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荣
- 作品数:29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农业科学更多>>
- 论民办高校中的市场失灵及其政府干预被引量:1
- 2011年
- 民办高校的投资者在举办教育的同时,希望得到丰厚的利润,完成按市场的规则进行操作,同时,它又不是一个理想的竞争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缺陷。本文突破了用教育理论来分析民办高校教育的问题,用经济理论分析民办高校中存在的一些市场问题。文章认为市场调节机制出现失灵时,应由政府进行调节,以矫正此种失灵。
- 余玉荣朱利勇余志芳
- 关键词:民办高校帕累托最优
- 林地流转价格形成的实证分析——以江西281农户为例被引量:11
- 2012年
- 应用土地供求均衡理论、股票交易集合竞价原理和土地收益理论,探讨集体林权改革后农户林地流转价格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流转价格是决定农户林地流转意愿行为的关键因素;农户对林地流转价格的选择是理性的;农户对价格认知的理性是基于未来收益来考虑的;林地供给与需求之间要实现成功交易,必须存在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流转价格;由于流转双方对预期价格存在差距,林地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不足,导致林地流转成交率较低。提出了加快林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 朱再昱康小兰余玉荣曹建华
- 关键词:流转价格林地实证分析农户集体林权改革
- 江西省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分析
- 2011年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指向生态经济,环境审计也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江西省目前在环境审计方面极不完善,若实施环境审计,对江西的环境保护非常有利,对江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从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环境审计立法缺失、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培训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江西省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
- 余玉荣潘素秋涂淑娟胡艳
- 关键词:环境审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江西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江西正处在崛起腾飞阶段,基础设施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江西经济发展角度研究江西基础设施建设与崛起之间的关系。
- 晏磊余玉荣秦著红
- 江西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江西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化水平低、产业加工度不高、产业投资存在明显的逆比较优势、产业经济成分结构不合理,从而整体经济效益不高。江西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实施农业产业化政策,提高农产品加工度;振兴江西工业,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 秦著红晏磊余玉荣
- 红色文化助推教育公平的作用机制研究
- 2020年
- 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教育公平性缺失的现象。为消除这一现象,还需加快推进教育公平的进程,除了要在基础建设等一些硬件上加以补充外,还要在精神引领等软件上加大力度。本文以红色文化为基点,就红色文化助推教育公平的作用机制展开了分析,然后给出了红色文化助推教育公平的具体路径,希望借此促进教育公平的建设。
- 余玉荣饶爱萍
-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公平
- 依托红色文化提升党员党性教育实效研究
- 2020年
- 红色文化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在新时期必须发扬红色文化,切实有效地推进党员党性教育,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时代接班人。要发挥党员先进性,加强党员党性教育,提升党员党性修养等。而借助红色文化,实现艰苦奋斗等革命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将成为新时期党性教育的主要渠道。该文主要就如何依托红色文化提升党员党性教育实效进行探讨。
- 余玉荣
- 关键词:红色文化党员党性教育
- 轴心辐射模式:教育发展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 2011年
- 教育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课题旨在论述通过轴心辐射模式,以教育为轴心,通过文化辐射、氛围辐射、产业辐射、成果辐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营造良好的氛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推进新农村建设。
- 余玉荣
-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教育发展
- 南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被引量:1
- 2007年
- 面对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向和自身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充分利用长、珠、闽经济辐射效应的前提下,南昌市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新问题。今后南昌市的产业发展应该把握四大原则,围绕三大目标,推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突进向产业并进转变,打牢夯实产业基础,以加快城市崛起步伐。
- 勒系琳晏磊余玉荣
- 形式与载体的创新:毛泽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伟大贡献被引量:3
- 2004年
- 中华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博大内涵、波澜壮阔的形成过程和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特点和风格迥异、风采绚丽的特色。毛泽东以其丰富的领导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经验阅历、优秀的世界观品质和独特的个性心理、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磅礴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不同的时空条件、文化氛围、区域环境、民风习俗和行业人物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观点,挥洒自如、恰到好处地培育和倡导了大批以地名、人物、事件、行业、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这一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有机结合的产物以及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又是当代民族精神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体现,空前地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既是毛泽东一生励精图治、丰功伟绩的真实写照,又是胜利完成其时代所赋予的民族任务的精神动力和法宝,实现了民族精神在近现代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跨越;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闪烁和其无与伦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杰作,又一脉相传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强大思想武器。
- 叶桉余玉荣舒海平
- 关键词:毛泽东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