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莎

作品数:6 被引量:8H指数:1
供职机构:浙江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理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密度泛函
  • 4篇密度泛函理论
  • 4篇泛函
  • 4篇泛函理论
  • 3篇单壁
  • 3篇单壁碳纳米管
  • 3篇碳纳米管
  • 3篇纳米
  • 3篇纳米管
  • 1篇电荷
  • 1篇电荷密度
  • 1篇新课程改革
  • 1篇人力资源
  • 1篇师专
  • 1篇数学
  • 1篇双壁碳纳米管
  • 1篇态密度
  • 1篇团队
  • 1篇团队建设
  • 1篇曲率

机构

  • 6篇浙江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刘莎
  • 3篇滕波涛
  • 2篇吴锋民
  • 1篇袁金焕
  • 1篇杨培芳
  • 1篇赵云
  • 1篇赵越
  • 1篇郭晓伟

传媒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原子与分子物...
  • 1篇物理化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卷曲方式对Rh原子在单壁碳纳米管内外吸附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碳纳米管曲率与卷曲方式是同时存在并影响金属原子在碳纳米管内外吸附行为的重要因素,单独研究卷曲方式对金属吸附行为的影响较困难.选取曲率相近、卷曲方式不同的扶手椅型(6,6)、锯齿型(10,0)与手性(8,4)单壁碳纳米管(SWCNT),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Rh原子在SWCNT内外的吸附行为.构型优化表明:由于SWCNT卷曲方式不同,导致Rh原子在(6,6),(10,0)与(8,4)SWCNT内外吸附的稳定构型不同;不同卷曲方式亦使SWCNT与Rh原子相互作用的C原子不同,导致Rh在不同管型内外吸附能的差异.电荷密度分析表明,SWCNT管外的电荷密度大于SWCNT管内的电荷密度,不同卷曲方式SWCNT电荷密度变化不同.差分电荷密度显示卷曲方式不同导致Rh原子与C原子相互作用时轨道取向不同,得失电子情况略有差异.能带结构分析表明,Rh原子吸附后的SWCNT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掺杂能带.吸附Rh原子后的(6,6)SWCNT仍呈金属性;当Rh原子在(10,0)SWCNT管内吸附时,SWCNT由半导体性转变为金属性,而Rh原子在SWCNT管外吸附时,SWCNT带隙降低;吸附Rh原子的(8,4)SWCNT带隙降低.
刘莎吴锋民滕波涛杨培芳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单壁碳纳米管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人力资源领导研究
在我国,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领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实施,没有正确而强有力的领导,在如此复杂、艰难的变革中难以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难度大,涉及范围广...
刘莎
关键词:课程领导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
文献传递
日本高中教科书《数学活用》研究
教科书研究一直作为教育研究的热点,研究的形式主要有中外教科书比较研究、国内不同版本的教科书研究,从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以期对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我国教科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国籍之间和不同版本之间...
刘莎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科书编写教学质量
曲率对Rh在锯齿型单壁碳纳米管内外吸附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系统的研究了单壁碳纳米管的曲率对Rh原子在锯齿型碳管内外吸附行为的影响,发现Rh原子在管外吸附比管内稳定;随着碳管管径的增加,曲率减小,管内外吸附能的差值逐渐减小,接近Rh原子在石墨烯上的吸附能.电荷密度分析表明,由于卷曲效应使碳纳米管管外的电荷密度大于管内,随着曲率减小,这种差别逐渐减小.管内外吸附Rh原子的Bader电荷差值及局域态密度差别亦随着曲率的下降而减小,这与Rh原子在管内外吸附能的变化规律相一致.
刘莎吴锋民滕波涛
关键词:单壁碳纳米管电荷密度密度泛函理论曲率态密度
金属Rh在碳纳米管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自从Iijima发现了碳纳米管(CNTS)以来,由于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在分子器件和纳米器件上的诱人前景,引发了碳纳米管研究的热潮。在碳纳米管的众多研究领域中,掺杂或吸附金属原子是合成功能化碳纳米管材料和碳纳米管改性的...
刘莎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单壁碳纳米管双壁碳纳米管
O与O_2在Au团簇上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Dmol3程序系统研究了O原子与O2在Au19与Au20团簇上的吸附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在Au19团簇顶端洞位上的吸附较Au20强;在侧桥位吸附强度相近.O与O2在带负电Au团簇上吸附较强,在正电团簇吸附较弱.从O―O键长看,当金团簇带负电时,O―O键长较长,中性团簇次之,正电团簇中O―O键长较短,因而O2活化程度依次减弱.电荷布居分析表明,Au团簇带负电时,O与O2得电子数较中性团簇多,而团簇带正电时,得电子数较少.差分电荷密度(CDD)表明,O2与Au团簇作用时,金团簇失电子,O2的π*轨道得电子,使O―O键活化.O2在Au-19团簇上解离反应活化能为1.33eV,较中性团簇低0.53eV;而在Au+19上活化能为2.27eV,较中性团簇高0.41eV,这与O2在不同电性Au19团簇O―O键活化规律相一致.
郭晓伟滕波涛袁金焕赵云赵越刘莎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