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颈椎
  • 7篇脊柱
  • 5篇切除
  • 5篇肿瘤
  • 5篇脊柱肿瘤
  • 4篇椎间盘
  • 4篇内窥镜
  • 4篇窥镜
  • 3篇手术
  • 3篇切除术
  • 3篇椎间盘切除
  • 3篇微创
  • 3篇疗效
  • 3篇颈椎病
  • 3篇脊椎
  • 3篇交感型
  • 3篇交感型颈椎病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诊治

机构

  • 19篇北京大学第三...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22篇于泽生
  • 18篇刘忠军
  • 17篇党耕町
  • 13篇马庆军
  • 10篇姜亮
  • 10篇刘晓光
  • 4篇陈仲强
  • 3篇韦峰
  • 2篇兰杰
  • 1篇刘忠军
  • 1篇刘忠军
  • 1篇周方

传媒

  • 7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第三届全国颈...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第八届全国脊...
  • 1篇2007SI...

年份

  • 4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7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作用被引量:7
1999年
目的 探讨运动诱发电位(MEP)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功能的监测作用。 方法 对26 只大鼠腰骶段脊髓缺血前、缺血15、25 、40 分钟及再灌注后5、15、30 分钟、1、2 和24 小时MEP变化进行监测。 结果 在缺血15 分钟时MEP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1) ,波幅在缺血25 分钟时明显减小( P< 0-01) ,缺血40 分钟时波形消失;再灌注后5 分钟时波形恢复,但潜伏期大于正常(P<0-01) ,波幅小于正常(P<0-01);再灌注后15 分钟至2 小时波幅恢复正常(P> 0-05),潜伏期无恢复;再灌注后24 小时潜伏期虽然呈恢复趋势,但与再灌注早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时波幅又明显下降低于正常(P<0-01) ,再灌注后24 小时双下肢运动功能比再灌注早明显降低( P< 0-05) 。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
关键词:脊髓损伤再灌注损伤缺血运动诱发电位
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正>目的探讨对脊柱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可行性、相关技术与临床价值,以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可靠方法。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6年6月148例椎体和附件结构均遭破坏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技术
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姜亮韦峰于泽生
文献传递
椎动脉畸形(附5例报告)被引量:9
1997年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会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则容易发生颈性眩晕,颈椎融合治疗效果好。
于泽生陈仲强党耕町
关键词:眩晕病因学MRA
内窥镜下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目的:探讨经内窥镜行颈椎间盘切除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疗效。方法: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2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1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交感型颈椎病2例及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结果:本组患者颈部手...
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于泽生姜亮
关键词:内窥镜颈椎外科颈椎间盘椎体间融合
文献传递
脊柱骨巨细胞瘤与脊索瘤局部侵袭范围的组织学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观察脊柱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在不同类型瘤周组织中的侵袭距离,为两者手术切除范围的确定提供组织学依据。方法将7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与10例脊柱脊索瘤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按瘤周组织类型的不同,分为骨皮质组、软骨组、骨松质组、肌肉组、脂肪组和瘢痕组,分别测量各组标本肉眼边界(MSM)、组织学边界(HLM)与分子边界(MCM),并进行各边界组内比较和MSM—HLM、MSM.MCM组间比较。结果除骨皮质组与软骨组外,其余4组边界组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骨松质组、脂肪组、肌肉组和瘢痕组MSM—HLM,MSM-MCM差值显著大于软骨组和(或)骨皮质组同一种差值(P〈0.05),边界差值的最大值分别为11.68mm,8.54mm,13.08mm和9.98mm。结论脊椎可被视为一个解剖间室,对局限于该间室的骨巨细胞瘤和脊索瘤,应首选全椎切除;在瘤周松质骨、椎旁肌肉和脂肪组织内行广泛性切除时,切除范围应达到肿瘤肉眼所见范围外1.3cm,1.5cm和1.0cm;重视首次手术切除彻底性,复发再手术时,瘤旁瘢痕切除范围至少应达到肉眼所见范围外1.0cm。
兰杰刘晓光刘忠军马庆军姜亮于泽生
关键词:脊柱肿瘤肿瘤侵袭手术治疗肿瘤局部复发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被引量:18
2006年
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脊柱内固定始于20世纪50年代,Paul Harrington为矫正脊柱侧弯和维持矫形研制了第一种后路内固定系统即Harrington系统(哈氏棒),并于1962年报道了临床应用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节段性脊柱内固定”理论的产生,环行Luque内固定系统曾一度风靡全球;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了CD(Cotrel-Dubousset)内固定系统。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研究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脊柱内固定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在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肿瘤、创伤以至于脊柱感染等手术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能够有效完成脊柱的三柱固定,符合脊柱固定的生物力学要求,已经成为常用的脊柱内固定系统。
陈仲强于泽生
关键词:脊柱内固定技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内固定系统PAUL脊柱侧弯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英文)被引量:77
2002年
目的 研究交感型颈椎病的病理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88~ 2 0 0 0年收治的 2 0例手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判断有无颈椎不稳。 结果  2 0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颈椎不稳主要发生在C3 C4 和C4 C5,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对大部分患者有短期效果。每例患者均于不稳节段行颈前路融合术 ,手术有效率为 90 %。 结论 颈椎不稳是导致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可有短期疗效因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
关键词:颈椎不稳交感型颈椎病交感神经系统
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骨折脱位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方法对1997至2003年9例同时伴有颈椎前后柱损伤的颈椎多节段骨折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4-63岁。7例连续型损伤的病例均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加后路椎板减压侧块螺钉钢板固定;2例Ⅱ型齿突骨折合并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行前路齿突螺钉固定加下颈椎后方侧块螺钉固定。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手术在全麻下操作。采用Frankel分级和ASIA运动指数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其中Frankel A 4例,Frankel B 2例,Frankel C 2例,Frankel E 1例。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31.3分。术后平均随访2年7个月。结果随访患者获得满意的复位固定及融合,无手术并发症。无钢板螺钉松动或断裂。3例患者神经损伤有恢复,其中2例神经根功能恢复,1例脊髓功能恢复正常。ASIA运动指数评分平均为63.8分。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内固定的方法,短时间内使多节段颈椎损伤获得减压和稳定,最大限度地为神经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并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是可行的治疗颈椎多节段损伤的选择。
于泽生韦峰刘忠军马庆军陈仲强党耕町
关键词:脊柱不稳颈椎损伤多节段内固定
颈椎微创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经前路小切口与经内窥镜手术疗效的比较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手术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和适宜方法。方法:1、经内窥镜颈椎间盘切除及植骨术治疗颈椎疾病45例,包括脊髓型颈椎病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2、采用经颈椎前路小切口颈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植骨(或钛网植...
刘忠军党耕町马庆军刘晓光于泽生姜亮
文献传递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被引量:122
2001年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了 1989~ 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 18例 ;分析了患者术前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 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 ,不稳定节段为 1个者 6例 ,2个者 9例 ,3个者 3例 ;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 和C4 ~C5,偶见于C5~C6和C6~C7。 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 ,11例有效 ;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 ,18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年 9个月 ,术后有效率为 88 9%。 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于泽生刘忠军党耕町
关键词:颈椎病交感神经节椎间盘切除术颈椎不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