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瑄 作品数:47 被引量:356 H指数:13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高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9 2020年 目的比较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在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施血管内治疗的年龄≥80岁的高龄老年AIS患者89例,按照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桥接治疗组及直接介入治疗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包括性别构成、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既往病史、吸烟史、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信息包括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以及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和90 dm RS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是否为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桥接治疗组共49例患者、直接介入治疗组共40例患者,两组患者基线信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至医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血管开通时间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中26.5%(13例)的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14.3%(7例)患者90 d死亡;直接血管内治疗组中17.5%(7例)患者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及7.5%(3例)的患者90 d死亡,两组症状性颅内出血率和90 d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31、1.017,P=0.310、0.313)。以不同临床结局为因变量,调整性别、入院NIHSS、既往病史等因素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给予静脉溶栓的桥接治疗并不是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OR=0.795,95%CI:0.280~2.258,P=0.666)。结论桥接治疗与直接介入治疗对发病4.5 h以内到院的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AIS患者同样安全有效,在时间窗内应尽量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邓一鸣 张净瑜 高峰 孙瑄 宋立刚 刘恋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 徐凯关键词: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血管内治疗 急性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接受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其中82例收治卒中单元病房(康复组),64例收治普通病房(对照组)。两组患者用药相同,对康复组患者给予规范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发病24h、治疗后21天各按ESS评分1次,发病3个月时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的ESS评分、Barthel指数积分显著较对照组为佳(P<0.01),卒中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急性期康复治疗能明显促进脑梗死患者各项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陶庆玲 赵晖 孙瑄 张榴菊 钟佩 曲海霞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早期康复 神经功能 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与静脉溶栓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比较后循环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与单纯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后的临床结局。方法纳入2012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在北京天坛医院行EVT与IVT治疗的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以1∶1比例匹配两组的年龄、性别、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及卒中亚型(TOAST分型),匹配患者的NIHSS评分≥10分。主要疗效结局为治疗后90 d的mRS评分,安全性结局为24 h ICH及90 d全因死亡率。结果共纳入328例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EVT组69例,IVT组259例,匹配后两组基线数据相似,每组各55例。各卒中亚型比例在两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所有P<0.001),两组均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主,其中EVT组63例(91.3%),IVT组164例(63.3%)。临床疗效结局显示匹配后EVT组90 dmRS评分≤1分比例(30.9%vs 38.2%,校正OR 0.724,95%CI 0.329~1.595,P=0.423)及mRS评分≤2分比例(38.2%vs 50.9%,校正OR 0.596,95%CI 0.279~1.272,P=0.181)均低于IVT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结局方面,24 h症状性脑出血及治疗后90 d全因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EVT治疗和单纯IVT治疗,在疗效及安全性结局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罗岗 黄祎诺 莫大鹏 孙忠良 马宁 高峰 宋立刚 孙瑄 刘恋 霍晓川 王博 贾白雪 李晓青 徐晓彤 缪中荣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后循环 血管内治疗 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效率评价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应用卒中预后特异和非特异评估体系以及卫生经济学评估体系,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临床效果与效率。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于2015年1-4月收治的符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和对照组,评价指标包括:①特异性指标:入院后14 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90 d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评级,90 d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②非特异指标:1年内院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③卫生经济学指标:患者1年医疗总费用、总药费,1年内住院次数及累计住院日、累计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日。结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给予血管内治疗预后较对照组在入院后14 d NIHSS评分采用秩和检验比较,血管内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90 d及1年内卒中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发现血管内治疗组的90 d卒中再发率(P〈0.05)及1年内卒中再发率(P〈0.01)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1年内院内感染、急性心肌梗死、症状性脑出血采用χ2检验,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入院后90 d mRS评级采用秩和检验,对照组无残疾或轻度(0-1级)、中度(2-3级)、重度残疾(4-5级)及死亡人数分别为3例、15例、23例和4例,血管内治疗组分别为17例、12例、3例和5例,血管内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血管内治疗组在1年内累计医疗花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在1年内住院次数(P〈0.01)、药费(P〈0.05)以及ICU住院日(P〈0.01)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管内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次数及药费。 邓一鸣 霍晓川 高峰 莫大鹏 马宁 孙瑄 宋立刚 王伊龙 王拥军 赵性泉 缪中荣关键词:卒中 血管内治疗 基于一种新闭塞分型系统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新的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对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血管再通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连续收治的30例行血管内再通治疗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非急性期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以DSA检查为基础,结合术前CT血管成像、MR血管成像及高分辨率MRI等神经影像检查手段综合判断,依据闭塞部位、闭塞长度及侧支循环等神经影像学特征将大脑中动脉闭塞分为三型(Ⅰ、Ⅱ、Ⅲ型)。对所有患者一般资料、病变分型、血管再通率和围手术期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数据收集,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评估系统评估血管开通情况。术后30 d进行门诊随访或头部CT或MR检查,记录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卒中/死亡)。对三型间各资料进行组间比较。结果30例患者中,Ⅰ型9例,Ⅱ型15例,Ⅲ型6例。术后25例(83.3%)患者血管成功再通。Ⅰ型、Ⅱ型病变患者较Ⅲ型患者有更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0、2/15比3/6)、血管夹层发生率(0、1/15比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931、3.865,P值分别为0.047、0.049),以及较高的血管再通率(9/9、13/15比3/6)和更低的术后30 d内出血性卒中发生率(0、1/15比1/6)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771、1.522,P值分别为0.052、0.217)。结论根据新的脑血管造影分型系统,综合评估病变的闭塞时间、长度以及侧支循环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利于筛选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适合患者,综合权衡血管内再通治疗的风险获益。 郭旭 孙瑄 孙瑄 马宁 莫大鹏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邓一鸣 徐晓彤 缪中荣关键词:大脑中动脉 血管内治疗 DRAGON评分对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评估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DRAGON[dense cerebral artery,mRS(改良Rankin量表),age,glucose level,onset to treatment time,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12月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试验(EAST)中接受机械取栓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9例,为发病至治疗时间≤6 h,于术前经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和(或)DSA证实。根据治疗后90 d mRS评分,将149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0~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等)、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时间、卒中前mRS评分、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DRAGON评分、治疗方式的差异。对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不同预后者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DRAGON预测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结果(1)预后良好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低于预后不良组[14(11,18)分比18(14,21)分],男性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71.1%(59/83)比50.0%(33/6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高脂血症、卒中史、高密度征、早期脑梗死征象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预后良好组血糖水平及基线DARGON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5±1.5)mmol/L比(8.2±3.3)mmol/L,(4.4±1.3)分比(5.2±1.4)分;均P<0.01];两组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血肌酐、白细胞计数、卒中前mRS 0~1分比例及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静脉溶栓桥接机械取栓术后预后良好者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发病至成功再通时间、血糖水� 罗岗 黄祎诺 马宁 高峰 宋立刚 霍晓川 孙瑄 刘恋 王博 贾白雪 李晓青 徐晓彤 缪中荣 莫大鹏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取栓 静脉溶栓 高血压病心血管重构与血压昼夜节律性 被引量:15 2003年 目的 :研究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脏和大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 :对 64例 1~ 2级高血压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血压监测 ,并以超声检测心脏结构指标及主动脉、股动脉、月国动脉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等动脉结构指标及反映动脉顺应性或扩张性的功能指标。以协方差分析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影响后 ,对比动态血压昼夜节律呈杓型和非杓型的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重构指标的差异 ,并以 3 6例正常血压者作对照。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非杓型组高血压病患者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 ,左房内径、左室壁厚度、左室肌重量明显增加 ,主动脉、股动脉及月国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增大 ,内膜中层厚度 /腔径比值及内膜中层面积 /管腔面积比值显著增高 ;主动脉还有管腔内径及面积增大 ,脉搏波速度明显增快 ,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 ,经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心率、吸烟情况、血糖血脂水平等可能对心血管重构的影响后 ,显著性仍然存在 ,仅股动脉重构性指标统计学显著性降低。而昼夜节律正常的杓型高血压组与正常血压对照组相比 ,心脏和血管重构性变化指标多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轻中度高血压病时 。 王兆禹 陈明 孙瑄 丁云川关键词:昼夜节律 心血管重构 24H动态血压监测 超声检测 血液动力学 靶器官损害 一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系统及其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的构建系统及其装置,系统包括:固定单元;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打开颈部皮肤,暴露颈部筋膜和肌肉组织;第二处理单元,用于分离颈部筋膜和肌肉组织,暴露颈动脉鞘;第三处理单元,用于打开颈动脉鞘... 孙瑄 苗妍 梁鑫 罗煜岐 刘伟明 邱佳冀 祝平 薛宁新型DSA侧支量表用于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后无效再通的单中心研究 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探讨新型DSA侧支量表用于预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BAO)血管内治疗(EVT)术后无效再通风险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2年1月至2018年7月接受EVT的148例急性BAO患者。新型DSA侧支量表基于术前DSA图像评价基底动脉的侧支循环,分为4级,1~2级为侧支代偿差、3级为侧支代偿可、4级为侧支代偿好。无效再通定义为EVT术后BAO成功再通[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2b级],但术后90 d预后不良(改良Rankin量表>3分)。采用加权Kappa系数评价新型DSA侧支量表的观察者间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验证该侧支量表与无效再通的独立相关性;按照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进行分层,观察不同亚组之间该侧支量表对无效再通的预测作用是否相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8例BAO患者,其中69例(46.6%)发生了无效再通。新型DSA侧支量表分级1~4级患者分别为3、25、78、42例,无效再通发生率依次为100%(3/3)、72.0%(18/25)、47.4%(37/78)和26.2%(11/42),呈逐渐下降趋势。新型DSA侧支量表的两名观察者间一致性非常高(加权Kappa=0.95,95%CI 0.91~0.9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新型DSA侧支量表与无效再通呈独立负相关(校正OR值0.47,95%CI 0.23~0.98)。亚组分析显示在预测无效再通时,该侧支量表与年龄、发病到穿刺时间、卒中严重程度和病因分型均不存在交互作用(交互P值>0.10)。结论:新型DSA侧支量表可作为预测急性BAO患者EVT术后发生无效再通的有效可靠指标。 佟旭 孙瑄 王伊龙 王文志 缪中荣 高峰关键词:基底动脉 动脉闭塞性疾病 侧支循环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被引量:24 2018年 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 邓一鸣 高峰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8,34(3) : 226-230.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8.03.003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采用可回收支架机械取栓(SRT)术治疗不同亚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前瞻性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病学中心实施血管内SRT术的LVO-AIS患者,共167例。根据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分为心源性栓塞(CE)组42例、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闭塞组125例。比较两组的血管开通率、穿刺到血管开通时间、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的差异。结果167例患者中,130例血管成功开通,开通率为77.8%。其中CE组30例(71.4%),LAA闭塞组100例(80.0%);CE组穿刺到开通中位时间为82(45~132)min,LAA闭塞组为53(40~90)min;CE组中位取栓次数为3.0(2.0~5.0)次,LAA闭塞组为2.0(2.0~4.0)次;术中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6例(3.6%),其中CE组2例(4.8%),LAA闭塞组4例(3.2%);死亡11例(6.6%),其中CE组4例(9.5%),LAA闭塞组7例(5.6%)。术后90 d预后良好者69例(41.3%),其中CE组15例(35.7%),LAA组54例(43.2%)。两组比较,除穿刺到开通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23 ),取栓次数、开通率、术中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病死率及90 d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内SRT术治疗CE、LAA亚型AIS-LVO同样安全、有效。 邓一鸣 高峰 孙瑄 宋立刚 刘恋 霍晓川 莫大鹏 马宁 缪中荣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 急性 心源性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