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周传

作品数:38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会议论文
  • 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8篇青藏高原
  • 16篇南缘
  • 12篇青藏高原东南...
  • 11篇地震
  • 10篇地壳
  • 10篇地幔
  • 8篇俯冲
  • 8篇层析成像
  • 7篇各向异性
  • 5篇上地幔
  • 5篇青藏
  • 4篇地壳结构
  • 4篇地震学
  • 4篇地震学证据
  • 4篇震源
  • 4篇震源机制
  • 4篇接收函数
  • 4篇P波
  • 3篇地幔转换带
  • 3篇东北缘

机构

  • 38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局地...
  • 2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8篇黄周传
  • 23篇王良书
  • 14篇徐鸣洁
  • 8篇米宁
  • 7篇于大勇
  • 6篇李华
  • 2篇李成
  • 1篇黄晖
  • 1篇吴何珍
  • 1篇张庆龙
  • 1篇刘绍文
  • 1篇朱国荣
  • 1篇刘建华
  • 1篇曹旭
  • 1篇邹付戈
  • 1篇韩青
  • 1篇盛玲

传媒

  • 4篇2015中国...
  • 2篇高校地质学报
  • 2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地质科学
  • 1篇世界地震译丛
  • 1篇资源调查与环...
  • 1篇地球与行星物...
  • 1篇第七届构造地...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2018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6
  • 10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及周边地区的P波层析成像与各向异性
<正>南海地区隶属欧亚板块东南部,周边受到多个板块的俯冲作用;同时,新生代欧亚板块-印度板块碰撞造成青藏高原隆升,也对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构造演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这一地区的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地震P波走时数据,利用...
黄周传
文献传递
青藏东南缘地幔转换带形态的研究:缅甸板块向东深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正>50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开始发生陆陆碰撞,其东缘缅甸块体向东俯冲,形成了缅甸弧。该区域的地震分布于0-250 km深度,大致反映了俯冲带的形态。近年来许多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显示,高速异常的俯冲板片在青藏东...
徐弥坚王良书黄周传丁志峰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上地幔结构与动力学
黄周传王良书徐弥坚
利用ChinArray地震数据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结构
印藏碰撞引起青藏高原隆升变形,及高原物质东向挤出(Tapponnier et al.,2001),在刚性的四川盆地岩石圈阻挡下转向东南,使青藏东南缘成为印藏碰撞作用的前沿地带.为了进一步分析研究区Moho的特征,分别沿S...
徐弥坚徐鸣洁王良书黄周传
关键词:青藏高原地壳结构地质特征
文献传递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结构
2018年
青藏高原东南部作为板块碰撞的前缘地带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揭示碰撞前缘地带地壳结构特征,作者利用布设在中国青藏高原东南部的3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2487条远震P波接收函数,采用接收函数CCP叠加(共转换点叠加)和H-κ叠加两种方法获得了研究区域详细的地壳厚度图像和泊松比值。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获得的地壳厚度特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壳厚度存在明显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喜马拉雅构造区内莫霍面深度变化较大,介于65~80 km之间;拉萨地体内莫霍面深度介于72~80 km之间;雅鲁藏布缝合带两侧地壳厚度突变,缝合带北侧和南侧地壳厚度相差约8 km。研究区域平均泊松比值较小,为0.24,和大多数造山带泊松比偏低的特征类似。研究区域中下地壳广泛存在强转换界面,该界面可能对应中下地壳高速层的上界面,埋深40~70 km,表明壳内发生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导致壳内发生重力分异,在中下地壳形成了高速薄层。
曹旭米宁于大勇王良书徐鸣洁李华黄周传王攀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南部接收函数地壳结构
东北日本俯冲带的P波和S波各向异性结构
<正>东北日本俯冲带是世界上最典型的俯冲带,太平洋板块以约9厘米/年的速度向西北方向俯冲,造成该地区构造活动剧烈,地震火山活动频繁。为更好地进行地震灾害预防与研究,日本列岛上布设了密集的高精度现代地震观测台网,积累了大量...
黄周传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南缘SKS分裂与上幔各向异性研究
黄周传王良书徐鸣洁米宁于大勇李华
青藏高原东南缘远震S波分裂:对地壳上地幔复杂变形的启示
2016年
利用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地区的中国地震科学探测台站(C h in A ra y )一期3 0 0 多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到的X K S 波形(包括SKS,S K K S, PKS)进行了 S 波分裂分析.X K S 分裂结果最主要的特征是快波偏振方向(φ) 在26-27°N 附近,从北部的近N -S 向突变为南部的近E-W 向.研究区西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附近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岩石层左旋剪切变形下发育的各向异性.26°N 以南地区,快波分裂方向以E-W 向为主,与中上地壳最大张应力的方向一致,表明云南地区整个岩石层都可能处于纯剪切变形环境.但是该区岩石层厚度不足80k m ,产生的X K S 分裂快慢波时差(〈0.7s)仅能解释部分观测值(0.9-1.5s) .因此,软流层中的各向异性对于该地区的S 波分裂结果(快波偏振方向为N W -S E 和近E-W 向)可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N W - S E 向快波偏振方向可能反映了缅甸块体的俯冲及其随后撤退引起的上地幔流动造成的各向异性.另一方面,伴随着高原构造演化发生的从青藏高原向中国东部的软流层物质流动,以及由于绝对板块运动造成的软流层顶部的剪切作用,将产生快波方向为近E-W 向的各向异性.本研究结果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不同深度的变形特征及其差异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尤其在研究青藏高原的构造抬升及其向东南缘的扩展方面产生了新的认识.
zhouchuan huangliangshu wangmingjie xuzhifeng dingyan wupan wangning midayong yuhua li曹旭韩青黄周传吴何珍
关键词:S波分裂地震各向异性
青藏高原到南海的软流圈流动
<正>自50 Ma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南北向缩短量可达上千公里。现今青藏高原周缘广泛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板块俯冲过程中,青藏高原的软流圈受到横向挤压而造成软流圈的增厚与侧向挤出。利用Chin Array...
黄周传王良书徐鸣洁丁志峰
文献传递
利用天然地震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与动力学:以中国大陆和东北日本为例
东亚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四个重要的板块强烈交互作用,形成了诸多俯冲带、造山带及数千公里的大陆离散变形带。本论文通过地震学的方法(地震层析成像,横波分裂和应力反演)研究中国大陆及东北日本的三维速度结构。研究结果对理解这...
黄周传
关键词:层析成像横波分裂天然地震地球内部结构动力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