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系统分析和探索医疗保险参保地点对我国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范畴综述方法,以Web of Science、PubMed、Scopus和中国知网为数据源,“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状况”等为主题词,系统检索并下载相关文献560篇,通过制定严格的筛选标准最终纳入24篇相关研究。结果:我国流动人口参保地点选择导致的异地就医问题逐渐升温。流入地参保可以通过降低就医经济负担、提高社会融合水平显著提高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利用水平。流入地参保可以通过促进社会融合、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利用等路径改善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同时,健康状况反向影响流动人口的参保地点选择行为,流动人口参保地点选择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现象。结论:参保地点显著影响流动人口卫生服务利用,且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呈双向作用关系。建议通过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畅通医保转移接续通道和拓展落实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等多维政策路径,破解参保地点导致的健康不平等问题。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从主观角度测度卫生系统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5—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Chinese Social Survey,CSS),基于卫生系统绩效评估框架,从居民获得感视角构建卫生系统绩效指数,通过多层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卫生系统绩效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我国卫生系统绩效综合指数从2015年的41.732提高到2021年的46.935,增长了12.47%(β=6.143,P<0.01)。其中,过程指数从43.961提高到45.968,增长了4.57%(β=2.391,P<0.01),结果指数从48.501提高到58.009,增长了19.60%(β=11.504,P<0.01)。卫生系统绩效获得感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状况、经济状况、医保类型和居住地区类型等因素显著影响居民卫生系统绩效的获得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卫生系统绩效明显改善,居民获得感显著提高。然而,卫生系统过程维度改善不够,“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需重点加强脆弱人群以及农村地区卫生系统绩效获得感。
目的探索我国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测量方法及其标准,提高其在因病致贫对象界定中的可操作性。方法对随机抽取的湖北省M市3个乡镇12个村共600户住院家庭进行入户调查,同时采用文献研究法与专家咨询法,测算和讨论确定M市灾难性卫生支出(catastrophic health expenditure,CHE)的阈值标准,并通过分组加以改进。结果同一标准下,收入法和支出法相对于非生存性支出法和WHO方法,其CHE发生率较低,因此从理论角度验证了前者的设定标准应该低于后者。同时,收入法和支出法在我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的测量方法,其设定标准应该不同,最终应保持同一地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水平相近。对于收入法和支出法,推荐基准参考值为25%,调整范围为20%~30%;对于非生存性支出法和WHO方法,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一致为40%,调整范围为35%~45%。通过不同方法之间相互验证,进一步确定了CHE阈值的合理性。结论灾难性卫生支出方法能够支持超家庭支付能力因病致贫对象的界定,然而应针对不同的测量方法设定不同的阈值标准,并通过分组方法将相对标准转化为绝对标准,以提高其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