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房颤
  • 6篇心房
  • 6篇心房颤动
  • 5篇消融
  • 4篇导管
  • 4篇导管消融
  • 3篇抗凝
  • 2篇导管消融术
  • 2篇电图
  • 2篇心电
  • 2篇心电图
  • 2篇心房颤动导管...
  • 2篇血栓
  • 2篇血栓栓塞
  • 2篇术后
  • 2篇栓塞
  • 2篇体表
  • 2篇体表心电
  • 2篇体表心电图
  • 2篇消融术

机构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田颖
  • 8篇齐淑媛
  • 7篇刘兴鹏
  • 7篇杨新春
  • 6篇尹先东
  • 6篇王彦江
  • 6篇石亮
  • 4篇周旭
  • 4篇卢晓英
  • 4篇陈汝明
  • 2篇刘小青
  • 1篇沈玉枝
  • 1篇闫倩
  • 1篇徐琳

传媒

  • 2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起源于左右冠窦之间室性早搏的体表心电图特征观察
目的 起源于左右冠窦之间的室性早搏与起源于左冠窦的早搏体表心电图上很难区分,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来定位起源于左右冠窦之间的室性早搏..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连续164例在我中心成功进行室性早搏射频消...
田颖石亮王彦江闫倩齐淑媛尹先东周旭杨新春刘兴鹏
抗凝管理服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评价抗凝管理服务(AMS)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245例[男134例,年龄(64±11)岁]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其中,前116例随机就诊于心内科门诊并接受华法林剂量调整(非AMS组),后129例接受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指导下的华法林剂量调整(AMS组)。比较两组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率(INR值位于2.0~3.0之间)、有效抗凝率(≥70%的INR测定值达标)及INR波动指数(达标后的最大INR值-达标后最小INR值-1)。结果AMS组的INR达标率(92.2%)和有效抗凝率(59.8%)均显著高于非AMS组(分别为80.2%和42.7%,P值分别为0.008和0.027)。AMS组的INR波动指数0.64±0.74显著小于非AMS组(1.01±1.03,P=0.004)。结论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系统应用AMS有助于提高抗凝治疗的达标率和有效抗凝率,并减小INR值的波动性。
田颖齐淑媛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周旭石亮王彦江杨新春刘兴鹏
关键词: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国际标准化比值
左心耳解剖形态与CHADS2评分≤1分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左心房(LA)及左心耳(LAA)形态学指标对CHADS2评分≤1分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连续入选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房颤中心拟行导管消融术的房颤患者562例.其中年龄≥18岁、CHADS2评分≤1分,且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存在LAA血栓的患者25例作为A组,根据A组的年龄、性别及CHADS2评分按1∶3的比例匹配75例房颤患者作为B组.B组患者既往无脑卒中史,同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LAA无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年龄(60.2±8.5)岁,男性占84.0%]术前均行LA肺静脉双源螺旋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LA及LAA解剖形态学指标.结果 A组非鸡翅型形态(22例,88.0%)较B组(46例,61.3%)增多(P=0.013).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LA容积[(153.3±58.3)ml对(107.1±35.8)ml,P=0.001]及LA/LAA容积比值(16.1±7.2对13.0±6.5,P=0.043)均显著增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鸡翅型LAA形态及LA容积为CHADS2评分≤1分的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两者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结论 非鸡翅型LAA形态可能与CHADS2评分≤1分的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增加相关;同时,较大的LA容积也是增加血栓栓塞风险的因素.
齐淑媛田颖石亮王彦江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刘小青徐琳杨新春刘兴鹏
关键词:左心耳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风险
专业护理人员在心房颤动抗凝管理体系中的作用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评价专业护理人员在心房颤动抗凝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17例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术后均口服华法林抗凝3-6个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102例与对照组115例。对照组患者出院时被告知服用华法林的剂量及注意事项,之后定期于心内科门诊复诊调整华法林剂量;实验组在一名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指导下调整华法林剂量。比较两组患者的国际标准化比率(INR)首次达标(INR值处于2.0~3.0)天数、有效抗凝(达标后,≥70%的INR监测值达标)率、INR达到目标值内的比例(达标后,INR处于2.0~3.0的次数占达标后总监测次数之比)及INR监测次数等指标。结果实验组的INR首次达标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8d比15d,P〈0.01);实验组有效抗凝率为45.1%(46/102),INR达到目标值内的比例(67.6±1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3%(36/115)和(62.0±23.1)%,P〈0.05;全程监测频率和INR达标后监测频次实验组为(9.4±2.2)次和(7.9±2.4)次,亦明显多于对照组的(84±2.7)次和(6.3±9.8)次,P〈0.01。对照组患者INR达标后监测频次≤3次的例数为18例,明显多于实验组的1例,P〈0.01。结论专业护士参与管理的房颤抗凝体系不仅有助于口服华法林抗凝的房颤患者INR尽早达标,还能有效提高华法林的抗凝达标率。
卢晓英陈汝明沈玉枝田颖齐淑媛刘兴鹏杨新春
关键词:护士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
左心耳封堵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的预防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血栓栓塞事件是心房颤动(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及早识别并预防其栓塞风险至关重要。传统的抗凝治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事件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左心耳部被证实为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这一发现促使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抗凝药物相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可有效降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且适用于抗凝禁忌的房颤患者。目前,WATCHMAN与ACP封堵装置已被授权进入欧盟市场,LARIAT左心耳结扎装置也因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被美国FDA批准应用。经皮左心耳封堵及结扎术的适应证广,安全性高,有望成为多数房颤患者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选择。
齐淑媛田颖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栓栓塞
抗凝管理服务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目的评价抗凝管理服务(AMS)在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245例,男134例,年龄(64±1 1)岁,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3~6个月。其中,前11...
田颖刘兴鹏齐淑媛卢晓英陈汝明尹先东周旭石亮王彦江杨新春
年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终止后长间歇患者窦房结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年龄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终止后出现长间歇的患者窦房结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358例接受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年龄(63±11)岁,男220例,女138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即非老年组(年龄<65岁,n=177)及老年组(年龄≥65岁,n=181)。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长间歇的检出率及术后窦房结功能的恢复率。结果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前更易出现提示窦房结功能障碍的房颤终止后长间歇,其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14.4% vs 5.6%,P<0.01)。术后随访(15.0±8.7)个月,非老年组的窦房结功能障碍检出率显著低于术前(1.1%vs 5.6%,P<0.05),而老年组仅有降低趋势(9.4%vs 14.4%, P>0.05)。老年患者术后窦房结功能的好转率显著低于非老年患者(34.6%vs 80.0%,P<0.05)。结论年龄对阵发性房颤终止后出现长间歇患者的窦房结功能评价具有重要价值。老年房颤患者经射频消融术治疗后,多数窦房结功能无明显改善,常须植入永久起搏器治疗。
齐淑媛田颖周旭尹先东石亮王彦江杨新春刘兴鹏
关键词:心房颤动年龄因素导管消融术窦房结功能障碍
体表心电图房颤周长对小剂量伊布利特反应预测持续房颤消融术后的预后
目的 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高复发率是困扰目前电生理医生的难题.目前尚无相对简单有效的方法预测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术前应用小剂量伊布利特,观察体表心电图房颤周长变化程度,以此来预测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预后.
田颖石亮王彦江尹先东刘小青齐淑媛杨新春刘兴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