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锋

作品数:108 被引量:1,36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79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 8篇会议论文
  • 3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3篇石油与天然气...
  • 38篇天文地球
  • 5篇经济管理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6篇油气
  • 33篇盆地
  • 14篇地质
  • 14篇勘探
  • 12篇柴达木盆地
  • 10篇致密
  • 10篇非常规油气
  • 9篇盆地西部
  • 9篇资源评价
  • 9篇柴达木盆地西...
  • 8篇资源量
  • 8篇储层
  • 7篇油井
  • 6篇油气勘探
  • 6篇源岩
  • 6篇塔里木盆地
  • 6篇资源潜力
  • 6篇白云岩
  • 6篇成藏
  • 5篇页岩

机构

  • 89篇中国石油天然...
  • 18篇中国石油大学...
  • 12篇吉林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
  • 8篇中国石油化工...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4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石油国际...
  • 3篇东北石油大学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青海油田公司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108篇马锋
  • 20篇王红军
  • 18篇钟建华
  • 14篇张光亚
  • 13篇王兆明
  • 13篇温志新
  • 11篇邹才能
  • 10篇刘祚冬
  • 10篇梁英波
  • 10篇刘小兵
  • 9篇张新顺
  • 8篇潘松圻
  • 8篇刘立
  • 8篇段宏亮
  • 7篇杨智
  • 6篇张国生
  • 6篇温志峰
  • 6篇邬光辉
  • 6篇范冬艳
  • 5篇贺正军

传媒

  • 9篇石油勘探与开...
  • 5篇石油学报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沉积学报
  • 4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新疆石油地质
  • 4篇地学前缘
  • 3篇世界地质
  • 3篇地质论评
  • 3篇断块油气田
  • 3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第四届中国石...
  • 2篇化工管理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地质学报
  • 2篇石油实验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球学报
  • 1篇国际石油经济

年份

  • 9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8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9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4
  • 4篇2003
10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塔里木盆地塔中Ⅱ号构造带演化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
塔中Ⅱ号构造带为目前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勘探重点地区,但仅在塔中4油田奥陶系见到工业油气流,塔中Ⅱ号构造带的中、西部勘探效果并不理想,构造发育、演化及其对储层、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不清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对塔中Ⅱ号构造带构造...
马锋
关键词:油气成藏塔里木盆地
文献传递
二氧化碳驱分层注气井注气参数的确定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二氧化碳驱分层注气井注气参数的确定方法。该确定方法包括:根据二氧化碳驱分层注气工艺建立单管分层注气数学模型或同心双管分层注气数学模型;利用节点系统分析方法对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单管分层注气,通过绘制单层的气嘴流...
张绍辉张成明潘若生马锋耿笑然
北美白垩系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被引量:4
2016年
北美自垩系地层是北美油气发育的主力烃源岩层之一,目前已发现多个与之相关的常规和非常规大油气田。北美自垩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美西部的落基山山前带和墨西哥湾地区,岩性以页岩为主,纵向上主要有Aptian-Albian阶、Turonian阶和Campanian阶3套,有机质丰度介于1%~8%之间,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Ⅱ1型和Ⅲ型次之,以Mowry、Niobrara、EagleFord页岩为典型代表,大部分处于低熟一成熟阶段。落基山山前带受冲断带影响,盆地呈西气东油格局,而墨西哥湾地区则为南气北油的格局。良好烃源岩层也为非常规油气聚集区提供了大量的油气,以Eagle Ford页岩油气为典型代表。落基山北部西加盆地以地层岩性圈闭为主,中部构造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并重,墨西哥湾地区受盐底辟作用以构造圈闭为主。在落基山山前带远离造山带一侧和墨西哥湾北侧盐底辟不发育的缓坡,为致密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富集区,且潜力巨大。北美自垩系的勘探对其他地区的勘探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张新顺王红军马锋宋志慧孙相灿
关键词:白垩系烃源岩油气分布成藏模式
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进展及关键问题被引量:10
2017年
深水环境地质特征复杂,资料缺乏,有关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理论认识仍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观点。基于层序地层样式、层序单元界面、体系域构成及沉积体系分布位置等特征分析,阐述了经典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体系类型划分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深水沉积构型要素叠置样式的层序地层模式、基于四分体系域模型的层序地层模式和基于沉积物理界面的层序地层模式对深水碎屑岩沉积体系的处理方式或思路以及各种模式在深水沉积研究中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梳理了深水沉积"源-汇"过程与层序地层异源控制因素、深水基准面变化、深水层序地层级次划分和深水自旋回沉积等在深水层序地层学研究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提倡在深水油气储层级别研究中,可开展基于资料和物理界面限定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秦雁群计智锋万仑坤李志高霞马锋梁英波
关键词:基准面海相深水碎屑岩层序地层学
渤海湾盆地古近纪超深水与极超深水沉积及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9
2017年
沉积盆地古水深恢复及其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烃源岩、储集层和盖层及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之一。用地震方法解析三角洲前积层的厚度来研究水深是一个比较可靠的方法。文章采用这一方法,并结合部分测井、录井资料及岩心对渤海湾盆地北部的辽西凹陷、中部的南堡凹陷和近南部的东营凹陷沙三中期的古水深进行了研究,发现辽西凹陷在沙三中期发育了一个大型三角洲扇体,在其前缘相发育了含大量灰—深灰色撕裂泥砾的重力流沉积,并获得了辽西凹陷沙三中期最大古水深为1092 m;南堡凹陷沙三中期为一套暗色的泥页岩夹砂岩,最大古水深在552 m;东营凹陷沙三中期为一套暗色泥岩夹含暗色漂浮泥砾的粉砂岩,也为一套重力流沉积,结合史128井—牛43井地震测线的连井剖面,获得了最大古水深在681 m。这三个古水深揭示了整个渤海湾盆地在古近纪沙三中期是一个极超深水(≥500 m)的盆地,为形成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和大型含油气盆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钟建华倪良田邵珠福陈鑫马锋孙洪滨刘宝王志坤夏景生孙钰刘选陈彬高玉飞郝兵孙宁亮刘闯杨冠群
关键词:古近纪烃源岩油气渤海湾盆地
全球基底-火山油气藏分布特征及资源前景分析
全球非沉积岩油气藏主要以基底油气藏和火山岩油气藏两类为主,中国则以火山岩油气藏为主,两种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中国松辽、美国洛基山、南美智利南部等)、地中海和中亚(西西伯利亚等)地区等地区;集中富存于中生代(特别是白...
赵喆梁英波马锋
关键词:油气藏火山岩储层物性资源评价
文献传递
“进(近)源找油”:油气地质理论创新与重点领域勘探思考被引量:25
2021年
创新地质理论和勘探重点领域是石油地质学科发展与工业探索发现的永恒主题,"进(近)源找油"正成为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勘探的新方向。地质理论创新引领石油工业从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跨越,立足中国特色石油地质条件和勘探研究历程,取得4项研究认识。(1)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大盆地,未来油气勘探潜力仍很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地质学将指导"共生富集"大盆地实现两种油气资源类型的整体发现、极限开发与协同发展。(2)石油地质理论在大油气田的发现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化烃源岩认识可以不断开辟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新领域,挖潜"共生富集"大盆地可以不断推动常规-非常规油气大发现。(3)重点领域是油气规模增储和战略发现的主力军,深层—超深层和非常规烃源岩层系是未来陆上重点发现和发展领域,中西部突出深层—超深层优质油气资源,中东部突出中—深层非常规规模油气资源。(4)立足6大常规-非常规油气"共生富集"盆地基础研究,突出烃源岩附近及其内部油气资源的规模快速利用,常规油气聚焦"富油气层系"战略发现,非常规油气聚焦"人造油气藏"规模开发,攻关"共生富集"盆地资源序列、重点领域风险勘探、万米超深层科学探索、非常规油气人工改造、煤炭一体化地下气化、页岩油及煤岩油原位转化6大战略领域,努力实现深层—超深层油气发现成规模、非常规油气资源能动用。面向未来10~15年,新一轮地质理论创新和重点领域优选,将带动中国油气工业继续增储上产。
杨智邹才能陈建军吴松涛潘松圻马锋李嘉蕊蒋文琦王小妮
关键词:页岩油气
碎屑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为例被引量:12
2017年
基于岩心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等测试,对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储层开展了成岩作用类型、成岩序列等研究。结果表明:(1)溶蚀孔的形成不仅有长石溶蚀的贡献,而且还有长石蚀变形成沸石的二次溶蚀贡献;微裂缝的形成是石英在强烈压实作用下导致的硅质微碎裂;晶间孔和粒间孔的形成与成岩早期形成的白云石抑制压实作用的进行密切相关;(2)早期形成的绿泥石膜,因成岩环境的改变,脱出大量的铁和镁离子,并在水解溶蚀作用下与絮凝胶体形成叶片状绿泥石,封堵孔隙;(3)镇泾地区成岩序列演化特征揭示,早期碳酸盐胶结物自形程度比较高;绿泥石膜是成岩初期的产物,第二期绿泥石多呈叶片状产出;早期浊沸石交代斜长石,在后期的溶蚀改造为储层提供了较好的储集空间;长石溶蚀形成书页状高岭石。
刘长利刘欣张莉娜陈贞龙李吉君王伟明马锋
关键词:成岩作用成岩序列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一)被引量:14
2019年
基于全球4981个地质单元前寒武纪以来各地质时期(纪或世)的岩相古地理等地质特征分析,应用全球岩相古地理编图新方法,系统编制全球现今地理位置13个纪或世关键时间点的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古板块恢复成果实现古构造位置下的原型盆地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发育22种岩相组合和10种古地理单元,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板块解体、汇聚造山及大陆形成的影响;以前寒武纪及古生代7个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结果为例,前寒武纪晚期及寒武纪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大规模解体时期,造成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面积较小,滨浅海相区规模及其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扩展;泥盆纪随劳俄超大陆的形成,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面积开始增加,滨浅海相区规模及其浅水碳酸盐岩台地萎缩;二叠纪潘基亚大陆形成,全球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的发育达到极盛,滨浅海相区分布十分局限。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为分析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成藏要素形成条件,揭示全球油气分布规律,科学预测油气富集区奠定了基础。
张光亚童晓光辛仁臣温志新马锋黄彤飞王兆明于炳松李曰俊陈汉林刘小兵刘祚冬
关键词:岩相古地理古地理图原型盆地油气分布
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及理论技术进展被引量:124
2015年
通过对全球861个深层油气田储量、产量分布及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和开发实践进行分析,揭示了全球深层油气藏的分布领域及形成的基本地质特征,预测了深层油气勘探潜力、理论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目前深层大油气田发现个数、总储量和产量占全球比例总体上还较低,但近10年来的勘探发现展示了深层油气良好的发展前景。深层油气田主要发育在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克拉通区中下组合和裂谷盆地深层等领域。深层油气勘探及地质理论研究揭示深层油气的独特石油地质特征,其油气生烃特征突破了传统的油气消亡线,扩大了"油气窗"赋存范围;深部由于超压、深水重力流砂体沉积、碳酸盐岩生物礁发育、次生白云石化、裂缝发育和岩溶等多种作用而发育优质储层,突破了传统储层的"死亡线";盐岩发育及变形控制深层油气聚集及盐相关圈闭发育。未来,深部储层预测、超压预测、深层钻井、完井改造和测井技术发展将推动深层油气的勘探开发。
张光亚马锋梁英波赵喆秦雁群刘小兵张可宝客伟利
关键词:油气藏勘探领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