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振烈

作品数:78 被引量:261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7篇期刊文章
  • 18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2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6篇毒性
  • 15篇三氯乙烯
  • 14篇蛋白
  • 13篇药疹
  • 13篇药疹样皮炎
  • 13篇三氯乙烯药疹...
  • 13篇皮炎
  • 11篇细胞
  • 10篇乙烷
  • 10篇氯乙烷
  • 10篇二氯乙烷
  • 10篇1,2-二氯...
  • 9篇亚急性
  • 9篇急性
  • 8篇蛋白质
  • 8篇蛋白质组
  • 8篇血清
  • 8篇原药
  • 8篇白质
  • 8篇SD大鼠

机构

  • 73篇广东省职业病...
  • 19篇中山大学
  • 10篇南方医科大学
  • 6篇广东省疾病预...
  • 6篇广东药科大学
  • 5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名古屋大学
  • 2篇北京大学第六...
  • 2篇三重大学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东省妇幼保...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京市疾病预...
  • 1篇江门市职业病...

作者

  • 78篇黄振烈
  • 23篇黄建勋
  • 22篇曾丽海
  • 16篇殷霄
  • 15篇越飞
  • 14篇陈润涛
  • 14篇梁丽燕
  • 14篇谢植伟
  • 13篇陈晓燕
  • 13篇黄汉林
  • 11篇李来玉
  • 10篇陆丰荣
  • 9篇赖关朝
  • 9篇宋向荣
  • 8篇蔡婷峰
  • 8篇邓莹玉
  • 6篇阙冰玲
  • 6篇李国樑
  • 5篇高洪彬
  • 5篇戎伟丰

传媒

  • 44篇中国职业医学
  • 7篇毒理学杂志
  • 3篇中国毒理学会...
  • 2篇中国工业医学...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国毒理学会...
  • 2篇广东省职业健...
  • 2篇中国毒理学会...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10篇2016
  • 6篇2015
  • 1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8篇2005
  • 1篇2004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检测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检测三氯乙烯(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30例TCE患者和30例正常人进行血清IL-2、IL-4、IL-6水平的测定。结果TCE药疹样皮炎组血清IL-2、IL-4、IL-6水平分别为(211.88±50.32)、(39.45±11.05)、(53.72±25.43)ng/L,对照组分别为(209.88±48.88)、(36.52±11.90)、(50.81±23.42)ng/L,两组的3项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TCE药疹样皮炎患者血清IL-2、IL-4、IL-6水平未见明显变化。
邓莹玉李红艳黄振烈唐小江黄建勋李来玉
关键词: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白细胞介素IL-2IL-4IL-6
中性红摄取实验预测化学品急性毒性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估BALB/c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性红摄取(3T3 NRU)实验预测化学品急性毒性的能力及其替代经典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的可行性。方法第1阶段从细胞毒性登记库(RC)中选取11种化学品进行暴露24.0、48.0、72.0 h的3T3 NRU实验,将所得半抑制浓度(IC50)与RC中大鼠急性毒性半数致死剂量(LD50)建立回归模型。第2阶段选取15种化学品进行暴露24.0、48.0、72.0 h的3T3 NRU实验,将所得IC50值根据RC回归模型计算LD50预测值,对受试化学品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与经口急性毒性实验LD50值的急性毒性分级结果比较。结果第1阶段实验结果显示:暴露24.0、48.0、72.0 h的3T3 NRU实验IC50值均可与RC提供的LD50建立在RC回归模型可信区间内的回归模型[暴露24.0 h组:lg(LD50)=0.470×lg(IC50)+0.582,决定系数(R2)=0.937,F=132.805,P<0.05;暴露48.0 h组:lg(LD50)=0.475×lg(IC50)+0.638,R2=0.925,F=111.107,P<0.05;暴露72.0 h组:lg(LD50)=0.480×lg(IC50)+0.639,R2=0.933,F=125.514,P<0.05],3T3 NRU实验可应用RC回归模型预测急性毒性的LD50值。第2阶段实验结果显示:暴露24.0、48.0和72.0 h的3T3 NRU实验LD50预测值与经口急性毒性实验LD50值的急性毒性分级一致率分别为60.0%(9/15)、66.7%(10/15)和60.0%(9/15);3T3 NRU实验判断急性毒性为5级的化学品,其急性经口毒性实验的分级均为5级。结论 3T3 NRU实验适合于对低毒的化学品进行检测,可用RC回归模型预测3T3 NRU实验的急性毒性LD50值;对于预测毒性分级为4级及以下者,3T3 NRU实验的LD50预测值可作为经口急性毒性实验始剂量。
曾丽海黄振烈杨杏芬葛怡琛殷霄赖关朝
关键词:急性毒性细胞毒性实验化学品
纳米碳酸钙对作业人群健康影响初步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接触水平以及纳米碳酸钙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35名接触纳米碳酸钙的工作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某事业单位35名无接触尘毒的工作人员为对照组。对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进行检测,计算累积CTWA。通过健康检查比较2组人员的健康状况,并分析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与纳米碳酸接触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中位数(M)为15716个/cm3,CTWA的M为2.419 mg/m3,上述2个指标均以包装岗位水平最高。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率高于对照组(57.1%vs 5.7%,P<0.01),免疫球蛋白G水平高于对照组(M:13.50 vs 10.70 g/L,P<0.05),补体3水平高于对照组[(1.15±0.15) vs (1.08±0.13) g/L,P<0.05],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1.17±0.18) vs (1.27± 0.13) mmol/L,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M均为0.50‰,2组上述2个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变量引入标准为0.10、剔除标准为0.15的条件下,经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后,发现肺通气功能减退的发生和纳米碳酸钙累积CTWA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优势比为2.74,95%可信区间为(0.88~8.56),P=0.08]。结论纳米碳酸钙接触可导致肺通气功能减退、免疫系统反应和血电解质改变。肺功能检查可作为纳米碳酸钙接触人群的健康检查项目。
梁丽红黄振烈蒙得志阮小林董明杨展鸿赖关朝黄伟欣杨爱初陈嘉斌黄汉林
关键词:纳米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肺功能损伤免疫球蛋白尿钙微核
虫螨腈原药致畸毒性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通过在胚胎器官形成期连续经口给药,探讨虫螨腈原药对大鼠是否存在胚胎毒性和致畸毒性。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性成熟期未交配的雌、雄性sD大鼠各200只,按1:1比例同笼交配。受孕成功的雌鼠(孕鼠)随机分配到各组。低、中、高3个剂量组孕鼠于妊娠第6~15天经口灌胃给予虫螨腈原药,每天1次,染毒剂量分别为12.2、61.2和306.2mg/kg体质量。阳性对照组采用1.0mg/kg体质量敌枯双灌胃,阴性对照组给予质量分数为3%粟米淀粉糊灌胃,灌胃时间和次数同3个剂量组。实验期间观察母体毒性。在妊娠第20天,断头处死孕鼠取胎鼠,观察胚胎毒性和胎鼠骨骼和内脏畸形情况。结果虫螨腈原药在大鼠致畸敏感期经口灌胃染毒后,中、高剂量组孕鼠净增体质量均较阴性对照组降低[53.79(39.81,60.65)vs67.09(47.27,73.92)g,42.34(31.04,53.46)vs67.09(47.27,73.92)g,P〈0.05,P〈0.01]。高剂量组活胎率低于阴性对照组(87.78%vs92.75%,P〈0.05),死胎率高于阴性对照组(4.18%vs1.30%,P〈0.05)。阳性对照组可观察到明显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和胎鼠致畸性。高剂量组观察到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但未观察到对胎鼠的骨骼和内脏致畸性。低剂量组未观察到与受试物有关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及胎鼠致畸性。结论本实验条件下虫螨腈原药在306.2mg/kg体质量剂量染毒后可见一定程度的母体毒性和胚胎毒性,未见胎鼠骨骼和内脏的致畸毒性,其最小致畸量为大于306.2mg/kg;虫螨腈原药对SD大鼠基本无致畸危害。
殷霄陈晓燕刘莉莉曾丽海谢植伟黄建勋黄振烈
关键词:虫螨腈胚胎毒性致畸毒性母体毒性经口给药
2011—2013年广东省职业病发病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被引量:30
2014年
目的分析广东省2011—2013年职业病发病情况和特点,探讨进一步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方法对广东省2011—2013年新发职业病的分类分布、地区分布、行业分布和职业健康检查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3年,广东省新发职业病分别为649、693和596例;发病例数居前3位的分别是尘肺病、职业中毒和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广州、深圳、东莞和佛山4个地级市3年新发职业病合计1 394例(占全省的71.93%);轻工和建材行业是职业病高发行业,分别占全省新发职业病总数的54.08%和6.60%;全省职业健康检查人数分别为534 588、584 827和784 926人,地区差异较大。结论广东省职业病依然处于高发态势,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是职业病高发地区。要结合实际,将远期工作规划和短期工作重点相结合,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殷霄吴劲松曾丽海陈晓燕黄振烈苏文进
关键词:职业病发病情况
50.5%炔咪菊酯母液亚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正>目的通过本试验,明确50.5%炔咪菊酯母液的亚急性吸入毒性效应,取得该农药亚急性吸入的最大无作用浓度参数,并为该农药慢性吸入试验提供浓度参考数据。方法动物在不同浓度下吸入染毒28 d,试验结束时分别对各浓度组的动物...
陈润涛蔡婷峰黄建勋黄振烈
文献传递
大鼠亚急性吸入高效氯氰菊酯的毒性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原药的亚急性吸入毒性,为确定亚急性最大无作用浓度及靶器官提供依据。方法按GB15670-1995《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方法》进行。SPF级SD大鼠,设5个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及受试物低、中、高浓度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空白和溶剂对照组分别喷入空气和溶剂二甲基亚砜;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用不同浓度(3.36、16.61、111.05 mg/m3)的受试物行动物吸入染毒28 d。试验结束时,分别对动物作血液常规、生化、体重和脏器系数等测定,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高浓度组受试动物体重有明显降低,脑体比升高,部分动物坐骨神经纤维内轴突肿胀,有轻微的脱髓鞘改变;雌性动物淋巴细胞(LY)计数百分率降低,肾上腺体比、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升高;雄性动物肾体比、睾丸体比和附睾体比升高,总精子数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降低。中、高浓度组雄性动物血清尿素氮(BUN)升高,精子活力降低。结论高效氯氰菊酯原药在SD大鼠亚急性(28 d)吸入毒性试验的最大无作用浓度为3.36 mg/m3(4 h/d),在111.05 mg/m3(4 h/d)的染毒条件下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和雄性生殖毒性。
黄振烈陈润涛宋向荣阮小林梁丽燕
关键词:高效氯氰菊酯神经毒性生殖毒性
三氯异氰尿酸原药对SD大鼠的致畸试验研究
目的探讨三氯异氰尿酸原药对大鼠致畸作用。方法动物灌胃染毒三氯异氰尿酸原药,剂量分别为0、16.72、52.85和167.00mg/kg,另设蒸馏水溶剂对照组和敌枯双阳性对照组。结果52.85和167.00mg/kg 剂量...
陈润涛邓莹玉陈晓燕阙冰玲黄振烈
关键词:三氯异氰尿酸致畸性
文献传递
1,2-二氯乙烷及其代谢产物对人星形胶质细胞毒性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1,2-DCE)及其体内代谢产物对人星形胶质细胞(HAs)的毒性。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As建立离体细胞培养实验模型,分别采用不同剂量的1,2-DCE(5.00、10.00、25.00、50.00、100.00mmol/L)、2-氯乙醇(5.00、25.00、50.00、100.00、200.00 mmol/L)、2-氯乙醛(1.00、5.00、10.00、20.00、50.00mmol/L)和氯乙酸(0.01、0.05、0.10、0.50、1.00 mmol/L)对HAs进行染毒,培养24 h后,采用荧光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HAs形态,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HAs的存活率和抑制率,估算24 h半抑制浓度(24 h-IC50),采用磷脂结合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标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染毒24 h后,1,2-DCE、2-氯乙醇、2-氯乙醛和氯乙酸均可使HAs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表现为胞体变小、伪足变尖、胞内颗粒增多,细胞透明度下降,圆形悬浮细胞增多。随着1,2-DCE、2-氯乙醇、2-氯乙醛和氯乙酸染毒剂量的增加,HAs的细胞存活率均下降(P<0.01),细胞抑制率均增加(P<0.01),均呈剂量-效应关系;上述4种受试物对HAs的24 h-IC50分别为56.25、235.00、26.43和1.38 mmol/L。1,2-DCE、2-氯乙醇和氯乙酸均可诱导HAs凋亡,HAs的凋亡率与上述3种受试物的染毒剂量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1,2-DCE及其代谢产物2-氯乙醇、2-氯乙醛和氯乙酸均可对HAs造成毒性损伤,并可诱导HAs发生凋亡,以氯乙酸毒性作用最强。
赖关朝罗国忠曾丽海张碧珠李宏玲葛怡琛刘晓勇黄振烈
关键词:1,2-二氯乙烷氯乙酸细胞毒性半抑制浓度
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例均为某五金真空镀膜企业从事超声波清洗作业的男性工人,在工作中均接触高水平1-BP,接触时间为9~11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主要症状为渐进性加重的肢体麻木、乏力,以下肢多见,可伴有步态不稳。体格检查可见双下肢肌力减弱;双下肢或四肢痛觉和触觉减退,位置觉和振动觉减退;双侧跟腱反射多呈减弱或消失;1例病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肌电图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以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多见,且轴索和髓鞘的损害均可见。依据GBZ/T 247—2013《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均诊断为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结论长期接触高水平1-BP可导致以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慢性中毒,根据1-BP接触史、临床表现和神经-肌电图见神经源性损害可作出诊断。
郭翔林辉司徒洁何坚郑倩玲黄振烈黄永顺
关键词:1-溴丙烷职业中毒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职业病诊断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