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厉梅

作品数:20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大连海事大学公共管理与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中央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文学
  • 2篇大众
  • 2篇新闻
  • 2篇新闻真实
  • 2篇艺术真实
  • 2篇抗战文学
  • 2篇风景
  • 1篇大学生
  • 1篇大战
  • 1篇大众传媒
  • 1篇大众文化
  • 1篇第三次世界大...
  • 1篇电视剧
  • 1篇叙事
  • 1篇异曲同工
  • 1篇隐喻
  • 1篇影视
  • 1篇影视改编
  • 1篇战时
  • 1篇知晓

机构

  • 14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4篇厉梅
  • 1篇王建成

传媒

  • 4篇大连海事大学...
  • 2篇电影文学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晋阳学刊
  • 1篇时代文学
  • 1篇电影评介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黑龙江教育(...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作为后现代主义表征的转喻
2010年
以隐喻为现代主义的表征而以转喻为后现代主义的表征已经成为共识,却又语焉不详。解析转喻这一表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文学现象。转喻是理解后现代主义的两个特征——解构和泛文本化的关键。转喻的基础性作用连同对隐喻优越性的怀疑一起被提出,这表现在文学领域就是在创作中从隐喻后退,在解读中以转喻去解构。
厉梅
关键词:转喻隐喻后现代主义解构昆德拉
海洋电影中的想象与海洋文化传播
2021年
海洋电影的书写呈现了人类与海洋各种可能性的互动关系:神格化的海洋与人类的认同与臣服;征服海洋过程中人性的挣扎与人类对海洋的过度介入;控制和争夺海洋控制权等。海洋电影是对海洋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参与。海洋电影基于真实的角度合理想象,以感性冲击、理性沉思的方式给人类敲响警钟:海洋可以为家,海洋可以强国,海洋可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人类要有海洋意识、环保意识,合理开发利用海洋。只有如此,人类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厉梅李欣月
“双性同体”之别样风景
2010年
出生于东北大地的萧红见惯了苦难,也遍尝了苦难。她以一部《生死场》震撼当时的文坛,在短短的一生中佳作频现。萧红虽然以对女性切身体验的呈现见长,但无意识中揭示的却是女性话语和民族国家话语中间的"双性同体"现象。"双性同体"(Androgyny)在生物学、人类学等早有现象和例证,但它作为妇女社会生活理想最早由不愿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的弗吉尼亚·伍尔芙提出。
厉梅
关键词:双性同体萧红作品国家话语女性身份伍尔芙符号逻辑
从拉康话语交流理论的视野探析“艺术真实”
2017年
艺术真实是指通过假定性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内蕴的真实,它与历史理性互为他者与动因,形成主人话语,这一话语中有一个恼人的剩余——小对形"不合情合理的可能"。在大众传媒语境中,"不合情合理的可能"在"新闻真实"中获得了自身的合理性。围绕着新闻真实,形成大学话语,塑造出强迫症似的"知晓"主体。主体"知晓"而不"相信"。知晓主体面对"超真实"造成的幻境追问质询,形成歇斯底里话语,其中生成了新的知识"交互被动性"。最终,一方面,"超真实"让人在幻象中乐不思蜀;另一方面,"新闻真实"又将主体紧紧压迫在坚硬的现实上,"艺术真实"中的历史理性终为"剩余快感"替代。但今天的大众仍然有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这为以价值理性反拨工具理性提供了可能。
厉梅
关键词:艺术真实新闻真实超真实
抗战文学中风景描写的精神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一在抗战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风景描写。这些风景作为抗战时期文学的素材,以其意识形态的中立性或隐蔽性而能为不同利益集团的人所接受,成为民族价值观念的最大公约数,此为风景在抗战时期的民族认同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现实依据。从其心理依据上看,此一时期,
厉梅
关键词:风景描写抗战文学抗战时期最大公约数文学作品利益集团
论抗战文学中风景的物恋性被引量:2
2011年
抗战时期,日军的入侵给中国造成的灾难切断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在这种创伤性的情境中,只有通过符号性的行动才能弥合现实的裂缝。物恋是对实证化的匮乏之物充满快感的认同。借助于物恋,抗战文学中的风景描写实证化了在战场的溃退面前遭受质疑的民族价值和信念。因此物恋性的风景,例如旷野、土地、国家等,成为人们的喉舌,传递着人们关于国危家难、寻找出路的想象。
厉梅
关键词:抗战文学风景创伤性匮乏
风景的幻象解析被引量:1
2009年
在风景中明心见性或进行形而上追索已成为一种审美惯性,进而影响主体的文化结构和价值立场。在对风景的审美惯性中存在某种惰性,其匿身于风景审美机制的缝隙,成为理解主体化的征兆。风景的审美性在于该实体被化约为符号性主体。这一化约行为剔除了人之属性的复数性,转移了个体存在的被动性,使风景成为抵御复杂现实的一道屏障、一个幻象。而穿越幻象则易使主体丧失稳定的现实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静态的风景刻画成为最难以拒绝的乌托邦。
厉梅王建成
关键词:风景幻象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艺术真实”探析被引量:1
2017年
艺术真实是指通过假定性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内蕴的真实,其中潜藏着通过反思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理性这一总体性叙事。而这一叙事在后现代理论的辐照下,被"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这一创伤性的偶然态所逼视、质疑。在大众传媒语境中,"不合情合理的可能"与"艺术真实"的短路,让我们意识到新闻真实中的"知晓"和艺术真实中的"相信"这两个维度的博弈,意识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让大众在"相信"中重建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从艺术到现实的过渡。
厉梅
关键词:大众传媒艺术真实新闻真实知晓
历史理性与文学张力关系论析
2013年
历史理性强调的是历史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即历史总是朝着一个为人类的理性所认可的合理的目标发展,因而现有的一切都可以在这个框架之内得到合理性的解释。然而历史理性内部的"真"与"善"两个维度在某种情况下会形成错位,"真"因被体验为创伤性的重负而变为"非善"。这一情形类似于将"恶"提升到伦理原则高度的"恶魔之恶",二者是难以再现的,但是在文学创造者那里却可以得到艺术的凸显。其结果是"真"与"非善"这两种不相容的因素在相互冲击、抗衡的过程中,经过离心和向心的往返阐释而形成了文本的张力,体现出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自由之美的诉求。
厉梅
关键词:历史理性创伤体验
中国古典文学影视改编的神韵捕捉被引量:1
2015年
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现有结果,审美疲劳反映了缺乏美学精神有力灌注的时代症候,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影视改编方面,表现为神韵的缺席。神韵并不在于美轮美奂的画面,仿佛情景交融,实则虚实相隔。那么,如何捕捉神韵?在影视改编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艺术样式媒介载体与编码方式的不同,辩证地表达作品中的时代性,注重细节的发挥与圆满,最终进行合乎情理的讲述,真正做到借力传统,丰盈现代。
厉梅
关键词:影视改编神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