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义濂

作品数:14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3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3篇磁共振
  • 11篇核磁共振
  • 9篇核磁
  • 4篇成象
  • 3篇核磁共振成象
  • 3篇波谱
  • 3篇成像
  • 3篇磁共振成象
  • 2篇质子波谱
  • 2篇自旋
  • 2篇NMR
  • 2篇MRI
  • 2篇弛豫
  • 1篇胆囊
  • 1篇胆汁
  • 1篇胆汁成分
  • 1篇定标
  • 1篇多孔介质
  • 1篇医学成像
  • 1篇英文

机构

  • 14篇北京大学
  • 3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亚利桑那大学

作者

  • 14篇冯义濂
  • 4篇蒲永林
  • 2篇罗德馨
  • 2篇叶安培
  • 2篇叶青
  • 2篇洪楠
  • 1篇张斯琴
  • 1篇张斯琴
  • 1篇高健
  • 1篇高健
  • 1篇陈雷
  • 1篇李庆丰
  • 1篇刘翔
  • 1篇刘赓年
  • 1篇叶青
  • 1篇洪楠
  • 1篇杜湘珂
  • 1篇王为民
  • 1篇梁秀慧

传媒

  • 4篇波谱学杂志
  • 1篇现代科学仪器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第八届全国波...
  • 1篇第七届全国波...
  • 1篇第四届全国波...
  • 1篇第五届全国波...

年份

  • 1篇2005
  • 3篇1997
  • 1篇1995
  • 1篇1994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9
  • 3篇1988
  • 1篇198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核磁共振计算纯密度成像及在人体医学成像上的应用
人体核磁共振纯密度成像对人体器官中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极短的部位的成像有实际意义。但是由于当前医学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习惯于用浅度T2-加权的密度成像代表密度像,所以,很难于提取T2极短部位的图像信息。这是因为用采集核滋共...
冯义濂秦松茂粱秀慧刘翔徐鹏王本固
文献传递
正常成人脑质子波谱临床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作者在2.0T条件下,用标准头部线圈作为发射和接收线圈,用PRESS序列对健康人脑进行活体质子波谱临床研究,并以总肌酸为内标准计算其它代谢产物的绝对含量。在基底结区,NAA和Cho的绝对含量分别为15.113±2.160mmol和2.664±0.501mmol,作者认为本方法可以比较准确地估算代谢产物的绝对含量,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洪楠罗德馨蒲永林蒲永林冯义濂
关键词:质子波谱磁共振神经系疾病
核磁共振成象中人体T1、T2的测量方法与核磁共振成象扫描仪的T1、T2定标
本文提出了一种把饱和恢复法(SR)与多回波脉冲序列相结合的方法,使我国由美国引进的TeslaconⅠ超导NMR成象仪具备多点拟合测量弛豫时间T的能力,同时改进了原来T值的测量精确
陈迪榕冯义濂王笑鹃叶青
文献传递
核磁共振在体空间质子波谱及磷谱的临床应用研究
杜湘珂洪楠冯义濂高健蒲永林陈雷张斯琴
该项目临床应用范围:(1)亚急性脑梗塞质子波谱研究;(2)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质子波谱研究;(3)肝性脑病质子波谱研究;(4)脑肿瘤质子波谱研究;(5)癫痫脑质子波谱研究;(6)老年痴呆脑质子波谱研究;(7)骨与软组织...
关键词:
关键词:核磁共振质子波谱脑疾病
用MRI无损检测胆囊中的胆汁成分(英文)
1997年
为了探索用磁共振成象方法无损伤检测胆囊中的胆汁成分的可能性,我们用0.5T的磁共振成象仪,对38例禁食期胆囊疾病患者(12例急性无并发症胆囊炎及胆结石,1例化浓性胆囊炎,2例急性出血性胆囊炎,14例慢性胆囊炎及胆结石,5例胆囊息肉,4例障碍性黄疸进行了轴向腹部胆囊部位T1-加权自旋-回波成象.结果表明:禁食或胆囊疾病患者胆汁中胆固醇(p=0.014),脂肪酸(p=0.001),和铁(p<0.001)的浓度对T1-加权成象(TR/TE=620/25ms)的肝-胆信号强度比有明显的负影响,同时发现总蛋白质,总胆红素及Na+,K+,Cl-,Mg++离子的浓度对肝-胆MRI信号强度比无显著影响,由此可见,T1-加权MRI中的肝-胆信号强度比反映了胆囊中的胆汁成分,其中影响肝-胆信号强度比的最重要因素是胆囊中胆汁所含胆固醇、脂肪酸和铁的浓度.
蒲永林冯义濂叶安培王纪先
关键词:核磁共振胆囊
小脑齿状核MRI功能成象研究被引量:1
1997年
通过测量齿状核T1弛豫时间,设计出齿状核功能成象破坏稳态梯度回波序列的成象参数,并用此序列在一正常志愿者,在静止和刺激时交替扫描3次,进行齿状核功能成象,刺激时齿状核信号平均强度是静止时的1.2倍.
蒲永林罗德馨张斯琴高健李庆丰洪楠王永恒冯义濂叶安培李锦琦
关键词:磁共振小脑齿状核
核磁共振成象的间接自旋-自旋相互作用效应,新发展方向及图象的伪彩色处理
<正>核磁共振(NMR)成象首次发表于1973年。它实质上只是一种获取空间NMR信号的技术。在它出现之后不久,就立即被用于医学成象,成为医学诊断领域的一门崭新技术。80年代以来,NMR成象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诸如波谱成象...
冯义濂梁秀慧
文献传递
核磁共振成象技术及设备
1989年
一、引言核磁共振成象最初称为组合成象(Zeugmatography)、自旋密度成象,又称核磁共振断层扫描(NMRTomography)、NMR-CT 等等,是近十多年来新出现的一个跨学科的新领域。它跨核磁共振波谱学、无线电电子学、计算机技术。
冯义濂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象自旋回波回波时间弛豫时间核磁共振波谱自旋密度
人体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2成象
当前在临床上所广泛采用的T加权自旋密度成象对某些疾病显示不明显、且不能直接判断良性与恶性肿瘤。人体弛豫时间成象和活体(Invivo)弛豫时间测量能做到这点。我国所引进的
冯义濂叶青陈迪榕王笑鹃孙亚雄
文献传递
饱和恢复法人体核磁共振自旋—晶格弛豫时间成象方法被引量:1
1991年
当前,在医学核磁共振成象领域内,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是近似的自旋密度象、T1-和T2-加权密度象。但是,由于人体的正常组织和肿瘤之间的密度差别不大,从质子密度象很难区分人体的正常组织与肿瘤,而肿瘤与人体正常组织之间的在弛豫时间T1、T2的数值上差别较大。另外,自七十年代以来,大量关于离体(in vitro)核磁共振弛豫时间测量的文献表明,肿瘤的核磁共振弛豫时间T1,T2值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而利用核磁共振弛豫时间成象的方法,及人体正常组织、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活体(in vivo)T1,T2数值的测量,将有助于实现肿瘤识别的定量方法。
冯义濂刘翔叶青
关键词:NMR肿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