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顾海滨

作品数:16 被引量:86H指数:4
供职机构: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农业科学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5篇农业科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遗址
  • 3篇水稻
  • 3篇考古
  • 2篇阳平
  • 2篇栽培
  • 2篇栽培稻
  • 2篇炭化
  • 1篇大遗址
  • 1篇大遗址保护
  • 1篇地层堆积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记录
  • 1篇新石器
  • 1篇新石器遗址
  • 1篇性质论
  • 1篇野生
  • 1篇野生稻
  • 1篇遗传学
  • 1篇遗迹

机构

  • 16篇湖南省文物考...
  • 2篇北京大学
  • 2篇中南大学
  • 1篇哈佛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美国波士顿大...
  • 1篇敦煌研究院
  • 1篇吐鲁番学研究...

作者

  • 16篇顾海滨
  • 2篇刘绍军
  • 2篇袁家荣
  • 1篇吴小红
  • 1篇周卫军
  • 1篇张文绪
  • 1篇曲彤丽
  • 1篇赵志军
  • 1篇侯文芳
  • 1篇莫多闻
  • 1篇苏伯民
  • 1篇刘克新
  • 1篇刘沛
  • 1篇肖亚
  • 1篇潘岩
  • 1篇郭伟民
  • 1篇李水城
  • 1篇谭洁
  • 1篇丁杏芳
  • 1篇毛龙江

传媒

  • 7篇湖南考古辑刊
  • 1篇文物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南方文物
  • 1篇文物保护与考...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1999
  • 1篇1994
  • 1篇199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水稻遗传学性质论其起源被引量:1
1999年
近年来,由于DNA的提取和扩增手段变得更加简单,使原来不可能进行的工作得以开展,更使炭化米DNA的提取变为现实。1997年,我所与日本静冈大学联合对城头山遗址的炭化米进行DNA的提取和扩增并获得成功,但得到的结论却令人深思,使人们不得不从遗传学的角度再看水稻的起源。
顾海滨
关键词:炭化遗传学水稻
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古稻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用粒型分析和判别法对城头山遗址的322粒古稻作了研究,古稻种群中含有类似野稻粒型的个体占5.59%,类似籼稻粒型的个体占51.55%,类似粳稻粒型的个体占42.86%,每类型中又可分为不同粒重的类群,性状变域宽,涵盖并超越了现代普野、籼稻和粳稻的变域,是一种大粒的多型性种群。
张文绪顾海滨
长沙铜官窑谭家坡遗迹馆微环境调查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通过对谭家坡遗迹馆微环境长期监测,遗迹馆内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以及土壤含水率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修建外围保护建筑下的遗址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从监测结果中得出遗迹馆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与含水率的变化规律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潮湿多雨的气象环境造成谭家坡遗迹馆内高温、高湿,遗址土体也容易遭受地下水的侵蚀,对遗址直接或间接引发病变,或加速物理和生物的破坏作用。建议科学而恰当在控制遗址保存环境,建立环境数据库,形成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监控体系。
侯文芳苏伯民苏伯民张兴国
关键词:遗址博物馆微环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
玉蟾岩遗址微体螺类对探讨古人类活动特征的指示意义被引量:3
2006年
文章通过对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大量微体螺类的种类及生态类型研究,详细了解它们在不同文化层中生态类型及数量上的变化,找出它们在遗址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对生活在该洞穴的人类行为及其生活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玉蟾岩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层中,同时具备淡水和陆生两种类型的微体螺类,而且陆生螺类在文化层中自下而上是连续存在的,说明该遗址包含陆生螺类的古土壤始终发育着。因此古人在此生活期间,洞穴中不具备静水沉积环境;而且文化层中发现的淡水螺类不是洞穴内固有的生物,是伴随着人类的活动从外面带入的。2)在遗址的西部,淡水螺类大量增加,该处是古人在此洞穴生活时经常聚集的场所。3)12000年的玉蟾岩遗址区,正处于末次冰期的升温期,温度不断上升,水域面积不断扩大,适宜大量的动植物繁殖,给古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顾海滨袁家荣
湖南北部澧阳平原文化层的地球化学记录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洞庭湖区澧阳平原有全国最密集、文化序列最清楚的史前遗址,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演变过程的重要地区。该区的文化层不仅蕴含了考古文物资料,而且赋存了大量的古代自然与人文环境的信息,其地球化学记录为解读人地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对21处遗址114件不同时代的文化层及其生土层、表土层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文化层的常量元素更多地反映了自然环境的状况,新石器中期以后的文化层的微量元素则反映了人类活动的特征。不同时期文化层的元素组合反映了不同自然与文化阶段的古代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特征,据其地球化学综合指标的分类可获得关于文化和环境演化统一性和阶段性的本质认识。
张建新顾海滨鲁江邢旭东申志军吕焕哲
关键词:文化层磷灰石
湖南考古遗址炭化米胚的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普通野生稻向栽培稻的驯化过程中,水稻的萌发方式也从根系发芽转为种子发芽。研究幼苗最初生长的部位——胚的形态变化是了解水稻驯化过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对现代米胚的形态研究基础上,将湖南考古遗址出土的炭化米与之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对不同时期炭化水稻的性质作出判断。从湖南距今8000年左右的八十垱遗址炭化米胚的特征分析可知,有60%以上胚的特征接近现代的栽培稻,说明其有可能已进入了有性繁殖阶段,并据此认为距今8000多年湖南水稻已经进入了人工栽培的阶段。
顾海滨
考古遗址出土稻谷遗存的鉴定方法及应用被引量:4
2009年
近些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些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稻谷遗存,为探讨稻作农业起源提供了考古资料。准确鉴定这些考古出土植物遗存是开展进一步研究的前提。本文通过对72份现代稻谷对比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寻找栽培稻与野生稻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异,如稻米的粒形、胚部的特征、稻谷基盘特征等。对在特征部位选择的5个测量点进行测量,然后采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考古出土稻谷遗存的栽野属性的判别公式。应用新建立的判别公式,本文还对分布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八十垱、丁家岗、城头山和叶家庙等考古遗址出土的稻谷遗存进行了鉴定和分析,并根据鉴定结果对长江中游地区的栽培稻和稻作农业起源的特点和模式开展了探讨。
赵志军顾海滨
关键词:长江中游判别公式
遗址水稻硅质体籼粳性质判别方法综述被引量:3
2009年
本文通过对水稻双峰硅质体和扇形硅质体形态的研究,建立了水稻硅质体籼粳性质的判别公式,并根据交互验证法的方法,得出其可信度,为今后考古遗址出土的水稻硅质体类型的判别提供了便利。
顾海滨
澧阳平原四个新石器遗址水稻硅酸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1994年
在我国许多考古遗址中,时有碳化稻谷的发现,但如何判断其类型,却一直是困扰考古工作者的一个问题。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利用从遗址中分析出来的由稻叶机动细胞硅化形成的硅酸体(plant opal)来判断稻谷的种类,并进行产量的估算和寻找古代水田,取得相当的成功。
顾海滨
关键词:硅酸体考古工作者栽培稻屈家岭文化
材料表征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以老司城为例
大遗址所包含文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大遗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增加了大遗址保护的难度。本文以老司城遗址为例,介绍了现代材料表征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综合运用了多种材料表征方法,如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肖亚刘绍军顾海滨郭伟民王宁高峰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灰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