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绍斌

作品数:54 被引量:1,097H指数:19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22篇哲学宗教
  • 14篇文化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9篇大学生
  • 12篇健康
  • 11篇高校
  • 9篇影响因素
  • 5篇心理
  • 5篇心理健康
  • 5篇自杀
  • 4篇亚健康
  • 4篇社会支持
  • 4篇健康教育
  • 4篇健康知识,态...
  • 4篇高校大学生
  • 4篇艾滋病
  • 3篇大学生健康
  • 3篇大学生心理
  • 3篇心理卫生
  • 3篇学生心理
  • 3篇饮酒行为
  • 3篇知识
  • 3篇生心

机构

  • 54篇暨南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沈阳医学院
  • 1篇佛山市南海区...

作者

  • 54篇马绍斌
  • 45篇范存欣
  • 14篇王声湧
  • 10篇吴赤蓬
  • 9篇刘国宁
  • 6篇王惠苏
  • 6篇田唤
  • 6篇武晓艳
  • 5篇石文娟
  • 5篇周薇薇
  • 5篇罗春花
  • 5篇黎永锋
  • 4篇陈然
  • 3篇曾红
  • 3篇彭欣
  • 3篇陈静
  • 3篇李文
  • 3篇何夏婷
  • 2篇陈立芳
  • 2篇荆春霞

传媒

  • 19篇中国学校卫生
  • 5篇中国公共卫生
  • 4篇疾病控制杂志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3篇预防医学文献...
  • 3篇中国健康心理...
  • 2篇健康心理学杂...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医学伦理...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中国行为医学...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2篇1998
  • 1篇1996
  • 1篇1993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广州地区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应对方式特点,为高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对广州地区2 000名大学生开展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总体上表现为以成熟型应对方式为主。应对方式在出生时代、性别、专业、恋爱状况和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存在差异。85后比90后大学生更多的采用自责、退避及合理化的应对方式(P<0.01)。与其他专业比较,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更多的采用成熟型应对方式(P<0.01),有过恋爱经历学生较未曾恋爱过学生更多的采取求助应对方式(P<0.05)。结论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应对方式特点不同,应该根据其应对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与帮助。
刘珠慧陈静敏王天一范存欣马绍斌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
广州市大学生健康饮水知识状况调查被引量:7
2008年
范存欣马绍斌刘国宁吴赤蓬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健康饮水正常生理功能预防疾病
广州地区大学生心理保健需求现状分析被引量:1
1998年
为了在大学生中更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对广州市两所高校925名大学生的心理保健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中的57.51%认为很需要心理保健,93.33%对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62人认为自己目前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女大学生对心理保健的认识和需求均明显高于男大学生,男性更倾向于将心理问题藏在心里.不同年级和专业学生在心理困扰问题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对在校大学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同时应注意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各自心理问题有所侧重.
范存欣马绍斌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保健心理卫生
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1
2003年
目的 了解目前广东省高校教工亚健康现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以省内的 19所高等院校的 84 17名教工为对象 ,采用自行设计的亚健康问卷开展调查 ,并在采用德尔菲法确立亚健康的诊断标准基础上进行 χ2 检验、χ2 趋势检验及OR值计算。结果 总体亚健康发生率为 6 9.18% ,以30~ 4 0岁教工的发生率最高 ,该年龄组不同程度亚健康状态合计达到 79.17% ;女教工重度亚健康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教工 (χ2 =14 .19,P <0 .0 1) ;亚健康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心理因素和不良行为习惯等 ;知晓亚健康的教工比例占调查人数的 4 4 .2 1% ,有 36 .84 %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结论 高校教工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学校应积极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健康水平。
范存欣王声湧朱丽肖永杰马绍斌
关键词:高校教工亚健康流行病学
高校学生性与生殖健康KAP调查被引量:12
2004年
范存欣马绍斌吴赤蓬陈静王惠苏刘国宁
关键词:生殖健康性健康性行为
广州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7
2005年
目的了解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学校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SleepQualityIndex,PSQI)为测量工具评定大学生的睡眠情况。结果大学生PSQI得分为(6.23±2.62)分,女生得分(6.49±2.60)高于男生(5.94±2.62);28.6%的大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现患率(32.3%)高于男生(24.8%);睡眠环境嘈杂、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等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结论大学生睡眠质量问题并不少见,常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措施改善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
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王声湧
关键词:睡眠
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动因研究被引量:20
2000年
目的 :了解大学生的饮酒行为、饮酒动机与心理 ,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干预问题饮酒 ,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对 44 8名大学生进行了饮酒状况、动机与心理以及对饮酒危害性认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 :男生的饮酒率为 92 .90 % ,女生饮酒率为 86 .82 % ,男女饮酒行为类型、饮酒情境和饮酒种类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第一次饮酒动机主要是好奇心、家人同意和朋友劝 ;生活压力、朋友经常饮酒和认为饮酒能表现男子汉气概是大学生饮酒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并呈正向联系。结论 :目前大学生的饮酒率高 ,其饮酒行为多受到周围人群以及心理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进行相关的干预措施 ,预防问题饮酒的出现。
马绍斌范存欣
关键词:大学生饮酒行为社区干预
广州市某中学初中生零食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类树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初中生的零食行为,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学校和相关卫生部门开展零食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对广州市天秀初级中学全体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知晓程度以及性别对零食行为的影响,并用分类树模型筛选影响因素。结果该校初中生零食消费率为46.3%;良好零食行为习惯形成比率是12.1%~72.6%;对指南认知程度不同的学生在注意零食营养(χ2=18.317,P<0.05)、注意零食保质期(χ2=54.014,P<0.05)、不在上网、看电视时吃零食(χ2=4.799,P<0.05)、不在正餐前/后1~2 h吃零食(χ2=56.147,P<0.05)、不以零食代替正餐(χ2=7.635,P<0.05)等条目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大部分的零食行为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类树分析表明:家长态度、每周可用零食费用、对指南的知晓程度和零食包装能够影响初中生每天的零食食用次数。结论初中生良好的零食消费观念和行为还需改善,加强多部门合作,采取多种途径的宣传教育,合理指导初中生零食选择和食用十分重要。
田唤马绍斌范存欣刘国宁陈然
关键词:问卷调查分类树
暨南大学学生核辐射知识态度和行为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了解暨南大学学生核辐射知识、态度和行为现况,为开展大学生核辐射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便利抽样抽取的866名暨南大学学生进行核辐射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结果大学生关于核辐射知识得分较低,为(12.36±3.77)分,且不同生源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招生得分高于外招生;不同专业学生对核相关职业及核项目态度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6.4%的学生愿意从事核辐射相关工作,仅29.0%关注生活中的核辐射;76.9%的大学生愿意获得更多的核辐射知识,大学生核辐射知识来源于网络的占88.8%,大学生认为多种途径获得的核辐射知识可信。结论大学生对核辐射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有关部门应加强大学生核辐射安全意识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健康教育途径应多样化。
罗春花马绍斌范存欣黎永锋
关键词:健康知识,态度,实践
习得性无助量表研制及其与人格相关研究被引量:38
2009年
【目的】编制习得性无助测量工具,检验其信效度,研究与人格关系。【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个人访谈、专家访谈等方法,构建习得性无助理论维度,形成初始量表,随机抽取220名被试初步预测并分析后,形成习得性无助正式量表。抽取1067名被试测试,然后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结果】习得性无助量表包括18个条目二个维度(无助感、绝望感),累计贡献率为53.345%,因素分析各条目载荷均在0.40以上,验证性因素分析各拟合指标较好,全问卷同质性信度为0.930,分半信度为0.901,重测信度为0.898,艾森克人格问卷各维度习得性无助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男女不同性别的习得性无助比较,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该量表区分效度好。【结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习得性无助测量工具;习得性无助与人格关系紧密,内向、神经质高分、精神质高分者习得性无助得分高,即易习得性无助;外向、神经质低分、精神质低分者习得性无助得分低,即不易习得性无助。
武晓艳曾红马绍斌邬君伟许晓咛
关键词:习得性无助信度人格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