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俊海

作品数:5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体育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电刺激
  • 2篇源性
  • 1篇单侧
  • 1篇单侧肢体
  • 1篇电针
  • 1篇动员
  • 1篇动员能力
  • 1篇营养因子
  • 1篇影像
  • 1篇源性神经营养...
  • 1篇早期康复
  • 1篇灶性
  • 1篇增龄
  • 1篇肢体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营养
  • 1篇神经营养因子
  • 1篇同步测量
  • 1篇年龄

机构

  • 5篇天津体育学院
  • 3篇澳大利亚南十...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作者

  • 5篇于俊海
  • 4篇黄力平
  • 4篇周石
  • 1篇向珩
  • 1篇田强
  • 1篇赵振彪
  • 1篇肖娜
  • 1篇孙吉林
  • 1篇王佩云
  • 1篇吕振
  • 1篇李素敏
  • 1篇吴杰
  • 1篇刘军
  • 1篇胡喜莲

传媒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踝关节等长肌力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踝关节等长肌力测试装置,包括与计算机电连接的拉/压力传感器;底架上固定有一凹形支架和一凹形踏板架;凹形支架的两侧板上均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内设有用于连接一传感器上连杆的螺杆旋钮,两个传感器上连杆之...
田强周石于俊海
文献传递
年龄相关的运动功能减退神经机制研究:磁源性影像证据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探讨在简单视-运动任务活动时的脑增龄性变化神经机制。方法:本文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对13例20—85岁右利手健康男性进行简单视-运动任务活动时脑磁信号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受试者双手运动潜伏期基本一致,左手平均55ms,右手59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脑运动皮层定位显示为双侧手指运动区。高龄老年组运动潜伏期延长,非利手侧较利手侧延长更加明显,平均90—127ms;利手侧半球空间定位可见,而非利手侧半球未显示空间定位。结论: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主要发生在75岁以后高龄老年人;老年性脑改变导致脑功能普遍减退可能是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的神经机制之一;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运动协调性差为特征;长期反复运动活动有利于延缓脑运动控制机能的减退速度。
黄力平赵振彪王佩云孙吉林吴杰李素敏吕振于俊海
关键词:增龄
单侧肢体电刺激或随意力量训练对双侧足背屈力量和肌肉动员能力的影响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与随意力量训练是否可产生类似交叉迁移的现象,并采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Twitch Interpolation,TI)评价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力量的能力。方法:实验对象为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健康男子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电刺激训练组、随意收缩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训练选择右侧胫骨前肌,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随意收缩训练组训练强度定为其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的60%-70%;电刺激组的训练强度为其MVC的60%-70%;每周训练3次,每次3-5组共20min,隔日进行,周日休息,共训练6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和学习,期间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结果:电刺激组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右13.3%,左15.6%),且与随意收缩训练组相似(右15.3%,左14.8%),并与对照组(右2.5%,左-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训练组双侧肌肉动员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右9.0%,左9.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意收缩训练组的肌肉动员能力(7.4%,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产生显著的交叉迁移效果。同时,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特别是在电刺激组,与使用TI法观察到的肌肉动员能力的增长有关。
于俊海周石黄力平刘军胡喜莲
关键词:肌肉电刺激
早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双侧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双侧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 RNA)的时序性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偏瘫的交叉迁移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建模成功的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UALTG)、患肢治疗组(ALTG)、对照组(CG),各组再随机分为1周、2周、3周组,造模成功24h后对治疗组浅麻醉行电针穴位治疗,每组各时间段结束24h内分离缺血皮质及对侧同部位皮质,采用RT-PCR法测定BDNF-m RNA表达量。结果:1对缺血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BDNF-m RNA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U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在第7天和第21天时UALTG组较ALTG组表达量更高(P<0.01)。2对缺血对侧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BDNF-m RNA表达量高于CG组(P<0.01);UALTG组在第14天时表达量高于CG组(P<0.01),且ALTG组表达量同时也高于UALTG组(P<0.01);而UALTG组和ALTG组在第21天时的表达量均下降,低于CG组(P<0.01)。结论:早期电针治疗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都能有效促使双侧皮质BDNF-m RNA的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交叉迁移效果,且健侧较患侧更大幅度提高缺血皮质BDNF-m RNA的表达,这种变化可能是大鼠功能恢复较好和病死率较低的分子机制之一。
于俊海肖娜向珩黄力平周石
关键词:电针脑缺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早期康复
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在评定肌肉力量动员能力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07年
于俊海周石黄力平
关键词:肌肉力量电刺激神经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