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彦子

作品数:3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油藏
  • 2篇剩余油
  • 2篇剩余油分布
  • 2篇水驱油
  • 2篇驱油
  • 2篇裂缝性
  • 2篇裂缝性油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井
  • 1篇油井管
  • 1篇渗流
  • 1篇渗流机理
  • 1篇水驱油机理
  • 1篇水驱油实验
  • 1篇酸性气田
  • 1篇气田
  • 1篇驱油机理
  • 1篇驱油实验
  • 1篇中油
  • 1篇微观渗流

机构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作者

  • 3篇刘彦子
  • 2篇潘毅
  • 2篇孙雷
  • 2篇陈莹莹
  • 1篇乔泉熙
  • 1篇陈颖杰
  • 1篇董卫军
  • 1篇马天寿
  • 1篇田同辉
  • 1篇万里平

传媒

  • 1篇西部探矿工程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油气藏评价与...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酸性环境中油井管腐蚀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随着酸性气田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井下酸性腐蚀环境中油井管的选材与防护日益突出。从材料、力学和环境的角度,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酸性环境中影响油井管腐蚀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因素对油井管腐蚀影响的权重。结果表明,开发耐蚀合金油井管才是解决酸性环境油井管腐蚀的根本出路,预防CO_2及井下环境的强腐蚀性是有效延长油井管服役年限的重要保证。此方法及结论为开发酸性气田时,合理选择油井管和完善相应的防腐措施提供指导和借鉴。
乔泉熙万里平陈颖杰马天寿刘彦子
关键词:酸性气田油井管影响因素
裂缝性油藏微观水驱油渗流机理可视化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实际油藏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裂缝微观模型,使用微观驱替装置进行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并用显微镜对实验过程图像进行采集,考察了在网络裂缝中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以及微观渗流机理。观测到由于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存在形式主要有孤滴状、角隅状、段塞状及膜状等,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还受到岩石表面润湿性和裂缝连通性等的影响。
刘彦子孙雷潘毅陈莹莹张威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水驱油微观渗流机理剩余油分布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模型水驱油实验被引量:22
2012年
为了更好地认识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渗流机理,结合油藏实际地质特征,利用真实岩心设计制作了可视化网络裂缝模型,考察了注入速度、模型倾斜角度等因素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以及水驱油过程中的油水运动分布特征。观测到由于受裂缝性油藏非均质性的影响,水驱后残余油存在形式主要有孤滴状、角隅状及膜状等,每种残余油的形成机理也不同。实验结果表明:水驱油时,驱替速度与采出程度不成正比,而是存在一个最佳驱替速度,即临界驱替速度;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岩石表面润湿性、裂缝连通性和重力分异的影响;水驱油效率与裂缝地层倾斜角度有关,地层倾斜角度越小,采出程度越高。裂缝性油层较厚时,水驱后油层顶部可能会有大量剩余油,仍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陈莹莹孙雷田同辉潘毅董卫军刘彦子
关键词:裂缝性油藏剩余油分布水驱油机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