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锋

作品数:20 被引量:72H指数:5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理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新闻
  • 4篇媒介
  • 2篇新闻娱乐
  • 2篇新闻娱乐化
  • 2篇信息传播
  • 2篇娱乐化
  • 2篇政治
  • 2篇社会
  • 2篇受众
  • 2篇受众观
  • 2篇西方新闻
  • 2篇消费者
  • 2篇媒体
  • 2篇个案
  • 1篇当代媒体
  • 1篇调查性
  • 1篇调查性报道
  • 1篇动员
  • 1篇新媒体
  • 1篇新闻报

机构

  • 14篇西北大学
  • 4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 1篇上海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作者

  • 18篇马锋
  • 2篇路宪民
  • 2篇周东华
  • 1篇张军锐
  • 1篇华炳啸
  • 1篇王毓

传媒

  • 2篇新闻知识
  • 2篇青年记者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当代传播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行政管理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台湾研究
  • 1篇新闻大学
  • 1篇新闻界
  • 1篇中国出版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现代传播(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共同到共通:青年流动人才的数字生活及多元归属感被引量:1
2024年
尽快培育青年流动人才对迁入城市的归属感,是实现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源泉。既往新媒介为流动人口建构线上社区的研究承袭滕尼斯的“共同体”概念,却较少关注其对一致性、接近性的强调是否适用于智能手机形塑的“线上—线下”混杂的数字城市新经验。通过深入青年流动人才的数字生活实践,思考智能手机中介化实践过程建构归属感的独特性所在,以此审视旧概念的新嬗变。研究发现,数字技术重构了归属感内涵,将“属于某地”的共同体认同改写为“差异中共在”的共通体归属。具体来说,智能手机混杂了“去空间化”的人际交往与“差异中共在”的城市感知,使亲密关系与人地关系交织共置却彼此分离,建构出一种具有松散性、差异化、不稳定性的多元归属感。
郭扬马锋
关键词:智能手机归属感共同体
西方消费者受众观的宏观理论依据探析被引量:2
2005年
受众观是指媒介对受众角色、身份和地位的整体观念意识,是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观念、价值信念、价值理想等等在受众角色认知中的反映.不同的受众观不仅决定着媒介与受众的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媒介的编辑方针、传播内容和运作体制等.在西方传播史中,将受众视为公民曾经是长期以来媒介的基本受众观念.但是,随着80年代以后席卷欧美的广电业市场化改革[1]浪潮,西方传播业走上了"市场为王"的发展道路.这场改革意味着西方传播业管理在导思想上的市场化和政策天平上由公众利益向商业利益的倾斜[2].市场化改革的直接后果之一即是媒介受众观从公民变为消费者.受众观的这一变革有其深厚的理论根源.探析这一变革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根源,对于我们观察西方媒介的运作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能为我国的新闻改革提供重要的参照系.
马锋周东华
关键词:受众观念媒介角色认知传播史消费者市场化改革
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控制路径:基于传播学进路的考察被引量:4
2015年
套用西方危机管理理论研究我国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所得出的研究成果,遮蔽的东西并不比揭示的东西更多。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控制,应当适当告别传统的控制思维和路径依赖。本文依循传播学进路,立基于我国乡村治理经验、乡村社会关系格局和乡土传播网络结构,从组织传播的去政治化、熟人社会的人际传播、乡村精英的说服、群体传播的高层应对、"媒介城邦"变局中的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控制农村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新思维和新路径。
马锋华炳啸
关键词:传播学去政治化熟人社会
调查性报道的术与道
2014年
真相远在彼岸,调查何以可能接近真相?本文尝试粗线条地勾勒这一问题,文章以为,调查首先是一种"砌筑教堂"的信念,次之为用科学的调查技术铺设真相的"蛛网",同时,调查有"道"。
马锋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真相职业伦理
创新的扩散:理论演进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梳理了创新扩散理论的演进过程,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统计软件CiteSpace对创新扩散理论在中国的研究历程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回顾,并在数字转型背景下,梳理、总结了创新扩散理论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数字社会创新扩散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
马锋李文艺
关键词:沟通网络社会体系
媒介变革与新闻传播教育“迁移”被引量:1
2017年
媒介的“座驾”特性 “媒介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物理工具和手段,它受制于人,为人类所左右”的观念,饱含了人类的极度自信甚至自负。在1960年代,这一观念被麦克卢汉当头一棒: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是“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马锋
关键词:媒介变革新闻传播教育迁移信息传播麦克卢汉
精准把握当代媒体的相关特征
2015年
新媒体不是工具和手段,而是自主性的“座驾”,是话语表达的结构性力量。按照流俗的观念,媒体是“人造物”,是人们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是合乎目的的手段,这一观念的潜台词是:人是技术的主人,技术任人宰制。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工具论是虚浮无能的,它丝毫没有触及技术之本质。技术的本质是“座驾”,即它不仅强求物,而且蛮横地强求人去做某事和如何做某事一“强求”是现代技术活动的特征。为此,我们需要了解的不是媒体融合怎样助力于主流媒体的形塑,而是新媒体的技术逻辑“强求”我们如何做?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在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中理解新媒体的本性。
马锋
关键词:新媒体工具论话语表达信息传播
社会转型期新闻媒介的受众观:公民?消费者?
媒介自诞生伊始就依存于受众而存在,而媒介如何看待受众的地位与身份(即受众观),不但决定了媒介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而且在相当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媒介的运作模式、编辑方针、传播内容等,甚至进一步决定了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马锋
关键词:新闻媒介社会转型期消费者受众观
复返口语文化的社交媒体——以Snapchat为个案的讨论被引量:2
2021年
作为全球社交媒体的"革命者",Snapchat对我们重新理解社交媒体及其所生成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问题远未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依据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理论,其所开创的"阅后即焚"引领用户"在场"交谈;其将社交与媒体分离,使用户逃离"秀场",重回亲密的人际交流;其"My Stories""Our Stories"开创了社交网络讲故事的先河,独特的定位叙事和镜头编排时序是口头叙事传统的回归。这一切象征着社交媒体是"在场的吟唱",也意味着社交媒体时代口语文化的复返。
马锋张峰
关键词:社交媒体口语文化社会临场感口头叙事
名记者的产生:组织分析的路径被引量:1
2010年
本文从组织路径角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名记者产生的原因,以为从"边缘突破"到"中心突破"的组织变革是名记者产生的前提,金字塔型的机械科层构型的扁平化是名记者产生的组织保证,手工业作坊向新闻工厂的转变是名记者产生的现实依据,品牌制胜的路径选择是名记者产生的直接动因。
马锋
关键词:名记者新闻改革品牌制胜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