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树苹
- 作品数:12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四书”中人我关系的范畴构成与实践向度被引量:2
- 2017年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被用来表达"恕"。"恕"由孔子开始,逐渐成为中国伦理生活的重要行为标准,同时也是国外学界关注之道德的"金规则"。但如何判断"己所不欲"亦是"人所不欲",则受到诸多质疑。回到"四书"中,通过"恕"与"诚""仁"之间的逻辑关联,可以解决"恕"的实践难题。"恕"与"诚"在"推己及人"方面达成一致,不同的是,"恕"重生活实践中的"推",而"诚"重"己"。"诚"由天道下贯为人道,其"真实不欺"有本体论的意义。"恕"或"诚"推己及人的最后都指向、统一于"仁"——成己成人,是更高的道德理想。"恕"何以可能?只有将三个概念联系起来考察,才是孔子一以贯之之道的可行且完整的模式。
- 余树苹
- 关键词:四书
- 再寻“孔颜乐处”——以《论语》中有关颜回的资料为背景被引量:6
- 2003年
-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仁”这一人的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 余树苹
- 关键词:《论语》颜回孔颜乐处孔子好学
- 解释的张力——记第七次“东亚近世儒学中的经典诠释传统”学术研讨会
- 2002年
- 余树苹
- 关键词:儒学中国哲学研究解释学脉络
- 王弼的圣人观被引量:1
- 2010年
- 王弼的圣人观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圣人体无"与"圣人有情"。"体无"突出了圣人的玄性,"有情"则彰显了圣人的人间性。"无"为体,"情"为用,"无"是"自然","情"亦是"自然",体与用的圆融,恰在于此。在王弼的圣人观中,体现的是魏晋士人将文化正统与价值追求融合的努力。外儒内道所导致的结果是,对圣人的关注由外在转到内涵,"圣人"不再是只有公共意义的摆设,而是活生生的有情有性的个体。这是王弼的独创,也是时势使然。
- 余树苹
- 关键词:圣人观玄学
- 孔子在《墨子》中的形象及地位被引量:1
- 2009年
- 讨论《墨子》中的孔子形象,不能离开墨者对孔子地位的理解。《墨子》对孔子有着认同,但更多的是批判。被认同的孔子形象体现的是孔子在当时的影响,是客观世界的孔子;受批判的孔子体现墨者对孔子的敌意,是墨家主观世界中的孔子。更深层的探讨,要落实到墨者对孔子的定位,这种定位决定了孔子在《墨者》中的形象。墨者将孔子视为权威的竞争者,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不同学派对权威地位的争夺。
- 余树苹
- 关键词:孔子形象《墨子》竞争者
- “不诚”之“诚”——由理雅各对孔子的质疑所引起的“诚”问题讨论被引量:4
- 2012年
- 理雅各是17世纪的英国传教士,其主要贡献在于对中国经典进行了系统翻译,他所翻译的文本,成为中外学者再翻译中国经典的借鉴,其影响力至今未被超越。在理雅各对《论语》及孔子的译介中,有一个问题十分特别,即他对孔子为人是否"诚"的追问,这在尊孔子为圣人的中国人眼里感觉新鲜而扎眼。理雅各从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某些访客"辞以疾"又"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的做法,质疑孔子是否"虔诚"、"真诚"。我们可以由此探讨中外研究者对孔子"诚"问题的不同解读,深入对"诚"范畴的古典含义、中西差别的认识,考察圣人的"诚"与一般人对"诚"的理解有何差异,这将是一个有意义的问题。
- 余树苹
- 关键词:虔诚真诚理雅各孔子
- 救亡图存的教主——康有为论孔子形象被引量:2
- 2009年
- 清代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围,几乎影响着每一位学者的学术创见。康有为对孔子形象的理解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以自己特殊的进路——"时"、"进化"、"大同"等思想解释《论语》,并以孔子为圣王,确定了孔子在其所处时代的影响和地位;又以孔子为教主,将孔子形象扩大为宗教性的、历时性的影响。知识分子急于救世而无所依凭,惟有荣古虐今,寻求依托——康有为尊崇孔子与孔子尊崇古人的做法,其实相似。因此,对康氏的行为与主张,似乎应有一种同情之理解;康氏对孔子的情感,也应该重新考量。
- 余树苹
- 关键词:孔子形象圣王教主
- 另类圣人
- 余树苹
- 关键词:儒家
-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 2010年
- 学者们对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历来褒贬不一,大家贬低该哲学史的核心,在于胡适对"义理"的忽视。就写作特点而言,胡适写作哲学史时,对方法论有充分的自觉,注重对孔子、庄子等人思想源头的追溯,并因此而使该书具有区别于其它哲学史书的突出特征。胡适在书中所体现的方法论特点,是一种中西和璧的产物。在胡适的时代,以西学概念表征中国思想的做法蔚然成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用中国概念来表征胡适西化的方法论特点,其方法论可总括为"另一种‘正名主义’"。由胡适的哲学史方法论可引发出对方法论问题多元化的思考。
- 余树苹
- 关键词:方法论正名哲学史
- 《齐物论》两种英译之比较——一点解释学思考被引量:3
- 2003年
- 《齐物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文本,其英译问题同样值得重视。本文比较冯友兰和Graham对《齐物论》的翻译,分析他们不同的翻译特色,并由此引出有关作者原义与译者理解之间的张力等解释学问题。
- 余树苹
- 关键词:《齐物论》解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