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飞
- 作品数:48 被引量:415H指数:12
-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黄河潼关以上现状淤地坝拦沙作用研究被引量:12
- 2014年
- 2000年以来黄河输沙量大幅减少,为揭示淤地坝拦沙对减少黄河输沙量的作用,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有关数据、淤地坝防汛统计数据、各省逐年淤地坝年报数据及对典型骨干坝和试点小流域坝系的实测资料,采用典型推算的方法,计算了现状淤地坝近年的实际拦沙量。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潼关以上黄土高原地区共有骨干坝5467座、中小型淤地坝约50350座;2007—2013年黄河潼关以上现状淤地坝年均拦沙量为1.228亿t/a,较20世纪70—90年代明显下降。
- 高云飞郭玉涛刘晓燕何兴照
- 关键词:淤地坝黄土高原黄河
- 基于知识库和空间信息耦合模型的北川县震后土壤侵蚀分析被引量:3
- 2008年
- 基于土壤水力侵蚀分级标准,考虑地震造成的特殊土壤侵蚀类型,构建了地震重灾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知识库;综合利用RS和GIS技术,结合专家知识判断,快速提取了四川省北川县土地利用、地面坡度、植被盖度、特殊侵蚀类型等土壤侵蚀因子空间信息;基于EcoHAT系统中的知识库和空间信息耦合型土壤侵蚀模型,快速完成了北川县震后土壤侵蚀强度的判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使北川县土壤侵蚀加剧,相比2000年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震后土壤侵蚀面积增加了275.13km2,增长量为23.83%;特殊侵蚀类型面积占北川县面积的2.48%;林地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占总侵蚀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土壤侵蚀比例为98.95%;坡度是北川县土壤侵蚀的主要贡献因子,植被则是主要控制因子,坡耕地治理是今后北川县土壤侵蚀控制的重点。
- 曾红娟杨胜天高云飞马海宽郑东海张宇
- 关键词:土壤侵蚀知识库空间信息
-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普查方案被引量:33
- 2010年
-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包括水土流失、侵蚀沟道和水土保持措施等3种对象。水土流失普查,采取宏观遥感调查与地面系统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土壤侵蚀模型评价不同侵蚀类型的分布、面积和强度。侵蚀沟道普查,利用遥感影像、DEM(数字高程模型)等基础数据得到侵蚀沟道位置,通过野外调查和空间分析,得到侵蚀沟道面积、数量与分布。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利用各种基础资料综合分析得到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类型和数量。
- 李智广刘宪春刘建祥高云飞
- 关键词:水土保持
- 基于遥感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变化对河川径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6
- 2014年
- 从黄土高原不同地貌区降雨产流机制入手,分析了林草植被影响流域水循环的可能环节;利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和植被盖度解译成果,以及同期实测的降雨和径流数据、供用水数据等,引入林草植被覆盖率、径流系数、产洪系数和基流系数等概念,从流域尺度上构建了林草植被覆盖率与河川径流的定量响应关系,结果发现,在半湿润或半干旱的黄土区,径流系数和产洪系数都将随林草植被的改善而减少,气候越干旱、径流或洪量减少越多;与同气候带的黄土区相比,盖沙黄土区林草植被改善所导致的减水量更大。不过,当林草植被覆盖率大于60%后,产洪系数变化减缓;最终河川径流将稳定在大于基流的某阈值附近。
- 刘晓燕刘昌明杨胜天金双彦高亚军高云飞
- 关键词: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干旱指数河川径流
- 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变化被引量:7
- 2019年
- 2000年以来,随着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大幅改善和大规模梯田建成,加之坝库拦截,黄土高原入黄沙量锐减,从而使黄土高原现状产沙情势的认知成为近年关注的热点。目前,增大林草和梯田覆盖状况可减少或遏制侵蚀产沙的观点已被广泛认可,但其在流域层面上的减沙机制仍有待深入认识。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30条面积较小的流域作为样本,以场次降雨为分析对象,以场次降雨的面雨量、最大1 h降雨量和降雨侵蚀力为降雨指标,以场次降雨的产沙强度≥500 t/km^2为流域产沙的判断标准,探讨了林草梯田覆盖程度变化与可致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无论地貌类型如何,随着流域林草梯田覆盖程度的增大,流域产沙的降雨阈值均明显增加,其中黄土丘陵第1-3副区的降雨阈值与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之间呈正向的指数函数关系。在相同下垫面下,黄土丘陵第1-3副区的降雨阈值差别很小;或因植被主要分布在梁茆,或因河道产沙占比较大,因此,砒砂岩区、黄土残塬区和黄土丘陵第5副区更易产沙,其降雨阈值明显小于第1-3副区。本成果不仅为诠释林草梯田减沙的机制提供了科学支撑,而且也可为黄河水沙情势的评价和入黄沙量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 刘晓燕李晓宇高云飞党素珍
-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产沙降雨阈值
- 陕北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功能失效的判断标准被引量:24
- 2014年
- 利用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中4157座骨干坝数据、1989年陕北淤地坝调查中1640座中小坝数据,分别计算了1950-2011年期间骨干坝、1956-1989年期间中小坝的逐年平均淤积比例,得到截至2011年,1980年前修建骨干坝的平均淤积比例基本稳定,平均值为0.77,1980年后开始逐渐下降;截至1989年,1980年前修建中小坝的平均淤积比例基本稳定,平均值为0.88,1980年后开始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确定平均淤积比例0.77、0.88分别为骨干坝、中小坝拦沙能力失效的判断标准。利用陕北淤地坝调查数据计算得到的骨干坝拦沙功能失效判断一致;在无定河、延河流域,水文站输沙数据的变化趋势与淤地坝是否拦沙显著相关。最后从淤地坝工程结构的角度,剖析了排水排沙位置的改变是判断标准形成的原因。
- 高云飞郭玉涛刘晓燕何兴照
- 关键词:黄土高原淤地坝拦沙
- 黄河流域窟野河入黄水沙锐减成因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2000年以来,窟野河入黄水沙量急剧减少,减幅分别达67%和96%。本文分析了该流域的降雨-产水(沙)关系变化、坝库拦沙量、生产生活用水、植被和采煤对产水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1年,降雨一直是窟野河水沙偏少的重要因素,其中1997—2011年降雨对减水减沙的贡献分别为25.3%和51.2%,但2012年以来雨量和雨强均偏大、实为增水增沙因素。植被改善是近20多年窟野河沙量锐减的主要下垫面因素,其中1997—2011年和2012—2019年对下垫面减沙量的贡献分别为66.7%和89.1%,并使流域产水能力降低约37%和58%。大规模采煤使流域水循环路径变化、汇流时间延长、洪水坦化,其中1997—2011年急剧增加的采煤活动使入黄水量减少1.18亿m^(3)/a、每采1吨煤约损失1吨水;2012年以来,矿井封存水的缓慢溢出使入黄径流增加。包括煤矿生产生活用水在内的人类用水随经济发展而增加,近20年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近20%。坝库拦沙也是窟野河沙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但其贡献率不断降低,其中2012年以来不足1.2%。若植被不退化,预计未来入黄水沙量将持续近几年的态势。
- 刘晓燕李皓冰李晓宇高云飞
- 关键词:水沙植被采煤
- 基于SPOT5影像的郁闭度反演方法被引量:15
- 2012年
- 为探讨区域植物措施因子在林地的赋值问题,以重庆市云阳县为研究区,以58个单元实地林地地块郁闭度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对应地块同期SPOT5影像各波段DN(灰度)均值和DN值标准差,分析了SPOT5影像在林地不同郁闭度下的稳定性。随机选取38个单元调查郁闭度数据,与对应地块同期SPOT5影像各波段DN均值进行回归、相关性分析,建立了不同波段组合反演郁闭度的方法。利用剩余20个单元的调查郁闭度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SPOT5影像红外、红、绿波段DN均值在不同郁闭度林地地块表现稳定,最大偏离分别为13.8%,15.65%,24.52%,偏离平均值分别为10.11%,10.94%,17.78%;红、绿波段是反演郁闭度的最佳波段组合,拟合方程判定系数R2为0.66。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实地调查数据正、负向最大偏差为+16.92%,-16.06%,偏差均值为-2.08%。按10%的分级统计,偏离均小于15%,总体精度较高。在反演结果误差为±20%时,植物措施因子赋值的最大误差<10%,可作为区域土壤侵蚀监测时植物措施因子计算的参考。
- 高云飞李智广杨胜天刘宪春曹勇
- 关键词:SPOT5郁闭度反演
- 土壤侵蚀中吸附态磷流失研究现状与展望被引量:2
- 2009年
- 吸附态磷流失是土壤侵蚀的结果之一,不仅造成土壤肥力流失,还是导致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因子。吸附态磷流失是非点源污染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土壤侵蚀研究吸附态磷流失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吸附态磷流失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我国当前土壤侵蚀中吸附态磷流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土壤侵蚀中吸附态磷流失研究还不能满足实践应用的要求。因此一方面需要增加实验数量,加强实验深度,坚持连续监测的工作,深入了解吸附态磷流失的机理;另一方面应积极构建适合国情的模型,构建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国外模型在国内的适用性、差异性研究。
- 严慕绥高云飞杨胜天王雪蕾夏依木拉提
- 关键词:土壤侵蚀非点源污染
- 2000-2019年青海省同仁市NDVI时空动态变化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研究地处黄土高原最西端,与青藏高原接壤的青海省同仁市植被时空动态变化,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MODIS-NDVI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回归、Hurst指数,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了同仁市2000—2019年NDVI动态变化特征,对NDVI与土地利用和海拔高度的关系进行初步分析,并对NDVI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1)2000—2019年同仁市NDVI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增速为0.027/10 a。NDVI高值区域增加明显,主要分布在东西部山区,NDVI值介于0.8~1的区域由2000年的388.63 km^(2)增加到2019年的1066.92 km^(2)。(2)NDVI上升的区域为2925.21 km^(2),占全市面积的84.42%,广泛分布在隆务河谷地区和周围山区,其中林地626.13 km^(2),草地2094.11 km^(2)。(3)NDVI值下降的区域为539.79 km^(2),占全市面积的15.58%,少部分分布在隆务河河谷地区,大部分在西部和南部山区。以同仁市冻融侵蚀海拔下限3583 m为界,海拔3583 m以上区域NDVI下降的面积占全市NDVI下降总面积的70.93%。(4)未来NDVI值持续上升的区域占全市面积的79.17%,持续下降的区域占13.13%。[结论]过去20 a,同仁市NDVI整体上升,高覆盖度植被面积明显增加,NDVI下降区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未来同仁市NDVI整体上将持续上升,但仍有部分区域存在下降趋势。
- 徐佳高云飞刘伟伟党恬敏曾建青
- 关键词:NDVI海拔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