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东

作品数:23 被引量:231H指数:7
供职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翻译
  • 4篇英译
  • 3篇思维
  • 3篇文学翻译
  • 3篇汉语
  • 2篇形合
  • 2篇意合
  • 2篇译诗
  • 2篇隐喻
  • 2篇政论文
  • 2篇散文
  • 2篇文化
  • 2篇客观性
  • 2篇交际
  • 2篇教学
  • 1篇等效
  • 1篇动词
  • 1篇动态美
  • 1篇信息转换
  • 1篇虚实

机构

  • 14篇广东外语外贸...
  • 9篇广州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1篇广州师范学院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3篇余东
  • 4篇刘士聪
  • 1篇杨文滢
  • 1篇张艳
  • 1篇谭惠娟

传媒

  • 6篇中国翻译
  • 4篇广州大学学报...
  • 3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上海科技翻译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外国语
  • 1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外国语文
  • 1篇Chines...
  • 1篇广东第二师范...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1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0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翻译文本连贯的真与伪被引量:3
2016年
文本连贯首先是语义的,语义需要语词衔接激活,所以,没有衔接便没有连贯。连贯也是主观的,标示着读者对文本整体理解的程度,是一种心理现象。由连贯特质所决定,译文的连贯与原文的衔接和连贯无关,只能产生于译文的衔接,无忠实可言,无真伪之分。此外,连贯的主观性决定了连贯是一种价值,而非事实,只有事实才有真伪之分。由此可知,译文只有遵循译入语的衔接规范,才能获得地道的文本连贯效果。只有基于地道的连贯效果,译文才有可能获得与原文在整体上更近似的诗学效果。
余东
关键词:衔接连贯翻译
论汉语政论文的文采及其英译被引量:2
2009年
汉语政论文大量运用隐喻,且极具汉文化特色。我们姑且称之为政论隐喻。本研究指出,政论隐喻与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审美等领域有着广泛的通约性,其四大特点:具象思维、浪漫抒情、华丽夸张、伦理至上,赋予了汉语政论隐喻独特的文采。其英译,如同其他隐喻的翻译一样,关键在于意象的处理,保留意象则为首选策略。
余东
关键词:政论文隐喻意象文采
论散文翻译中的节奏被引量:13
2014年
节奏本质上是一种感知经验,在英汉散文中各以不同方式表现,也各有其独特的审美趣味。节奏是可以通过翻译再现的,因为任何语言的节奏都是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还因为,节奏都具有宣泄情感和宣发思理的功能,英汉散文的节奏,尽管一为理性节奏,一为感性节奏,二者殊途同归,都能再现这些功能。
余东刘士聪
关键词:节奏轻重音双音节词
翻译学:有名无实被引量:6
2002年
本文提出 :由于翻译与语言、思维以及多学科理论关系密切 ,翻译理论形态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缺乏独立的学科系统。构建形态单一、独立的纯翻译学体系可行性不大。译学研究 (Translation studies)比翻译学 (Translatology)更能体现翻译学科的本质。
余东
关键词:翻译学语言思维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谈文学翻译的客观性被引量:6
2002年
追求文学翻译的等效是再现原文审美表象因素的过程.其间有取有舍.本文以老舍的<茶馆>英译本说明,'戏剧性'是剧本语言体现的样式特征,也是戏剧翻译取舍的客观依据.文学翻译与戏剧翻译同理,取舍也需以客观要素为基础.
余东
关键词:等效戏剧性客观性主观性
大方无隅 明而行之——汉语政论文的英译模式探讨
2013年
意识形态的约束给政论文献的英译带来特殊的难度,这主要表现在对译文的"忠实"要求极高。文章提出以"认可度"来衡量和化解这一难度。"认可度"由动态规范构成,以双语的文本模式为基础,根据社会文化的具体环境来确定读者对译文的大致认可幅度,进而选择相应的翻译模式。
余东
关键词:文本模式
论中国传统翻译诗学的文化通约性被引量:3
2011年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具有诗学的、隐喻的特质,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而西方翻译理论的特质是逻辑的、演绎式的,以推陈出新为常态。中国传统翻译诗学具有中国文化特有的兼容性及本土化能力,故而能在全球化语境中纳新不吐故,既汲取西学精华又不失去自我。中国翻译诗学这一兼收并蓄持续发展的机制,足以说明其形态存在的合理性。
余东
关键词:翻译诗学文化
金针度人无定法——关于翻译教材的思考被引量:13
2007年
笔者通过比较研究,认为翻译教材的繁多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1)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2)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形式多姿多彩;3)翻译具有创作性质,创作无定法,教亦无定法。更深层的原因则在汉语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
谭惠娟余东
关键词:翻译教材跨学科跨文化交际
变通意识与国粹心态——葛浩文的文学翻译观解读被引量:10
2012年
由于汉英语言和文化迥然各异,译者如何酌情变通以逾越翻译障碍至为关键,文学翻译尤其如此。葛浩文注重读者的审美习惯,敢于变通,译笔优美,以写作心态追求译文的可读性,其译文既不逾矩,又极具可读性,因而广受欢迎。他的成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我们富有启示意义:翻译中的创作意识不是单纯的归化策略,也非同一般的"改写"笔法,而是从内心以翻译为创作。可以说,葛译是创作的,而不是翻译的;葛浩文以译为写,变通灵活,但不等于忽略或否认了中国文学的民族特色。中国文学真正要"走出去",首先应该保持积极的外向心态,摆脱"国粹"心态的束缚,少些细节得失的计较,更多地考虑宏观层面上中国文学美学价值的再现。
余东张艳
关键词:文学翻译
试论形合与意合的平衡机制被引量:2
2010年
形合/意合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的主流看法认为,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既然英汉分属不同类型的语言,英汉语言的形合和意合也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整体而言,英汉语言各自的形合与意合是平衡的,英汉语的异质性不在于孰重意孰重形,而在于获取形合与意合平衡的途径各不相同。
余东
关键词:形合意合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