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先 作品数:60 被引量:327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 吉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 长春市科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NGF对血脑屏障通透性与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 严超英 武辉 徐乃军 刘英 于丽芳 高玉先 一、课题来源: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合同编号:20050407-4。二、技术原理:该研究包括免疫活度测定外源性NGF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放射免疫方法测定NGF在额皮质、海马、丘脑下区、小脑、嗅球、垂体脑组织中吸收分布;...关键词:关键词:NGF 血脑屏障 脑损伤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极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5 2015年 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在极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改革极早产儿家属探视制度,指导极早产儿父母参与基础护理,对家属实施相关知识教育,实施阶段性评估和心理护理,做好出院及随访指导。结果产后1个月极早产儿母亲产后焦虑评分下降,极早产儿家属相关护理知识掌握评分提高(P<0.01);出院1个月门诊再就诊率下降(P<0.05)。结论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极早产儿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极早产儿的家庭照护。 马盼盼 李杏良 刘亭君 高玉先关键词:以家庭为中心 护理 一种防脱针仿生减痛静脉注射针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脱针仿生减痛静脉注射针头,由仿生减痛针头主体以及包覆在仿生减痛针头主体外部的柔性防脱针减阻膨胀层组成;仿生减痛针头主体包括针管段以及由针管段延伸出的仿生减阻减痛针尖,针管段与仿生减阻减痛针尖之间还设有针... 钱忞 黄园园 张云峰 高玉先文献传递 新生儿脓气胸的精细化护理体会 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脓气胸的有效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新生儿脓气胸的临床诊疗及护理过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对患儿给予高频震荡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镇静、镇痛等治疗,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对于新生儿脓气胸,在高频震荡通气、胸腔闭式引流、抗感染及镇静、镇痛等治疗基础上给予精细脂的良好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孔丹 徐李琴 王欣 谷冬媛 王琳琳 王亚楠 周爽 高玉先关键词:脓气胸 新生儿 护理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PlCC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本文对某院2008年12月-2010年9月收治的120例PICC置管新生儿发生感染的各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给予护理干预,最终取得显著疗效的详细过程做了介绍,并探讨了不同留置部位与静脉炎并发症的相关性。 张葆荣 高玉先 徐李琴 杨兆晶关键词:临床护理 护理质量 文献传递 早期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将70例中、重度 HIE患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施行综合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出 院后跟踪观察,并进行婴幼儿智能发育测验(CDCC)、身高及体重的检测。结果干预组的精神发育指数 (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身高与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降低HIE后遗 症的发生并可促进患儿生长发育。 高玉先 张葆荣 李春艳 房清文关键词:护理干预 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PICC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ed catheter,PICC)适用于药物和液体输入、采集血标本及静脉高营养,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耐高渗等特点,既可减少对... 张葆荣 高玉先 徐李琴 杨兆晶文献传递 先天性皮肤缺损新生儿的护理 被引量:1 2011年 先天性皮肤缺损(congenital skin defect of the newborn)又称先天性皮肤发育不良,是一种新生儿时期较罕见疾病,是与胎儿在母体宫内感染有关的一种先天性疾病。先天性皮肤缺损和烧烫伤有所不同。2009年1-9月,我院共收治先天性皮肤缺损新生儿3例,经过我科精心治疗和护理,采用非植皮手术治疗后治愈,无瘢痕,现报道如下。 章园 高玉先 张葆荣 房清文关键词:先天性皮肤缺损 新生儿时期 护理 先天性疾病 罕见疾病 1例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的护理 2014年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SCFN)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1926年由 Harrison 等第1次报道。SCFN 是一种自限性脂膜炎,目前病因还不明确。Burden 等在其11例文献回顾中认为,围生期缺氧是最常被认可的病理因素。 白晓慧 李春艳 郑炳坤 高玉先关键词:新生儿 皮下脂肪坏死 皮肤护理 营养支持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8 2002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与体重增长关系。方法选择 98例早产儿 ,分成三组 ,一组采用静脉内营养 ,其余两组在消化道喂养同等条件下 ,对其中一组采取头高脚低 (成 2 0°角 )斜坡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体重增长有明显差异 (P <0 .0 5) ;消化道喂养组与静脉内营养组比较体重增长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通过对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方式的改进 ,配合全面的综合护理 ,可防止生理性体重下降和维持正常体重的增长。 高玉先 张葆荣 李春艳关键词:早产儿 低出生体重儿 体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