控机制。方法:筛选3种典型体质的健康受试者,分为不敏感组、正常组、敏感组各15例,测定针刺足三里穴前后的实验压痛阈值,比较针刺对不同组别受试者的镇痛效应。采用磁共振扫描仪采集针刺前后受试者脑内静息态BOLD成像数据,运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观察局部脑区自发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结果:1.针刺前后压痛阈比较,敏感组、正常组压痛阈改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敏感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2.针刺后与针刺前ReHo值比较,获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校正前P<0.005):①不敏感组未见ReHo值增高脑区,ReHo值减低脑区有:左梭状回、左颞下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②正常组ReHo值增高脑区有:左脑干、右小脑后叶、右海马旁回、右梭状回、左角回、颞叶、左额叶等,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双侧枕叶、右颞上回等;③敏感组ReHo值增高的脑区有:左脑干、双侧小脑后叶、左颞下回、基底节、左岛叶、前扣带回、额叶、顶下小叶、右辅助运动区,ReHo值减低的脑区有:双侧枕叶、梭状回、中央后回、右后扣带回、左颞叶、左旁中央小叶等。结论:①针感是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的重要因素,与不同敏感度体质密切相关。②相关脑区ReHo值变化可能是体质影响针刺效应的中枢调控机制。
李腊梅吕发金郭仲杰宋云娥谢洪武唐曦任毅李学智
关键词:压痛阈针刺足三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慢性疼痛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的默认网络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resting-state fMRI)研究慢性疼痛患者脑默认网络结构.通过选择双侧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20例和正常志愿者20名,以后扣带回(posterior cingulated cortex,PCC)为种子点,分别进行fMRI扫描,分析配对两组受试者的脑功能连接情况.结果显示相对正常受试者,KOA患者存在异常脑功能连接,主要表现为PCC呈负激活,边缘叶、脑岛呈正激活.
谢洪武罗天友陈日新方维东徐放明宋云娥吴飞吕发金
关键词:慢性疼痛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默认网络
电针改善低雌激素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旨在研究电针对低雌激素性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及可能机制。采用卵巢切除大鼠模型,造成大鼠低雌激素性记忆障碍,去势2周后进行电针刺激,连续治疗3个月。Morris水迷宫测试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浓度,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海马乙酰胆碱转移酶(choline acetyltransferase,ChAT)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卵巢切除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血清E2浓度和海马ChAT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给予电针治疗后,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血清E2浓度和海马ChAT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以上结果提示,电针能够提高去卵巢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升高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上调海马ChAT基因的表达有关。
唐曦唐成林谢洪武宋云娥
关键词:电针去卵巢乙酰胆碱转移酶
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针刺组接受针刺头穴顶颞前斜线、内关、极泉、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及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每日治疗1次,5d1个疗程,连续4个疗程;对照组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FMA、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针刺组FMA、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期3、6个月末病死/残疾率及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可明显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唐曦唐成林徐放明谢洪武李腊梅宋云娥
关键词:中风体针肢体功能
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16
2012年
目的:观察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将3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药物组15例,仅单纯给予药物氟西汀治疗;针刺组15例,采用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后第1、2、4、6、8周末分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SI)来评定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第6、8周CGI-SI改善方面,针刺组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等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经五输穴针刺放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确切,治疗第6周以后症状改善明显;血液流变学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变化。
谢洪武白春艳易洋徐放明宋云娥李腊梅唐曦
关键词:针刺放血五输穴肝经疗效血液流变学
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对照研究被引量:63
2012年
目的:验证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常规艾灸组,每组30例,均选取犊鼻、阳陵泉、足三里及患侧鹤顶穴,热敏灸组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常规艾灸组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距离皮肤2~3cm进行温和灸。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关节疼痛、晨僵、关节肿胀、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热敏灸组以上各指标较常规艾灸组改善更明显(均P<0.01)。热敏灸组有效率为90.0%(27/30),常规艾灸组为73.3%(22/30),热敏灸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艾灸组(P<0.01)。结论:热敏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优于常规艾灸疗法,能更好地改善KOA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谢洪武陈日新徐放明宋云娥唐曦李腊梅
关键词:热敏穴艾灸
首发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皮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抑郁症多伴发认知功能的损害,而认知功能损害与前额叶皮质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区富含与其它大脑皮质、边缘系统和皮下区的传入和传出纤维,但有关其代谢方面的研究甚少。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hydroge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是国际公认的无创活体脑代谢观测法;因此,本研究拟选未使用抗抑郁药的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前额叶皮质为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进行^1H-MRS分析,观测其代谢特点,探讨抑郁症可能的致病机制。
谢洪武陈日新徐放明谢鹏吕发金罗天友熊俊宋云娥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抑郁症前额叶皮质
从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探讨肝经与额叶联系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被引量:40
2011年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及肝经与额叶的联系。方法将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42例首发中度抑郁症患者分为药物组(氟西汀)、针药组(太冲穴联合氟西汀)及针刺组(太冲穴),每组14例,疗程均为1个月,运用3.0T磁共振方法,分别对相应脑区治疗前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fALFF)的方法分析数据,各组治疗前后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并将治疗后的图像与汉密尔顿(HAMD)评分做相关分析。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针药组左侧额叶(BA6、BA9、BA48)、右侧额叶(BA4、BA46)、双侧顶下小叶(BA40、BA48)、楔前叶(BA7)、后扣带回(BA31)、左侧枕叶(BA17)及右侧枕叶中部(BA18)的fALFF值降低(P<0.05);药物组右侧顶下小叶(BA40)和右侧枕叶(BA17)的fALFF值降低(P<0.05);针刺组左侧额叶(BA10)、右侧额叶(BA45)、左侧枕叶(BA19)、右侧枕叶中部(BA17)、左侧楔前叶(BA7),后扣带回(BA31)的fALFF值降低(P<0.05)。针药组及针刺组的左侧额叶fALFF值均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药物组左侧额中回、左侧顶叶、左侧枕叶fALFF值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结论针刺联合抗抑郁药的疗效优于单一的针刺或药物治疗;额叶功能的改变与病情程度相关;肝经与额叶之间存在较为广泛的联系,可能是针刺太冲穴治疗抑郁症的机制。
易洋徐放明谢洪武宋云娥吕发金谢鹏杨德兰林云冯伟胡皓孙娟
关键词:抑郁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针刺额叶肝经
静息态脑功能MRI观察不同敏感度体质人群的针刺镇痛效应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研究针刺腧穴引起的中枢效应,探讨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对针刺镇痛的影响。方法筛选3组典型体质的健康志愿者,分为不敏感组、正常组和敏感组,每组15例。测定各组针刺左足三里穴前后的试验压痛阈值,应用配对t检验比较镇痛效应。2周后,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受试者针刺前后进行静息态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 level dependent,BOLD)扫描,计算并比较各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值。结果①正常组和敏感组针刺前后压痛阈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针刺后不敏感组在左颞下回、左梭状回ALFF值降低,未见ALFF值增高脑区;正常组在双侧小脑后叶、脑干、边缘叶、颞下回、右尾状核ALFF值增高;在左中央后回、左中央前回、双侧枕叶ALFF值减低;敏感组在双侧小脑后叶、颞下回、梭状回、额叶、基底节、前扣带回、右缘上回、右补充运动区、左岛叶ALFF值增高;在左颞中回、左中央后回、后扣带回、双侧枕叶ALFF值减低。结论不同敏感度体质因素影响针刺镇痛效应,其中枢神经调控机制可能与针刺引起不同的脑区响应网络相关。
李腊梅李学智吕发金郭仲杰宋云娥谢洪武唐曦
关键词:体质针刺效应低频振幅
慢性疼痛患者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初步研究
2012年
目的采用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观察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ventral posterolateralnucleus VPLN)与全脑功能连接情况。方法对16名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与16名健康志愿者双侧丘脑腹外侧核(VPLN)与全脑功能连通性进行脑静息态fMRI检查,使用rest1.4软件计算并分析两组受试者VPLN与全脑功能连通性的差异(激活阈值P<0.05,像素范围>85)。结果骨性关节炎慢性疼痛患者双侧丘脑VPLN与额叶、枕叶等脑区功能连通性存在减弱的情况,而与小脑、中脑、海马等脑区的功能连通性增强。结论慢性疼痛患者双侧VPL与感受及编码疼痛的兴奋性大脑皮层功能连通性降低,而与参与镇痛的抑制性中枢脑区的功能连通性增加。
吴飞罗天友方维东陈日新吴少平吕发金谢洪武宋云娥
关键词:功能磁共振成像静息态慢性疼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