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原位
  • 10篇磨镶术
  • 10篇激光
  • 10篇角膜
  • 9篇准分子
  • 9篇准分子激光
  • 9篇分子
  • 8篇原位角膜磨镶...
  • 8篇激光原位
  • 8篇激光原位角膜...
  • 8篇激光原位角膜...
  • 8篇角膜磨镶术
  • 6篇准分子激光原...
  • 6篇准分子激光原...
  • 6篇准分子激光原...
  • 6篇近视
  • 6篇分子激光原位...
  • 5篇LASIK
  • 3篇术后
  • 2篇心理

机构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马长荣
  • 11篇刘汉强
  • 7篇张慧
  • 5篇马小力
  • 2篇李梅
  • 2篇金学海
  • 2篇姚志斌
  • 1篇王海龙
  • 1篇靳瑛
  • 1篇靳瑛
  • 1篇尚琢
  • 1篇靳英
  • 1篇张慧
  • 1篇时景璞

传媒

  • 4篇眼视光学杂志
  • 4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美容整形...

年份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5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视眼LASIK后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研究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 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对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矫正视力≥1.0近视眼患者25例49眼,根据术前屈光度数分为二组中轻度近视组≤6.00D,17眼;高度近视组>6.00D,32眼。采用Zeiss-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第三代观察近视眼LASIK术前,术后1d、3d、1w、1m眼底黄斑区变化,并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3mm半径内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以地形图分9个区域显示。结果25例49眼近视患者LASIK术后1d、3d黄斑中心凹(A1)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有增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近视眼术后1w、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黄斑中心凹(A1区)外的近视眼黄斑部各区(A2~A9)视网膜平均厚度术后同术前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d、3d、1w黄斑中心凹(A1区)视网膜平均厚度均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5),高度近视眼组术后1m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同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轻度近视组术后观察各时期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平均厚度的增加与术前屈光状态、激光切削时间呈正相关。结论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与术前屈光度数大、激光切削时间长有关。高度近视眼LASIK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水肿是轻微的,可逆的,未影响视力,在1m内消退。
姚志斌刘汉强马长荣李梅马小力
关键词:视网膜厚度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
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在893眼LASIK中的应用
2000年
评价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应用 Moria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对 471例 ( 893眼 )近视 - 0 .75~ - 1 8.0 D的患者进行 L ASIK治疗。结果 :术后 1周 893眼中有 876眼 ( 98.1 % )视力达到了术前最好矫正视力。角膜瓣蒂位置 :留在鼻上方有 5 92眼 ( 6 6 .2 9% )鼻侧有 2 95眼 ( 33.0 3% )留在鼻上方 6眼 ( 0 .6 7% )。上刀顺序 :先上刀头后吸力环吸引眼球有 731眼 ( 81 .86 % ) ,其切割时间为 2 0 .90± 2 .2秒 ;先吸力环吸引眼球后上刀头有 1 6 2眼 ( 1 8.1 4% ) ,切割时间为 2 6 .5 0± 3.1秒。进退刀速度 :匀速平稳有 840眼 ( 94.0 6 % ) ,速度不稳有 5 3眼 ( 5 .94% )。角膜瓣并发症有 7眼 ( 0 .78% )。结论 :旋转式角膜板层刀操作简单易掌握 ,切割时间短 ,角膜瓣蒂位置可随意选择 ,角膜瓣并发症出现低。但旋转刀旋转力量弱 。
刘汉强尚琢马长荣
关键词:近视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蒂不同位置的疗效比较观察被引量:9
2002年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不同位置角膜瓣蒂的疗效。方法 :将 2 18例 43 6眼行LASIK的近视患者按角膜瓣蒂位置分为鼻侧和上方两组。对术中操作和术后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 :术后 3个月裸眼视力鼻侧和上方蒂角膜瓣组分别为 1 0 7± 0 2 4和 1 0 8± 0 19两组无明显差异 (t =0 72 ,P >0 0 5 )。术后出现散光鼻侧蒂瓣组有 2 7眼 (12 3 8% )上方蒂瓣组 2 1眼 (9 6% )。术后鼻侧蒂瓣有 3眼发生角膜瓣移位。结论 :鼻侧和上方角膜瓣组均具有良好的术后效果 ,两组无明显差异 ,但在操作掌握和术后角膜瓣稳定性上 。
刘汉强张慧马长荣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LASIK疗效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21个月外伤致角膜瓣移位一例被引量:13
2001年
刘汉强马长荣张慧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眼外伤角膜瓣移位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测定被引量:15
2004年
目的 探讨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应用Zeiss -Humphrey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仪 (OpticalCoherenceTomographyOCT)观察矫正视力≥ 1 0的 2 3例 45只近视眼和 10例 17只正常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近视眼组根据屈光度分为二组 :中低度近视组 16只眼 (≤ 6 0 0D) ,高度近视组 2 9只眼 ( >6 0 0D)。结果 高度近视眼组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低于中低度近视组及正视组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中低度近视组后极部视网膜平均厚度与正视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近视眼后极部视网膜变薄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眼。
姚志斌刘汉强马长荣李梅马小力
关键词:视网膜厚度高度近视眼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正常眼矫正视力
单纯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散光分析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单纯近视所产生的散光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137例 (188眼 )单纯近视行LASIK手术 ,分别于术后第 1天、第 1周、第 1、第 3、第 6个月复查视力、屈光度等。结果 :LASIK术后散光度明显高于术前 ,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但至术后第 3~ 6个月仍有 5 2眼 (占 2 7.6 6 % )具有 0 .5D以上的散光 ,而且裸眼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角膜切削深度、患者年龄与散光大小成正相关 (r =0 .372 ,P <0 .0 0 1;r=0 .2 4 5 ,P <0 .0 5 )。鼻侧蒂角膜瓣散光的发生率高于上方蒂角膜瓣 (P <0 .0 0 1) ;散光的发生与性别无关。结论 :LASIK术后散光影响术后视力恢复 ,散光的发生与角膜损伤修复、切削偏中心。
金学海刘汉强马长荣张慧靳瑛马小力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散光
299例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原因分析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探讨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病例的原因。方法 :对 15 99例中经检查后未行LASIK手术的 2 99例 (占 18.6 % )患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2 99例中 15 3例对手术有顾虑 (占 5 1.2 % ) ;角膜厚度不足有 4 4例 (占 14 .7% ) ;角膜屈光力偏大 34例 (占 11.0 % ) ;矫正视力不良 2 9例 (占 9.7% ) ;高眼压 18例 (占 6 .0 % ) ,眼底病变 11例 (占 3.7% ) ;其他原因 10例 (占 3.3% )。结论 :LASIK手术有明显的选择性 。
刘汉强张慧马长荣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近视心理因素适应证
影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屈光度欠矫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探讨各种因素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后屈光度欠矫的关系。方法 对行LASIK的近视患者 696例中屈光度欠矫病例 ,按年龄、性别、职业、住址、近视时间、家族史以及手术前后全部检查资料分左右眼两组进行单因素 χ2 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左、右眼两组均与 4种因素有关 :近视时间 (左眼组 OR =1 .0 76,95 %CI:1 .0 30~ 1 .1 2 4 ;右眼组OR =1 .0 93 ,95 %CI:1 .0 4 6~ 1 .1 4 2 )、近视屈光度 (左眼组OR =7.799,95%CI:1 .755~ 34.654 ;右眼组OR =2 8.82 3 ,95%CI:5.750~ 1 4 4 .467)、术前矫正视力 (左眼组OR =0 .0 0 0 ,95%CI:0 .0 0 0~ 0 .2 62 ;右眼组OR =0 .0 0 0 ,95%CI:0 .0 0 0~ 0 .1 4 4 )和角膜厚度 (左眼组OR =0 .976 ,95%CI:0 .965~ 0 .987;右眼组OR =0 .975 ,95 %CI:0 .964~ 0 .986)。结论 近视时间长 ,近视屈光度大是LASIK术后屈光度欠矫的危险因素 ;术前矫正视力好 。
刘汉强马长荣张慧马小力靳英金学海时景璞王海龙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OGISTIC回归分析
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
2006年
张慧刘汉强马长荣
关键词: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前患者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生物-社会-心理术前心理护理
近视眼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被引量:46
2002年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及其与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的关系。方法 :近视眼行LASIK 6 4例 (12 8眼 )为近视组 ,又按术前屈光度不同分为中低度近视组 (76眼 )和高度近视组(5 2眼 ) ,正视眼 30例 6 0眼为正视组。正视组和近视组分别在术前、术后第 1周、术后第 2周、术后第 1个月、术后第 2个月和术后第 6个月测定单眼调节幅度 ,同时行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调查。结果 :LASIK术后近视组的单眼调节幅度有暂时性下降 (P <0 .0 0 1) ,高度近视组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中低度近视组 (P <0 .0 5 ) ,调节幅度的降低程度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 (r=0 .5 2 ,P <0 .0 0 1) ;LASIK术后 1~ 2个月调节幅度逐渐恢复并超过术前水平 (P <0 .0 0 1) ,且与正视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LASIK术后 1w患者的近距离工作视疲劳症状明显加重 (P <0 .0 0 1) ,1~ 2个月后逐渐恢复 ,并较术前有显著的改善 (P <0 .0 0 1) ;LASIK术后的近距离工作疲劳症状与调节幅度呈负相关 (r =- 0 .5 6 ,P <0 .0 0 1)。结论 :LASIK术后早期患者的单眼调节幅度有一过性降低 ,然后逐渐恢复 ;LASIK手术对单眼调节幅度和近距离用眼活动无明显不良影响 ;
马小力刘汉强马长荣张慧靳瑛
关键词:近视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