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振波

作品数:58 被引量:398H指数:14
供职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东省908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专利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3篇群落
  • 9篇养殖
  • 9篇群落结构
  • 7篇养殖技术
  • 6篇底栖动物
  • 6篇多样性
  • 6篇优势种
  • 6篇渔业
  • 6篇增养殖
  • 6篇海蜇
  • 5篇营养盐
  • 5篇增养殖技术
  • 5篇美洲帘蛤
  • 4篇鱼类
  • 4篇生态
  • 3篇大型底栖动物
  • 3篇鱼类群落
  • 3篇渔业资源
  • 3篇稚贝
  • 3篇生态环境

机构

  • 50篇山东省海洋水...
  • 18篇上海海洋大学
  • 12篇烟台大学
  • 6篇山东省海洋资...
  • 4篇鲁东大学
  • 2篇自然资源部第...
  • 2篇烟台市海洋经...
  • 1篇福建省水产研...
  • 1篇辽宁省海洋水...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天津市水产研...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河北省水产研...
  • 1篇辽宁省城市污...
  • 1篇山东大学(威...
  • 1篇山东安源水产...

作者

  • 58篇吕振波
  • 18篇李凡
  • 16篇徐炳庆
  • 12篇张焕君
  • 12篇杨建敏
  • 10篇邱盛尧
  • 8篇魏振华
  • 6篇张宇
  • 6篇刘政海
  • 6篇张锡佳
  • 6篇孙净
  • 6篇吴兴伟
  • 5篇徐宗法
  • 5篇刘爱英
  • 5篇王田田
  • 5篇刘元进
  • 5篇张莹
  • 4篇张爱波
  • 4篇王育红
  • 4篇杨秀兰

传媒

  • 11篇齐鲁渔业
  • 5篇海洋渔业
  • 5篇海洋湖沼通报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4篇生态学杂志
  • 3篇生态学报
  • 3篇渔业科学进展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水产学报
  • 2篇2013年中...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四川动物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渔业信息与战...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2011海洋...
  • 1篇中国水产学会...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5篇2013
  • 9篇2012
  • 7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7篇2005
  • 3篇2004
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阳市千里岩岛渔业资源保护场原种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调查与保护规划
邱盛尧孙孟强王永强吕振波王长海李登来李春猛王勇张建生
该项目全面调查了海阳市千里岩岛渔业资源保护场的原种资源和生态环境现状。对千里岩岛及其周围海域重点保护的海豚、文昌鱼、中华鲟、皱纹盘鲍、刺参、蓝点马鲛、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重要原种资源的生物学特性、繁殖生物学、增殖技术、...
关键词:
关键词:渔业资源环境保护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现状被引量:21
2013年
2011年对莱州湾20个站位进行了4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运用功能群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研究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群组成及多样性。结果表明:2011年共发现177种大型底栖动物,以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各功能群所含种类占全部种类的百分比依次为C>D>Pl>O>Ph,栖息密度百分比依次是Pl>D>C>O>Ph,生物量百分比依次是Pl>C>D>O>Ph;通过聚类分析可将20个站位分为3组;各功能群的种类数、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在季节变化上均无显著差异,各功能群的丰富度指数(d)依次是C>D>Pl>O(Ph功能群除外),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均匀度指数(J')依次是C>D>O>Pl,季节间差异不显著,多样性指数(H')依次是C>D>Pl>O,季节间差异不显著;种类多样性和功能群多样性呈显著线性正相关;ABC曲线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扰动;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与其食物来源共有4个营养级,大型底栖动物功能群占第Ⅱ、Ⅲ、Ⅳ营养级,各营养级之间构成了一张复杂的食物网。
李少文刘元进李凡张莹徐宗法吕振波王田田张爱波
关键词:功能群大型底栖动物营养级
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2024年
为了解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基于2020—2021年在该海域开展的秋季和冬季底拖网调查结果,利用物种相似性指数(J)、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聚类分析(Cluster)、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nMDS)、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以及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该水域内底层游泳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秋季、冬季分别捕获底层游泳动物47种、40种,秋季优势种包括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er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日本枪乌贼(Loligo japonic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6种,冬季优势种包括矛尾虾虎鱼、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3种,底层游泳动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季节更替较为明显;底层游泳动物群落分组在相似性49%的基础上极为显著(P<0.01;Stress=0.12,0.13),按调查站位可将秋季划分为2组,冬季划分为3组;秋、冬季平均生态位宽度指数分别为0.83和0.76,而生态位重叠度指数范围分别为0.11~0.94和0.18~0.93,秋季底层游泳动物生态位空间分化更明显,但冬季资源竞争关系较强;对比分析食物网拓扑结构网络及其相关指数,秋季底层游泳动物食物网结构较冬季更为稳定,且秋季复杂程度更高。整体而言,莱州湾东部海域底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呈明显的季节差异。
张德普张国光王田田李敏任中华蒋文良吕振波刘栋
关键词:群落结构生态位
黄海太平洋褶柔鱼种群动态的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根据近年来我国主要海洋渔业公司和群众渔业单位,在黄海拖网生产专捕和兼捕太平洋褶柔鱼的统计资料,结合多年来渔业生产经验,对鱿鱼的洄游分布状况作了具体分析。同时根据2004-2006年5次对山东近海渔业资料调查中的渔获统计及生物学测定,研究近年来黄海鱿鱼资源变动规律,并利用扫海面积法估算整个黄海海域的资源量。结果表明目前黄海鱿鱼资源利用较充分,并提出资源开发保护建议。
吕振波张焕君
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种群洄游生物量渔业生物学
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研究
为了解黄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及邻近海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及群落之间的差异关系,本文根据3个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调查研究的现有资料及历史资料,并采用Nelson分类系统对鱼类名录系统整理,从分类学多样性和各分类单元相似性及相对...
郑亮吕振波李凡陈建强
文献传递
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及多样性被引量:33
2013年
为了解莱州湾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现状及变化,作者于2010–2011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该海域进行了8航次底拖网调查,对游泳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与多样性进行了研究。调查共捕获游泳动物85种,包括鱼类55种、甲壳类25种、头足类5种;鲈形目最多(28种),十足目(24种)次之。游泳动物种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是鱼类种数变化引起的,甲壳类和头足类种数季节变化较小。优势种分析表明,目前莱州湾中上层鱼类以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为主,底层鱼类以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为主,甲壳类以口虾蛄(Orgtosaquilla oratoria)、日本虫寻(Charybdis japonica)和日本褐虾(Crangon hakodatei)为主,头足类以枪乌贼(Loliolus sp.)为主。枪乌贼、矛尾虾虎鱼、斑鰶在2年调查中均为优势种,鳀(Engraulis japonicus)已不再是莱州湾的优势种类。Shannon-Wiener指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其季节间差异显著(F=6.003,P<0.001),而年间差异不显著(t=0.446,P=0.657>0.05);调查海域西南部的站位Shannon-Wiener指数较低,而东北部则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莱州湾游泳动物种数特别是鱼类种数呈下降趋势,目前,软骨鱼类及硬骨鱼类中的河口种、溯河洄游种、大型经济种、鲆蝶类和东方鲀类等种数已显著减少;群落优势种沿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黄鲫(Setipinna taty)、鳀、赤鼻棱鳀、枪乌贼不断向更小型化的方向演替。增殖放流种类在调查中均有渔获,仅鮻(Liza haematocheilus)于2010年冬季成为该季节优势种,表明增殖放流活动并未较大程度改变莱州湾游泳动物群落结构。目前夏季是游泳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的季节,也略高于1982–2006年调查结果,可能与伏季休渔政�
李凡张焕君吕振波徐炳庆郑亮
关键词:优势种多样性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离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长短引起的。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判别公式,其判别准确率P1为97.06%~100%,判别准确率P2为97.14%~100%,综合判别率为99.2%。研究结果显示,源自4个海域的日本鲭产卵群体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划分从形态特征上提供科学依据。
刘楚珠严利平李建生吕振波张壮丽张辉李圣法
缺氧胁迫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生理代谢的影响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水体中的氧气正在逐渐的减少,甚至消失殆尽。本实验采用石蜡切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的方法,对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缺氧(DO<2mg...
张文斌吕振波张莹陈建强李凡郑亮丛旭日
关键词:菲律宾蛤仔缺氧耗氧率排氨率
文献传递
2010年莱州湾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被引量:23
2013年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进行的19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弓子网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78种,春季种类最少,而其他季节种类数接近。弓子网渔获物质量组成由高到低依次为甲壳类、鱼类、头足类、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生物量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由少数优势种类的季节分布差异引起。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全年优势种为玉蟹科、寄居蟹、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为最高,而其他3个季节则较为接近。分析表明,冬季与其他季节的Jaccard种类相似性较低;春季群落的生物量和丰度组成与其他季节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低。各季节的迁移指数均大于100,群落稳定性较差。莱州湾底层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低质种类构成,个体平均质量较小,群落优势种类季节更替明显。为保护莱州湾渔业资源,应严格控制弓子网作业渔船数量。
李凡吕振波魏振华王田田徐炳庆王忠全
关键词:底层渔业优势种多样性群落相似性
栉江珧人工育苗的初步研究被引量:5
2004年
栉江珧(pinna pectinata linnaeu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假瓣鳃目、江珧科,江珧属、无裂江珧亚属,北方沿海俗称“大海红”、“海锨”、“大臊蛤”、“江珧贝”等;广东称“割刀纸”;浙江沿海称“海蚌”。以其后闭壳肌加工成“江珧柱”闻名于世,是珍贵海产品。栉江珧经济价值高,便于浅海养殖,有较大发展潜力。
吕振波丛日祥曲世科邱盛尧曲琳
关键词:栉江珧人工育苗生物学特性繁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