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强

作品数:9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椎间盘
  • 3篇椎间盘置换
  • 3篇颈椎
  • 3篇颈椎病
  • 2篇动脉
  • 2篇置换术
  • 2篇皮瓣
  • 2篇缺损
  • 2篇颈椎间盘
  • 2篇颈椎间盘置换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动脉穿支
  • 1篇多节段
  • 1篇多节段颈椎
  • 1篇多节段颈椎病
  • 1篇血管缺损
  • 1篇原核
  • 1篇原核表达
  • 1篇原核细胞

机构

  • 9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9篇姚强
  • 7篇贾长青
  • 4篇梁峰
  • 2篇付勤
  • 2篇曲鑫
  • 1篇许晓军
  • 1篇沈涛
  • 1篇柳达
  • 1篇刘瑞端
  • 1篇李新星
  • 1篇夏阳
  • 1篇王冬月

传媒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解剖学研究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长春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5
  • 5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GST-β-cateni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原核细胞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构建GST-β-catenin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并在大肠埃希菌(E.col)中诱导表达。方法从COS-7细胞中提取m RNA,反转录为c DNA。用PCR方法扩增出β-catenin基因全长,通过Bam HI和Sal I酶切位点将其定向插入p GEX-4T-2载体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GEX-4T-2-β-catenin,并转化E.coli DH5α,通过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电泳和DNA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入E.coli BL21中,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大量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酶切电泳及测序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GST-β-catenin,并用Western blot方法证实了GST-β-catenin融合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GST-β-catenin原核表达载体,并证实了其在原核细胞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为进一步纯化β-catenin及研究其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前提基础。
梁峰沈涛姚强贾长青
关键词:Β-CATENIN原核表达融合蛋白
GDF-5基因体外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与GAM体内转染对椎间盘退行性变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2014年
目的通过对比体外生长分化因子5(GDF-5)转染并移植和基因活化基质(GAM)体内转染对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修复作用,评价这两种方法的差异,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日本大耳白兔32只,体质量约1.5~2.0kg.雌雄不限。取兔骨髓,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用脂质体介导的pcDNA3.1(+)/GDF-5基因重组质粒转染BMSC。将兔随机分为A组(正常组)、B组(转染细胞组)、C组(GAM组)、D组(对照组)。B、C、D组从L1-2、L2-3、L3-4、L4-5抽吸约湿质量5mg的髓核组织,制作椎间盘退行性变动物模型;B组植入已转染GDF-5的BMSC,C组植入GDF-5GAM,D组植入空白培养液.术后2个月将包括软骨终板在内的各组完整的椎间盘取出,采用间苯三酚法测量椎间盘髓核中蛋白多糖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髓核细胞凋亡率。结果转染48h后BMSC生长良好,体积略增大。经测定pcDNA3.1(+)/GDF-5基因转染成功后髓核内蛋白多糖含量,B组(0.2169±0.0264)与A组(0.2401±0.030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其余组(C组、D组分别为0.1667±0.0278、0.1153±0.0337)两两比较,差异都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髓核细胞凋亡率,A组(24.55%±2.681%)与B组(30.980%±2.462%)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其余各组(C组、D组分别为38.220%±2.524%、57.530%±2.349%)两两相比,差异都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相对于利用GAM进行体内转染,体外转染BMSC然后再移植人体内的方法修复椎间盘退行性变的效率更高。
梁峰姚强贾长青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
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被引量:3
2021年
探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的临床效果。选取8例前臂软组织大面积缺损合并尺动脉或桡动脉缺损患者,一期行清创,创面行负压封闭引流,待创面清洁、新鲜肉芽生长后,采用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二期修复创面。Flow-through股前外侧皮瓣可以有效重建血运,是前臂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血管缺损的有效治疗措施。
王冬月李新星曲鑫姚强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前臂血管缺损
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融合对比单纯颈椎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传统的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效果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协作网背痛专业试验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手工检索中文文献,收集1995-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颈椎椎间融合(Hybrid手术)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比较治疗多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利用RevMan 5.2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个研究160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Hybrid手术组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组比较手术时间、术前及术后VAS评分、术前C2-7ROM、上位临近节段ROM、下位临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平均出血量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术后24个月C2-7ROM Hybrid手术组大于ACDF组、术后24个月上位临近间盘ROM及下位临近间盘ROM Hybrid手术组少于ACDF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ybrid手术对于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拥有满意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Hybrid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降低,而ACDF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相邻节段颈椎活动度增加,术后C2-7整体活动度Hybrid手术组较ACDF组大,颈椎活动度更接近生理水平。但上述结果因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不高等可能存在各种偏倚,以及Hybrid手术的远期临床效果,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
姚强夏阳贾长青
关键词:多节段META分析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策略及潜在问题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2年单节段颈椎病患者41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ACDR组及ACDF组,术前及术后随访采用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量表判定手术后的临床疗效,应用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间隙活动度,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异位骨化情况,在MRI T2加权像上采用Miyazaki颈椎间盘退变分级方法评定两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共收集ACDR组17例,ACDF组24例。ACDR组假体位置良好,无塌陷或移位发生。末次随访时矢状面假体置换间隙平活动度(6.93±1.04)°。17例患者中2例置换间隙发生Ⅱ度异位骨化,1例因手术适应证的把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ACDF组融合率100%。1例因头侧邻近间隙退变引起神经症状而行二次手术。末次随访时NDI、颈部VAS及上肢VAS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SF-36躯体及精神评分两组内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疗效肯定,可以作为单节段颈椎病的手术选择方式,但有赖于手术适应证的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把控,另外,目前的人工间盘假体尚需进一步完善。
贾长青姚强付勤
关键词: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颈椎病疗效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CRP和ESR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测定TKA术前术后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水平并寻找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方法对进行单或双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5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选病例术前及术后1、2、5、7、14、42、90 d的CRP和ESR进行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TKA组和双侧TKA组的术前术后CRP和ESR变化模式相似,CRP第2天达到高峰(P<0.05),术后在42 d后恢复到正常范围内,术后90 d后大致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ESR术后第2天升高后,术后第5天到达高峰(P<0.05),而后逐渐下降,术后90 d ESR下降到正常范围并接近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练掌握TKA术后CRP和ESR的变化规律,结合术后时间轴,有助于TKA术后感染的早期诊断,CRP较ESR更加具有临床意义。
梁峰许晓军姚强贾长青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红细胞沉降率
保留解剖及生物力学特点在人工颈间盘置换中的作用
2014年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退变性颈椎病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 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的17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术后1年级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结果病例随访1.5~3.4年,平均2.2年。Odom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年优13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4例,良2例,可1例。患者的颈肩痛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1例患者因适应症掌握失误出现术后症状反复。结论保留颈椎生理特点的Mobi-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对单阶段退变性颈椎病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贾长青姚强柳达付勤
关键词: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颈椎病生物力学
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结合综合干预对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效果的影响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结合综合干预对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采用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进行治疗,住院期间患者均进行综合干预,均随访3个月。比较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结合综合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术后1、2、3 d皮温情况,随访3个月后记录患者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评分和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 50例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3个月后,所有患者术区无水肿、破溃,移植皮瓣质地、色泽等与周围皮肤接近,蒂部平整,外表美观,AOFAS评分:足部对线(7.36±2.43)分,内翻加外翻(5.29±0.63)分,屈曲加伸展(7.43±0.42)分,踝-后足稳定性(6.83±0.57)分,最大步行距离(4.25±0.47)分,疼痛(32.74±4.57)分,地面步行(4.36±0.53)分,自主活动、支撑情况(8.32±1.35)分,反常步态(6.61±1.36)分,总分(83.19±5.83)分。随访3个月后,50例患者Maryland足部评分得分为(87.27±4.37)分,其中得分优31例,得分良19例;所有患者足部深感觉均恢复,中心感觉恢复为S^(3),边缘浅感觉恢复较佳,边缘部位感觉恢复多为S^(4),其他术区浅感觉呈区域性恢复,两点辨别觉为(20.16±2.31)mm。术后1 d,50例患者皮温间隔4 h高于间隔1、2 h,间隔8 h高于间隔1、2、4 h(P<0.05);术后2 d,50例患者皮温间隔4 h高于间隔1、2 h,间隔8 h高于间隔1 h(P<0.05);术后3 d,50例患者皮温间隔8 h高于间隔2、4 h(P<0.05)。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结合综合干预可有效修复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控制患者术后皮温,促进患者足部行走和感觉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杨嘉洲姚强曲鑫
关键词:足踝软组织缺损综合干预
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个性化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07年9月到2013年9月伴有颅颈交界区畸形的寰枢椎可复性脱位患者36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45.6岁。均行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随访时间4~38个月。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 h,平均出血量130 m L。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35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术前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9.0±1.5)分,术后3个月复查恢复至(15.6±0.8)分(P〈0.05),末次随访为(15.8±0.6)分。术中发生椎动脉损伤1例,术后死亡。其余X射线片、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术后复位满意,获骨性融合。结论对合并复杂颅颈交界畸形的可复性寰枢椎脱位,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
梁峰刘瑞端姚强贾长青
关键词:颅颈交界畸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