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夷 作品数:14 被引量:42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州市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促红细胞生成素、内皮素做为围生儿危险因素标志的研究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我们通过对刚出生的不同类型的高危新生儿进行脐血的检测,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内皮素能否作为围产新生儿危险因素的更为可靠、灵敏的实验室指标。方法收集各类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共98例,分为五组:生后窒息组、羊水Ⅲ度浊组、母有高血压病史组、宫内发育迟缓组、母亲患糖尿病组;另采集正常足月儿组(对照组)31例脐动静脉血,测定血EPO、ET水平及血pH、PCO2、PO2、BE水平。结果生后窒息组、羊水Ⅲ度浊组、母有高血压病史组、宫内发育迟缓组、母亲患糖尿病组是影响脐血EPO水平的重要因素(P<0.01),而窒息组是影响脐血ET的重要因素,结果示:脐血EPO可以作为胎儿急慢性缺氧的一个重要指标,ET可以作为胎儿急性缺氧的一个重要指标,分析窒息组、羊水混浊组pH、PCO2、PO2、BE水平,结果窒息组和羊水混浊组的血pH、PCO2、PO2、BE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血窒息组EPO、ET水平和血pH、PO2呈明显的负相关,P<0.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脐血EPO、ET、pH、PO2可以作为围产期危险因素的可靠、灵敏的指标。 严争 林敦彬 康强 刘凡 赵兰玉 危夷 王健 郑丽芬 李慧贞 成辉 潘香凝 黄勉 谢玲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内皮素 围生儿 福州地区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UGT1A1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1A1)基因的211位点Gly71Arg(G71R)突变。方法以福州地区病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5例为观察组,以正常健康儿3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UGT1A1第1外显子,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产物,用等位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ASO)检测基因突变。对部分经ASO检测正常和突变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结果观察组G71R纯合子胆红素比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福州地区存在UGT1A1基因G71R突变;福州地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与UGT1A1基因G71R突变有一定关系。 严争 刘凡 康强 危夷 陈俊 郑丽芬关键词: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围产期危险因素和新生儿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围产期危险因素与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符合纳入标准、具有围产期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共77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8项围产因素与新生儿脐血EPO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新生儿脐血EPO显著相关的围产期危险因素依次为宫内发育迟缓、羊水浑浊。结论新生儿脐血EPO的升高与几项围产期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其中宫内发育迟缓是最高危的因素。 严争 林敦彬 康强 刘凡 赵兰玉 危夷 王健 郑丽芬关键词:围产期 脐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佐治60例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盐酸氨溴索氧动雾化佐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疗效。方法将120例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a-糜蛋白酶+地塞米松超声雾化。治疗组用盐酸氨溴索加入生理盐水氧动雾化,均为2次/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表现改善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氨溴索氧动雾化佐治婴幼儿支气管肺炎可迅速改善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赵兰玉 曾艾 危夷关键词:盐酸氨溴索 婴幼儿 支气管肺炎 早产儿D-二聚体及凝血功能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日龄正常早产儿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生理水平及其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日龄1、5、10d的早产儿各20例及1、5、10d正常足月儿各20例(作对照),检测血浆DD、PT、APTT水平,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日龄变化规律。结果(1)早产儿和足月儿DD在新生儿期较高,尤其是早产儿在生后1周内;DD随日龄增长而降低,早产儿降低较慢。(2)早产儿PT、APTT在第1天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5、10天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早产儿PT、APTT随着日龄增长有下降趋势;足月儿第1天的APTT较长,PT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新生儿出生后DD高于正常值,尤其是早产儿DD显著高于正常值,PT及APTT均较高。提示凝血、纤溶活性的增强,对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临床出现DD高于正常或PT及APTT延长时,应动态观察,诊断DIC要慎重。 康强 叶莱锦 严争 危夷 王健关键词:早产儿 足月儿 D-二聚体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新生儿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和内皮素测定的临床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内皮素(ET)水平及其对缺氧因素预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174例。其中健康足月新生儿依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20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11例。77例无缺氧史新生儿依据孕期分为大于胎龄儿20例,小于胎龄儿20例,适于胎龄儿37例;依据胎龄分为早产儿31例,足月儿31例,过期儿15例。有缺氧高危因素的新生儿66例分为4组:重度窒息组15例,羊水混浊组25例,子组15例,母亲糖尿病组11例。采用放免法测定各组新生儿脐血EPO、ET水平。结果自然分娩组EPO、ET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小于胎龄儿组EPO、ET较适于胎龄儿低;出生重度窒息组ET与健康足月新生儿比较增高;羊水Ⅲ度混浊组EPO较健康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子组EPO较健康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母亲糖尿病组EPO较健康足月新生儿显著增高(Pa<0.01)。结论脐血EPO、ET水平受孕期、体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其对围生期缺氧因素的预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严争 林敦彬 康强 刘凡 赵兰玉 危夷 王健 郑丽芬 李慧贞 成辉 潘香凝 黄勉 谢玲关键词:促红细胞生成素 内皮素 缺氧 围生期 集束化预防策略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研究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集束化预防策略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便利选择2017年6月—2019年5月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120例,采用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接受集束化预防策略护理。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两组患儿护理后机械通气时间、NICU住院时间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64±15.23﹚h,NICU住院时间为﹙12.06±2.35﹚d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102.37±23.67﹚h、NICU住院时间﹙14.28±2.17﹚d(t=8.371、6.548,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2例、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9例、发生率15.00%(t=5.031,P<0.05)。结论集束化预防策略在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治疗中能够减少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有效降低了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林福忠 严争 王健 危夷关键词:新生儿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7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70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按传统常规用药:复合辅酶、维生素C等,治疗组(35例)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恢复及血清CK-MB改善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性心肌损害有确切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心肌恢复,保护心脏功能。 危夷 严争 康强 黄理森关键词:新生儿窒息 心肌损害 新生儿窒息时Q-T间期离散度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B在评价心肌损害中的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cd)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B(CK-MB)的动态变化,用以评价心肌损害情况。方法采用对70例有不同程度窒息的足月新生儿24~48 h和治疗7 d后QTcd和CK-MB进行检测与3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比较,根据生后1 min及5 min Apgar将窒息组分为三组,1 min Apgar评分为4~7分为窒息组1,1 min Apgar评分为0~3分为窒息组2,5 min Apgar评分为7分以下为窒息组3并分析结果。结果窒息组Q-Tcd和CK-MB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窒息组2 Q-Tcd明显高于窒息组1,差异有显著性(P<0.01),窒息组2 CK-MB高于窒息组1,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窒息组3 Q-Tcd和CK-MB明显高于窒息组2,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经7 d治疗后,患儿QTcd及CK-MB均显著下降。结论新生儿窒息越重,时间越长,Q-Tcd越大,并能反映新生儿窒息时心肌损害恢复情况。Q-Tcd较CK-MB能更早反映新生儿窒息时心肌损害情况。 康强 叶莱锦 严争 危夷 王健关键词:新生儿 窒息 Q-T间期离散度 福州地区社区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福州地区社区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方法方便收集2014年4月—2017年3月于福州市第一医院门诊接受诊疗的社区儿童手足口病患儿1 994例,分析其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1)流行病学特征:手足口病发病年龄范围在1~2岁时最高,达25.13%;男性手足口病患儿患病率为59.98%,显著高于女性患儿的40.02%(P<0.05);手足口病患儿在5~7月份发病人数最多。(2)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散居儿童、饭前便后少/不洗手、近1周共用玩具以及有病例接触史4项因素为影响儿童手足口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通过对本地区社区儿童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调查福州地区社区儿童手足口病的流行病特征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手段。 林福忠 危夷 张水莲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