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辉明

作品数:7 被引量:11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冬小麦
  • 5篇性状
  • 5篇小麦
  • 4篇农艺
  • 4篇农艺性
  • 4篇农艺性状
  • 3篇气候
  • 3篇黄淮
  • 2篇玉米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期
  • 2篇气候变化
  • 2篇气候变暖
  • 2篇旱地
  • 2篇变暖
  • 1篇冬麦
  • 1篇冬麦区
  • 1篇冬小麦生育期
  • 1篇植株
  • 1篇植株性状

机构

  • 5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7篇高辉明
  • 4篇徐萍
  • 4篇张正斌
  • 3篇卫云宗
  • 3篇杨引福
  • 3篇王玉莹
  • 3篇刘新月
  • 2篇何秀平
  • 2篇裴磊
  • 2篇蔺崇明
  • 1篇齐亚娟
  • 1篇吴秀亭
  • 1篇王萌
  • 1篇郭强
  • 1篇郑小亚
  • 1篇何秀萍

传媒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关键词: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降水
2001—2009年中国北部冬小麦生育期和产量变化被引量:59
2013年
【目的】研究中国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小麦品种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暖的变化规律,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方法】利用2001—2009年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对照品种的农艺性状和该地区相关气象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对照品种出苗日期和成熟日期逐渐推迟;生育期逐渐缩短,且与年平均温度和生育期≥0℃积温呈负相关;生殖生长阶段随着相应期间≥0℃积温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候变暖,千粒重和每公顷产量呈增加趋势。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每公顷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与每公顷产量呈较强正相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株高和千粒重2性状决定了产量变异的95.7%。【结论】气候变暖对北部冬麦区冬小麦生长发育有较强的影响,选育生育期较短,但生殖生长阶段较长,千粒重大的高产品种是北部冬麦区未来适应气候变暖的品种改良方向。
高辉明张正斌徐萍杨引福卫云宗刘新月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变暖农艺性状中国北部
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被引量:37
2015年
【目的】作物品种选育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黄淮麦区是中国最大的麦区,在保障中国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过去30年黄淮旱地冬小麦品种农艺性状和气温要素变化规律,为旱地小麦育种适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近30年来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典型代表临汾点的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及该市的气温资料,研究对照品种农艺性状、生育期平均气温和≥0℃积温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农艺性状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小麦生育期的平均气温、≥0℃积温、最低和最高温度在逐年呈缓慢增加。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5℃,≥0℃积温平均每年上升21.9℃,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0℃积温变化更能深入反映小麦生育期的温度变化情况。小麦生育期最高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02℃、最低气温平均每年上升0.16℃。播种至越冬前的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最多,营养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和≥0℃积温增加明显,生殖生长阶段平均气温增加较少且≥0℃积温有下降趋势。随着气候变暖,分蘖多的强冬性品种逐渐被分蘖适中的冬性和弱冬性品种替代。1986—1996年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7年期间变化较大,2007—2014年变化幅度最大;这和小麦生育期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相同。黄淮旱地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分别每年平均增加1.57%和3.39%。有效穗数和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分别每年平均下降0.16%和1.29%。产量与株高(0.684**)、有效穗(0.531**)和千粒重(0.541**)均极显著正相关。株高、起身至拔节期≥0℃积温和平均气温是决定小麦产量的3个主要因子,分别决定了小麦产量的46.73%、26.17和3.26%的变异。在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气候变化中,起身至拔�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张正斌高辉明徐萍
关键词: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气候变化
糯玉米(Zea mays L.ceretina kulesh)逆境胁迫下AQP基因表达与水分利用效率及其种性品质分析研究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是作物抗逆增产关键措施之一,WUE与水通道蛋白(AQP)紧密相关,在AQP运输水分功能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在干旱、营养和盐逆境下综合研究关于AQP与WUE方面鲜见报道,目前尚未有关于糯玉米在干旱、...
杨引福郑小亚王玉莹何秀平高辉明蔺崇明
文献传递
黄淮小麦农艺性状演变趋势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通过对黄淮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演变趋势分析,研究黄淮小麦适应气候变化自然选择和人工高产育种选择的规律。【方法】记载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小麦进化材料和现代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农艺性状,收获后测定产量性状。【结果】小麦在进化过程中,分蘖和叶片数有减少的趋势。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野生种,株高有增加的趋势;从六倍体野生小麦到现代小麦,株高和生物学产量又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单株总叶面积在返青—抽穗期是二倍体<四倍体<六倍体<农家种<现代品种,在开花期—灌浆期是六倍体>四倍体>农家种和现代品种>二倍体,表现相反趋势。小麦单株生物学产量有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有增加的趋势。【结论】野生种具有适应低温和生长缓慢的野生生长方式和遗传特性,现代品种适应气候变暖而提早成熟,减少分蘖,避免旺长遭遇冷害,后期叶片将更多的干物质转运到籽粒。
吴秀亭张正斌徐萍齐亚娟王玉莹何秀平高辉明
关键词:黄淮冬小麦农艺性状进化
陕西关中地区夏玉米不同施肥方式效果的比较被引量:2
2012年
通过对陕西主栽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施用普通化肥、配方肥、新型BB肥后的产量及相关植株性状的分析,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和新型BB肥能明显提高玉米百粒重和单株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玉米产量。NPK优化处理和新型BB肥的优势明显,分别较普通肥料(尿素、磷酸氢二铵)平均增产7.4%和12.8%。相同肥料水平下,普通玉米和特用玉米分别平均增产15.0%和4.1%。施用配方肥和新型BB肥是陕西关中玉米进一步提高产量高效栽培措施的肥料调控方向,且相同肥料水平下普通玉米较特用玉米增产更为明显。
王萌郭强何秀萍王玉莹高辉明蔺崇明杨引福
关键词:夏玉米施肥方式植株性状
北方冬麦区小麦适应气候变化的品种演化规律的研究
北方冬麦区包括北部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2001—2009年北部冬麦区水地组、2001—2010年北部冬麦区旱地组和2001—2010年...
高辉明
关键词:气候变暖冬小麦生育期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