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室结双径路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研究概况被引量:4
- 2004年
- 房室结双径路是引起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基础 ,目前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仍是争论的焦点 ,本文通过对房室结双径路的解剖与电生理特征一般研究概况和最新进展的探讨 ,进一步理解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有关类型 ,明确射频消融治疗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思路。
- 郭炜华马锋李学文
- 关键词: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电生理学导管消融术
- 经桡动脉(或尺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和并发症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郭炜华马锋申薇薇王慧峰王治平
-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经桡动脉径路血管并发症尺动脉股动脉径路
- 经锁骨下静脉植入永久性起搏器356例被引量:1
- 2005年
- 张贵生陈湘清张婷婷马锋李隆贵
- 关键词:锁骨下静脉穿刺永久性起搏器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永久性起搏器静脉植入缓慢心律失常
-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动态变化
- 1995年
- 动态观察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和10例正常人血浆内皮素(ET)、肾素—血管紧张索浓度。结果显示第1、2周ET及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第4,5周差异无显著性。提示这些激素水平与AMI病情演变有密切关系。
- 贾永平李丽李志苓李学文马锋高惠英
- 关键词:内皮素心肌梗塞血浆
- 2型糖尿病患者心率震荡与自主神经功能损伤的关系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并发自主神经功能损伤与心率震荡现象(HRT)之间的关系。方法分为室速组,频发室早组,偶发室早组,对照组4组,分别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得出心率变异性(HRV)和心率震荡(HRT)的各项指标,对各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偶发室早组、频发室早组、室速组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SDNN,LF,H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频发室早组、室速组患者TS值低于偶发组(p<0.05);在灵敏度、特异度方面,TO、TS高于SDNN,TS高于TO。结论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时,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活性降低,心率震荡对其预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高于心率变异性。
- 姜小坤马锋
- 关键词:糖尿病心率变异心率震荡
- 多房室旁束的射频消融
- 1998年
-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方法,但其术后复发率久5%左右[1]其中一部分病例是同时存在多条房室旁束(MAP),而一次治疗未彻底所致。就我们所遇的11例此类患者的术前判断,术中心电生理特点及射频消融方法作如下初步探...
- 马锋李学文李志苓吕吉元贾永平泰富中李德宏王陆建
-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心动过速
- DDD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体会
- 1997年
- DDD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体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030001)马锋李学文张中正吕吉元闫晓梅王陆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935部队门诊部陈永刚为保证接受起搏器治疗患者良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生理性起搏是起搏器治疗的方向。目前最常用的是DDD型起搏器,现将...
- 马锋李学文张中正吕吉元闫晓梅王陆建陈永刚
- 关键词:起搏器
- 右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采用右室流入道和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两种不同的方法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观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86例患者分为右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两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和6个月时的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室流入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室心尖部,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室心尖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改善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室流入道起搏治疗,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张贵生荣容张婷婷马锋李隆贵
- 关键词:起搏治疗右室心尖部心功能
- 山西省某医院心律失常住院病人回顾性调查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分析山西医科大学2006年7月—2007年6月心律失常住院病例,对以往心律失常的诊治状况做出总结,为今后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心内科1年间出院诊断包括心律失常的住院病例453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1年间住院病人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7.71%,包括15种类型。结论总体心律失常住院病例以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
- 姜小坤马锋
- 关键词:心律失常流行病学发生率
- 埋藏式起搏器输出电压低调的时机程度与安全性的随访观察
- 1998年
- 为使起搏器既节省能量又保证安全起搏,我们对52例安装具有VARI0功能的起搏器病例,分别在手术后第1、2、3、6、12月测定其起搏阈值。结果显示,术后2~3个月后起搏阈值趋于稳定,以此时结果指导调低输出电压,并随访1~4年,疗效满意,
- 马锋张中正李学文吕吉元王陆建郭大林来春林
- 关键词:起搏阈值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