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奚彦辉

作品数:48 被引量:131H指数:6
供职机构: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哲学宗教
  • 17篇文化科学
  • 3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17篇心理学
  • 12篇心理
  • 12篇理学
  • 10篇教育
  • 9篇政治
  • 9篇思想政治
  • 9篇文化
  • 7篇政治教育
  • 7篇治教
  • 7篇思想政治教育
  • 7篇本土心理学
  • 6篇大学生
  • 6篇科学心理学
  • 5篇人文
  • 5篇自我
  • 4篇文化认同
  • 3篇哲学
  • 3篇人文化
  • 3篇人文化成
  • 3篇社会

机构

  • 18篇哈尔滨理工大...
  • 18篇山东理工大学
  • 12篇黑龙江大学
  • 9篇吉林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2篇内蒙古科技大...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河北科技大学
  • 1篇淮北师范大学
  • 1篇淮北煤炭师范...

作者

  • 47篇奚彦辉
  • 3篇李庆华
  • 2篇李广武
  • 2篇冯大彪
  • 2篇赵万里
  • 2篇姜颖南
  • 2篇高申春
  • 1篇刘海鹰
  • 1篇李建珊
  • 1篇周利兵
  • 1篇王淑燕
  • 1篇伍玉林
  • 1篇燕燕
  • 1篇郑媛媛
  • 1篇何英
  • 1篇陈莹
  • 1篇邵晶
  • 1篇毕克新
  • 1篇李洪岩
  • 1篇胡百涛

传媒

  • 2篇理论月刊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赣南师范学院...
  • 2篇广西师范学院...
  • 2篇西华大学学报...
  • 2篇心理研究
  • 2篇江汉学术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自然辩证法通...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心理科学
  • 1篇人文杂志
  • 1篇理论界
  • 1篇佛山科学技术...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贵州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6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的古义甄微及其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2015年
"影响"一词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使用得再频繁不过的一个词。当下的人们在频繁使用该词的过程中,却往往忽视了其产生的特定古籍来源及其涵义所指。通过文本梳理,我们发现"影响"一词的观念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管子》、《荀子》及《庄子》三部著作中。当时,"影响"一词运用的语境是与王者治理臣下及民众的特定目的联系在一起的。系统追溯"影响"一词形成的思想源头,考证其所蕴涵的古典内涵,解读其所具有的思想蕴涵,对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奚彦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道家的“自然”与心理健康的保持
2008年
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看能否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即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自我与自我本身的关系。结合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指出道家的"自然"对心理健康维持的重要意义。
奚彦辉李洪岩
关键词:道家自我心理健康
文化认同与个体思想的内隐生成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探索的一个向度
2013年
文化认同与个体的思想形成有着内在的根本性关联。以往对个体思想形成的过程分析,过分地注重外在强制性、表决式认同的影响,过分注重个体思想形成中能动的、外显的成分,忽视了现实生活历程中诸多具体因素的作用。因此也就忽视了个体思想形成的内隐性,而个体思想形成的内隐性则是个体思想最终形成与定型的根本。
奚彦辉
关键词:文化认同内隐性教育领域思想政治生成论向度
千古斯人心——评《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一书
2019年
人之心灵微隐而难摹,而人之存在的心结则会间或影响生命之路向。现实常人如此,历史名人亦然。心理传记作为理解个体内心生活的一扇新窗,不仅标示了心理学研究的别样路径,而且亦对历史名人的存在心结进行了细至的深描。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透过心理学视角剖析历史悬疑事件,对林徽因、项羽、武则天等八位历史名人的心理情结及生命道路进行了深入诠解。它通过历史与心理的视域交融喻显人们:历史名人是“人”,而且只能是“人”,无论其有千种华彩、万般之伟业,然其终为一“人”,亦有着“人”之心绪情结与存在无奈。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名人的心理传记》亦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自我”本身的理解。
奚彦辉
关键词:历史名人
科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转向
2015年
科学心理学是元科学的重要组成。长期以来,科学心理学一直聚焦于科学家的创造性人格及创造性思维研究,研究主题的持续僵化限制了科学心理学的理论生命力与学科生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社会心理学(SPS)的兴起成为科学创造性研究的必要补充,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研究取向。科学社会心理学区别于以往的科学心理学之处,就在于它要对混合着的外显社会要素进行心理学分析,就在于它可以呈现出一些科学社会心理学可以揭示而科学创造性研究无法揭示的新向度。
奚彦辉
关键词:科学心理学
俗民语境中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学阐微
2017年
"天性"与"教养"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永恒主题。然而,在"天性"与"教养"孰为"正主"的学术纷争背后,研究者们却往往忽视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也即生活世界中的民众自身到底是如何观待"天性"与"教养"问题的。因此就有必要以"俗民语境"为研究展开的基本背景,进而揭示民众视角的"天性"与"教养"问题。"随"是中国俗民语境中的一个常识性心理观念,它是西方科学遗传学传入之前,操持汉语的多数中国民众,基于日常生活观察及自身生活体验所形成的一种模糊的、直觉性的观念认知及现象归因。在俗民语境中,它更类似于西方生物学中的"遗传"之义,代表了"遗传自谁"的理解方式。将"随"从俗民语境中提取出来,擢升为一个具备本土特质的心理概念,用以丰富"中国心理学"的原生性概念库,是中国本土心理学走向"实质心理学"的一种定向表征。在此过程中,需将与"随"相近且易相混的语词进行厘定与区分,并对"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蕴涵及其相关理论问题进行阐释分析。
奚彦辉
关键词:天性教养本土心理学
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以社会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为切入点,以伽利略为样例,探究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的特点。论文指出,范式转换需要克服诸多非科学文化信仰与社会保守力量的障碍,身处范式转换期的科学家必然经历一系列心理矛盾和行为选择。因此研究范式转换期科学家的认知失调及其平衡策略,对于理解和认识科学的历史及现实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
赵万里奚彦辉
关键词:范式转换科学家伽利略
专业同一性与学生的心理认同和自我认同——对于专业课程设置之合理性及其后果的反思被引量:3
2018年
"专业同一性"乃是"专业课程设置"之科学性、同质性及合理性的一种内在表征。专业的"同一性"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自身所学专业的认知与感受。而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同一"不仅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失调,而且更容易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困惑与苦闷。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学生对于"专业"的认同度下降,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如是之故,在大学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尤应重视"专业同一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后果。
奚彦辉
关键词:课程设置心理认同
人工智能背景下社会工作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被引量:13
2019年
当今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在根本上推动着一切社会存在的变革与日新。人工智能作为当代高技术的最新代表之一,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社会的组织、结构、运行及人之存在。对于社会工作而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将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而此种机遇又是与人工智能对众多工作岗位的替代为前提背景的,是与社会工作"人心相通"的职业特质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工作将因其"人对人"的工作特点而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职业的不可替代性,继而在职业行列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意义权重;而人工智能元素融入服务实践中亦会对社会工作有额外的促进作用。长远来看,理性的社会工作者不应只看到"人皆可见的机遇",而更应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影响与冲击,如阶层贫富差距过大、个体适应乏力、生命意义感缺失以及工作场域中"人"与"人工智能"的磨合障碍。社会工作欲想实现自身的充分发展,理应把握此可能的机遇,先行预见人工智能之于未来社会工作职业维系的种种挑战,针对可能的"新问题"发展专业化的实践介入体系。
奚彦辉苏妮
关键词:人工智能社会工作
“随”之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困境反思
2020年
“天性”与“教养”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学的永恒主题,以往的心理学研究对此问题之论争往往陷溺于“所谓客观”的理则层面,而缺乏对民众主体视角的观念揭诠,因之无法达至“视域融合”,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客位强加式研究”的嫌隙。如是之故,有必要通过真实而具体的语境揭显民众“随”之观念的本土心理蕴涵。“随”内具着“遗传”、“基因”等科学概念引入前中国民众的本土理解,语蕴着生赋之性向格局、秉性偏狭及强弱度对个体及其家庭的影响。但是目前,在“随”之观念的概念化过程中却存在着如下问题:即“随”之正式传播与民众希求改变的心理预期相悖、熟人社会的远去导致“随”作为现象观察资源的减少、“遗传”、“基因”等科学术语的体制化传播使得“随”在文化观念的谜米竞争中渐趋淡漠。所有这些,皆构成大变革背景下本土心理研究需关注的困境。
奚彦辉
关键词:本土心理学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