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碧蓉
- 作品数:43 被引量:259H指数:8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g)及D-二聚体(D-D)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并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的28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分为斑块组(162例)和无斑块组(121例),检测并比较2组病人的HCT、Fg、D-D、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压及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斑块组Fg、D-D、MCV、FDP、收缩压(SBP)、脉压(PP)、空腹血糖(FBG)、肌酐(CRE)、血尿酸(BUA)、血尿素氮(BUN)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而HCT、舒张压(DBP)则显著低于无斑块组(P均<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Fg升高、PP增大、FBG升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T、Fg、D-D等多种危险因素参与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其中Fg水平增高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徐倩如陈方圆周碧蓉
-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 高等医学院校留学生心血管内科的教学经验和体会被引量:1
- 2016年
- 目前中国的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飞速前进的时代,高等医学教育需要与国际接轨并逐步采纳国际标准。医学类留学生的教育水平体现了高等医科院校的国际化水平。2009年至今,安徽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招收了来自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地区的留学生共计170多名。2012年起留学生已经陆续进入临床课程学习阶段,为提高国际医学类留学生教育的教学水平,笔者针对留学生特点和心血管内科学教学特点,就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如何改进教学水平进行阐述。
- 赵韧李小虎陈刚周碧蓉林先和陈旭华王昌会郭杰程自平
-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留学生高等医学教育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被引量:70
- 2017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CAD)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性。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25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高血压组(12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134例)。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血小板参数、血脂水平、肾功能指标。比较两组患者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这些指标与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高血压组患者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吸烟者较多、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肌酐、血尿酸的值较高,而HDL-C水平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MPV、血尿酸及低水平的HDL-C是高血压患者合并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2,95%CI:1.032~1.093;OR=2.048,95%CI:1.078~3.893;OR=2.737,95%CI:1.193~6.278;OR=1.006,95%CI:1.001~1.010;OR=0.280,95%CI:0.115~0.681(均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PV和血尿酸呈正相关(r=0.17,P<0.05)。结论年龄、吸烟史、MPV、血尿酸和较低的HDL-C值是高血压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应当积极检测并预防,以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 张倩倩陶琳琳聂玉梅刘顺周碧蓉
- 关键词:冠心病高血压
- 基于高血压疾病的整合医学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被引量:1
- 2020年
- 随着诸多临床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日渐复杂,亟须培养医学生全面而系统的判断思维能力,针对当前“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PBL与CBL相结合,对于常见的高血压疾病问题,进行“以高血压疾病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活动,探索将与高血压疾病相关的前期课程和临床教学整合在一起,在临床医学教育中尝试开展“以疾病为中心”整合医学创新教学模式。
- 周碧蓉焦长青赵韧曹海学谢丽娟
- 关键词:教学模式高血压
- 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本发明开了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组合物,包括重量比为4:1的阿托伐他汀和全反式维甲酸。本发明将传统型阿托伐他汀以及传统治疗理念升级为降脂、调脂、抗炎、稳定斑块及抗新生血管为一体的阿托伐他汀全反式维甲酸自组装共给药纳米...
- 周碧蓉
- 文献传递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
- 2000年
-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离散度 (QTd)和JT离散度 (JTd)的动态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发病 48h内、第 7天、第 2 1天分别对 5 2例病人行 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必要时加做右胸及V7~ 9导联 ,按QTd =QTmax-QTmin,JTd =JTmax-JTmin计算。结果 与 48h内相比较 ,第 7、2 1天QTd和JTd值明显降低 ,差异有极显著性 ;第7、2 1天QTd和JTd值相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QT离散度和JT离散度在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猝死组QTd和JTd增高更显著。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患者QTd和JTd增加 。
- 周碧蓉汪太平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心电描记术QT离散度JT离散度
- C57BL/6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中CD4^+CD25^+Treg和TGF-β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通过建立C57BL/6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4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组、阿托伐他汀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组给予高脂饲料。高脂饲养4周后,阿托伐他汀组继续高脂饲养并加用阿托伐他汀干预,3组共观察16周。苏木精染色观察血管病变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外周血TGF-β浓度。结果 1动脉粥样硬化组的动脉血管的内膜显著增生,CD4+CD25+Treg/CD4+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的动脉血管较动脉粥样硬化组病变明显减轻。阿托伐他汀组的CD4+CD25+Treg/CD4+T细胞比例较动脉粥样硬化组有显著提升(P<0.01),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动脉粥样硬化组TGF-β浓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阿托伐他汀组的TGF-β的浓度显著高于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较正常对照组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CD25+Treg及其分泌的TGF-β具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
- 陈越峰陶琳琳王庆航朱洁周碧蓉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动脉粥样硬化流式细胞仪
- 两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冠心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的研究
- 目的:结合该院实际条件和临床实践,评价心电图(ECG)、二维超声心动图(2-DE)两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结论:ECG和2-DE在诊断冠心病中都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具有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易于...
- 周碧蓉
-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超声心动描记术心电描记术
- 文献传递
-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预后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不同射血分数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的疗效、预后及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78例,根据射血分数情况分为射血分数减少(HFrEF)组(共40例)和射血分数保留(HFpEF)组(共3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在此基础上均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治疗6个月后脑钠肽(BNP)、血钾、肾功能和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变化,并记录治疗的安全性。同时以心血管死亡或心衰再住院为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6个月内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结果HFrEF组治疗6个月后较其治疗前BNP水平下降,LAD、LVEDD减低,NYHA分级改善(均P<0.05);HFpEF组治疗6个月后亦较其治疗前BNP水平下降,LAD、LVEDD减低,NYHA分级改善(均P<0.05);HFrEF组患者BNP水平的下降程度和NYHA分级的改善程度较HFpEF组更佳;HFrEF组和HFpEF组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9%vs.85.0%,P=0.694)。2组安全性均较好。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于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推荐使用,但与射血分数减低性心衰相比疗效稍差。两者6个月累积无终点事件生存率和安全性方面未见明显差异。
- 黎冉谢丽娟焦长青陆红红周碧蓉
- 关键词:心力衰竭射血分数
-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近期疗效的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对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近期综合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方法4种常见先心病患者206例,均根据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等确诊,其中动脉导管未闭56例,房间隔缺损51例,肺动脉瓣狭窄20例,室间隔缺损79例。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经导管介入治疗,术中x线透视、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术后分别于1周内复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3个月。结果206例中202例介入治疗成功,无死亡,技术成功率98.1%。随访202例,均于术后1周内、1—3个月行心电图及体检、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术后新发心律失常者17例,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心病是一种操作简便、技术成功率和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 周碧蓉汪太平徐岩史学功
- 关键词:先心病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