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隽

作品数:10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肝移植
  • 5篇术后
  • 4篇移植术
  • 4篇肝移植术
  • 3篇移植受体
  • 3篇乙肝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受体
  • 3篇肝炎
  • 3篇肝移植受体
  • 2篇移植术后
  • 2篇乙肝复发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再感染
  • 2篇外周
  • 2篇外周血
  • 2篇复发
  • 2篇肝炎病毒
  • 2篇肝移植术后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刘隽
  • 9篇卢实春
  • 7篇严律南
  • 6篇李波
  • 5篇赵纪春
  • 5篇文天夫
  • 5篇赖威
  • 4篇赵连三
  • 3篇王晓波
  • 3篇赵冀
  • 3篇戴军
  • 3篇刘丽
  • 3篇方清
  • 2篇张秀辉
  • 2篇周陶友
  • 2篇程南生
  • 2篇林琦远
  • 2篇李晓东
  • 1篇邓承琪
  • 1篇于晓辉

传媒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华西医学
  • 1篇消化外科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7
  • 2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相关肝移植受体供肝植入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变化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相关受体在拉米夫定或拉米夫定+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下供肝植入前后移植物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的变化,探讨移植物HBV再感染的可能机制,为预防复发寻找切入点。方法 用酶联放射免疫法、HBV DNA荧光定量法、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定期检测78例受体手术前后血清及90例供肝活检组织,重点观察供肝植入前后HBV标志物在肝组织及血清中的动态变化。结果 移植时无论受体为HBV活跃复制状态或非活跃复制状态,供肝植入后2 h内活检肝组织既无HBV DNA又无HBsAg、HBcAg阳性证据。结论 在现有预防措施下,无论受体术前HBV复制状态如何,健康供肝无术中HBV颗粒直接感染的证据,其机制及在远期HBV再感染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戴军卢实春严律南李波赖威刘隽赵冀文天夫赵纪春顾梅林琦远王文雅张秀辉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移植受体拉米夫定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标志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移植术后再感染及其机制被引量:20
2005年
肝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但是,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的复发率达70%~80%,严重地影响了肝移植术的远期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方清赵连三周陶友刘隽刘丽唐红卢实春
关键词:肝移植术HBV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随访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不同洗涤方法对HBVDNA检测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 (Pe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不同洗涤方法对HBVDNA检测的影响。方法 :淋巴细胞分离液常规密度梯度法分离 1例血清HBV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后 ,分别采用常规洗涤法和改良洗涤法 (后者即在常规洗涤法的基础上第 2、 4次洗涤前不重悬细胞 ,直接加入洗液后离心 ) ,计算细胞收获得率和细胞存活率 ,荧光定量PCR法检测 1、 3、 5次洗液样本和细胞样本的HBVDNA ,重复实验 3次。结果 :常规法第 1、 3、 5次洗液样本HBVDNA均阳性 ,改良法洗涤 5次后洗液样本HBVDNA均阴性 ;改良法洗涤的细胞得率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95 %和 98% ,常规法洗涤的细胞得率和细胞存活率分别为 71%和 83% ;不论常规洗涤法和改良洗涤法收获的PBMC均可检出HBVDNA。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改良洗涤法优于常规洗涤法 ,适用于PBMC中HBVDNA荧光定量PCR检测。
方清刘隽王丽春赵连三刘丽吴雄志于晓辉许倩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洗涤方法HBVDNA
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乙肝表面抗原提呈功能检测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了解处于乙肝病毒临床清除状态的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8例术后肝移植受体为病例组,6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以细胞因子诱导法从外周血获得树突状细胞,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处理后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检测并比较两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并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310.8±1820.3vs19002.5±3357.8,P<0.001),提呈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能力弱于健康对照组(cpm值4974.9±2414.7vs39258.4±5554.9,P<0.001)。结论肝移植受体术后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提呈乙肝表面抗原的能力低下,此种功能缺陷可能是导致受体针对乙肝病毒的主动免疫反应性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其提呈作用受术前乙肝病毒复制状态、术后时间、术后预防方案及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含量影响。
赖威卢实春李幼平严律南李波李胜富刘隽戴军赵冀
关键词:肝移植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
拉咪呋啶预防乙肝相关性肝硬化肝移植术后乙肝再感染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14
2003年
目的:了解乙肝相关性失代偿肝硬化肝移植术后使用拉咪呋啶预防移植物乙肝再感染的疗效及乙肝标志物在血清及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放免法,血清HBVDNA荧光定量法、肝穿组织免疫组化LSAB法及HBVDNA原位杂交法定期检测25例受体血清及肝穿组织,观察肝移植术后HBV标志物在血清及肝组织中的动态变化.本研究设计为前瞻的开放的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25例被分为乙肝病毒活跃复制(15例)及非活跃复制组(10例)两组,皆以拉咪呋啶100mg/d术前后服用预防,非活跃复制组中有3例未能及时服用拉咪呋啶作为对照组.结果:在HBV活跃复制组,术前口服拉咪呋啶平均2wk能使80%以上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继续口服,术后表面抗原消失,部分血清乙肝病毒抗体(表面抗体HBsAb9/15,核心抗体HBcAb13/15及HBeAb11/15)可在术后1-2wk出现,至6mo可逐渐消失;血清中HBVDNA荧光定量可一直维持阴转的状态;肝穿组织中HbsAg,HBcAg及HBVDNA原位杂交可长期维持阴性.10例乙肝病毒活跃复制受体其HBV血清标志物在12-44wk之间完全消失;本组中2例(2/15,13.3%)在2a时发生拉咪呋啶预防失败而致移植物再感染或乙肝复发;在HBV非活跃复制组,乙肝病毒抗原抗体表达同活跃复制组:表面抗原术后即消失,乙肝病毒抗体即在1-2wk出现(BsAb4/7,HBcAb6/7,HBeAb2/7),6mo左右消失.3例(43%,3/7)在近2a时血清及肝组织中HBV标志即完全消失.本组无移植物再感染,乙型肝炎复发及乙肝病毒相关死亡.若血清中重新出现表面抗原或HBVDNA荧光定量阳性或肝穿组织免疫组化或HBVDNA原位杂交阳性则可诊断为HBV再感染.未能及时服用拉咪呋啶的3例非活跃复制的乙肝受体分别在术后8、10、12mo移植物感染及复发新肝乙型肝炎,移植物再感染率及乙肝复发率为100%,其中1例死于纤维淤胆性肝炎,后二者经加用拉咪呋啶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而缓解.本研究除对照组�
卢实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赵纪春程南生刘冲刘隽王晓波李晓东秦山赵连三雷秉均张秀辉
关键词:拉咪呋啶肝移植术临床对照研究
HBV感染患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及其机理
肝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但是,乙肝病毒(HBV)相关性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的复发率达70%~80%,严重地影响了肝移植术的远期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HBV再感染的病毒来源有以下可能...
方清赵连三周陶友刘隽刘丽卢实春
文献传递
50例肝移植术后近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处理被引量:39
2003年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采用临床与系列肝穿刺活检相对比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5 0例肝移植术后 3个月内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及其动态变化。结果 肝移植术后血总胆红素 ( μmol/L)的变化曲线形如一个倒“S”型 ,1周内血胆红素皆逐渐升高 ( 12 7.19± 113 .15 ) ,2周内达高峰 ( 135 .45± 12 4.16 ) ,3周始下降 ,4周时平均为 73 .10± 49.5 2 ,至术后 12周可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 ( 2 9.8± 37.5 6 ) ,与镜下肝细胞形态修复过程相一致。术前高胆红素血症 ( 10例 ,2 0 % )、保存损伤 (含缺血再灌注损伤共 44例 ,88% )、急性排斥反应 ( 13例 ,2 6 % )及胆漏 ( 4例 ,8% )系术后高胆红素血症的 4个主要原因 ,其血总胆红素变化趋势曲线相近 ,无原因特征性曲线。 5 0例肝移植术后无原发性肝无功能 ,受者围手术期及移植物生存率为 90 .6 % ,1年生存率约为 80 %。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治愈率为 10 0 %。结论 肝移植术后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四大原因分别为 :保存损伤、排斥反应、术前高胆红素血症及胆道并发症。针对其原因 ,进行综合处理 ,常可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卢实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程南生赵纪春刘隽夏天王晓波赖威李晓东
关键词:肝移植术高胆红素血症
前列地尔在肝移植中使用的临床意义评价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 了解前列地尔 (前列腺素E1的微脂球载体制剂 ,LipoPGE1)对肝移植受体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肝血供、肝功能及凝血功能、血栓形成的影响 ,以评价前列地尔使用于临床肝移植的意义。方法 以肝移植术后使用前列地尔 (10 μgivq12h ,连续 7d)的 4 0例为治疗组 ,于术前、术后7、10d分别检测其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功能、肝功能 ,同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受体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峰值 ,比较术前术后上述各指标的变化 ;同时以 36例未使用前列地尔的肝移植受体为历史病例对照组 ,比较两组术后肝血管血栓形成的差异。结果 前列地尔虽然对肝移植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统计学意义不显著 ,但在治疗组 ,使用前列地尔 7d后 ,移植肝的动脉血供较术前显著增加 ,并且在停药 3d后仍维持于高于术前的水平 ,对早期肝功能的恢复、凝血功能的改善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对预防术后肝血管尤其是肝动脉血栓形成有一定帮助。结论 前列地尔在肝移植术后使用对早期肝动脉的血供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有利于移植肝的存活和功能恢复。
赖威卢实春赵纪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王文涛马玉奎刘隽戴军赵冀周静潘传芳邓承琪罗燕彭玉兰马步云
关键词:肝移植前列腺素E1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肝血流
乙肝疫苗在预防乙肝相关性肝硬化肝移植受体术后乙肝复发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03年
刘隽卢实春严律南
关键词:乙肝疫苗肝移植受体术后乙肝复发
保留与不保留肝后腔静脉肝移植与术后乙肝复发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 (HBV )复制活跃者肝移植时保留下腔静脉与否与术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LAB法及HBVDNA原位杂交法检测 15例肝移植时切除的病肝下腔静脉的HBV标志物 ,对 2 0例不保留腔静脉的肝移植受体 (经典组 )与 7例HBV复制活跃并保留腔静脉的肝移植受体 (背驮组 )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率及术后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 经典组 10例 (5 0 .0 % )及背驮组 5例 (71.4% )肝移植时切除的病肝下腔静脉壁的HBV标志物HBsAg、HBcAg及HBVDNA均呈阴性。经典组术后随访 6~ 3 0个月 ,平均 16个月 ,HBV再感染 1例 ,再感染率 5 .0 % (1/ 2 0 ) ,再感染时间在术后 2 2个月 ;背驮组术后随访 5~ 12个月 ,平均 8个月 ,无一例发生HBV再感染 ,再感染率为 0 (0 / 7)。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HBV复制活跃者其肝后下腔静脉组织中无HBV存留及复制。因此 ,保留肝后下腔静脉的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不会增加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受体HBV再感染或乙肝复发。
王晓波卢实春严律南李波文天夫林琦远曾勇赵纪春赖威刘隽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期乙肝复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