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小红

作品数:1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红楼
  • 11篇红楼梦
  • 7篇《红楼梦》
  • 2篇艺术
  • 2篇艺术手法
  • 2篇手法
  • 2篇倾城之恋
  • 2篇后四十回
  • 2篇红学
  • 2篇悲剧
  • 2篇苍凉
  • 1篇新红学
  • 1篇醒悟
  • 1篇虚实
  • 1篇虚实相生
  • 1篇续作
  • 1篇言说
  • 1篇永恒
  • 1篇永恒主题
  • 1篇云烟

机构

  • 12篇北京语言大学
  • 6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4篇陶小红

传媒

  • 1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后四十回宝玉之悟解析
2023年
《红楼梦》后四十回对于宝玉的人物塑造及相关的情节设计非常合理。宝玉之悟是曹雪芹的本意,是对前八十回宝玉艺术形象的自然承接。宝玉第二次魂游太虚幻境而得悟既是必然,也是对第五回梦游太虚幻境的呼应。悟后的宝玉放下了我执、摆脱了情执、丢开了法执。心终得自在,宁静而慈悲。自由的心灵一如湛然明空,因而不取不舍,应试中举随缘而行,出家回归更属自然。宝玉之悟是顺理成章的结局,这源于因果,也源于宝玉的佛性人格。
陶小红
关键词:红楼梦后四十回宝玉醒悟
白流苏与林黛玉被引量:3
2009年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让人想起林黛玉。她们均为大家淑女,一样的灵秀娇美,具足中国古典美人的韵味儿。两人都寄人篱下,漂泊而孤寂,满心无人可依、年华易逝的焦虑。她们都为命运而抗争,具有觉醒的个性意识和自主意识。而内心深处又难以摆脱大家闺秀的角色定位,面对着所爱的人,表现出了高度自尊的共同特征。两人同样把希望寄托于爱情,把爱情寄托于婚姻,为爱情而煎熬而失落,因爱情而坚忍而无畏。两个艺术形象的不同之处在于:林黛玉是诗化的,寄托了曹雪芹对人生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白流苏是世俗的,反映了张爱玲洞彻人生与社会之后的苍凉和无奈。
陶小红
关键词:白流苏林黛玉倾城之恋红楼梦
雪履无痕,溪影传神——张爱玲后期小说与《红楼梦》美学风格被引量:2
2010年
张爱玲后期小说与《红楼梦》形似的印记似乎已难察觉,这并非出于作者红楼情结的消解,而是她在小说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进入与《红楼梦》神似的境界,这是她后期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后期张爱玲继承《红楼梦》内在审美风韵的表现在于,对"平淡而近自然"的吸纳,对真实再现的偏爱,以及对含蓄韵致的领悟与尝试。
陶小红
关键词:红楼梦
张爱玲与《红楼梦》研究述评被引量:4
2008年
张爱玲与《红楼梦》之间的文学血缘联系,既表现在以《传奇》为代表的小说创作上,又体现在红学专著《红楼梦魇》中。60多年来,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学界针对此项专题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943年至1949年的惊艳期,1950年至1979年的重现期,1980年至1999年的发生期,以及2000年至今的延续期。惊艳和重现其实都是酝酿过程,人们在惊叹着一个绝代才女的文学传奇,谈论着她师承曹雪芹的成败得失。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此项专题研究才正式确立,并逐渐展开。进入21世纪,学术讨论仍在继续。其间有显著的成绩,丰富的经验,也存在一些缺憾。
陶小红
关键词:《红楼梦》《传奇》红学
范柳原与贾宝玉被引量:1
2008年
范柳原和贾宝玉生存于不同的时空和文化背景中,但他们的追寻与愿望表现出人类终极追求的某些共同旨归,具有超越时空的共性存在价值。在世人眼里他们都是离经背道的富家子弟,而在人性深处两人都向往真善美。他们都注重感性自由,希望保持和恢复人类纯良的自然本性,反感导致虚伪的人的社会性。他们都试图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真我的世界,还原人的自由自然本质。这种独特的自主性与超然世外的态度使二人游离于社会规约之外,产生了与社会主流文化认同上的相互抵触,从而使自我陷入困惑与孤独之中。他们同样都追求升华的爱情境界,寻求心灵的契合与交融。从日常生活和艺术中,他们体悟到了命运无常、短暂和永恒的对立,表现出了一种形而上学层面的哲学反思。
陶小红
关键词:倾城之恋红楼梦
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的知识课教学策略——以北京语言大学《宏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
2013年
优化的教学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是课程教学成功的关键。对教学对象、课程特点以及教学任务了然于胸是前提。对语言专业本科留学生的知识课教学,应在完善教学准备策略的基础上,采用特定的教学行为策略,即注重知识讲解的条理性,加强理论讲解的生动性、趣味性,讲解语言浅易规范,适时监控,增加互动性,并适当加强实践性教学,从而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同时,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评价策略。
陶小红
关键词:教学策略本科留学生
浮华与苍凉——曹雪芹与张爱玲对永恒主题的共同演绎被引量:1
2009年
曹雪芹与张爱玲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演绎着具有哲学意蕴的浮华与苍凉的永恒主题。两位作者均不同程度地通过家族的兴衰、爱情的美丽与寂灭以及美好人生的毁灭来书写他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理解。对于浮华与苍凉主旨的解析,二人落笔的偏重有所不同,《红楼梦》用了大量篇幅展示人间绚丽的浮华,而张爱玲小说着墨更多的则是人世苍凉的境况。但无论笔墨的天平偏向何方,其主题演绎的底色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充满了末世悲哀的荒凉。透过浮世令人眷恋的繁华,领略本质的荒寒是两位作者对于世界的共同感悟。
陶小红
关键词:浮华苍凉主题
云烟渺茫,丘壑无限——曹雪芹与张爱玲虚实相生手法之运用被引量:1
2010年
艺术作品只有虚实相生,才能产生深远的意境。借助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艺术家可以突破具象之囿延展深远的精神空间,并催动读者开启心灵再造意义,从而使作品意蕴无限。通过淡化或省略情节设置结构空白、利用价值判断空缺经营意义空白、运用意象替代传达作者深意、虚化人物肖像实描都是曹雪芹和张爱玲惯用的手法。对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刻意运用使《红楼梦》与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得以极大提升,引发了超文本阐释效应。
陶小红
关键词:虚实相生艺术手法
张爱玲与《红楼梦》自传说
2011年
《红楼梦》研究中的自传说,是"新红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张爱玲《红楼梦魇》虽未能挣脱"新红学"的影响,但却明确反对胡适所主张的自传说。她认为贾宝玉不是曹雪芹,而是脂砚斋。《红楼梦魇》中的这个"脂传说",其实是自传说的一个变种,本质上属于"他传"或"合传",尚未能摆脱胡适的学术窠臼。然而,由于张爱玲是位作家,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所以从创作角度抽丝剥茧,她得出了《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正确结论。《红楼梦》是小说,应该"拿它当小说读",这种认识值得称道。
陶小红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自传说
宝黛爱情的佛学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宝黛相遇源于前世因缘的程序编码,其爱情走向具有既定命运的规定性。宝黛爱情悲剧的编剧是宝黛自己,与外境无关。《红楼梦》通过宝黛爱情叙写,引导读者透视爱情本质。爱情远离清明的自性,烦恼痛苦是其本质属性。爱情是由贪欲而起的心灵迷乱的执著状态,是身心解脱的障碍。爱情在充满苦苦与坏苦本质的同时,兼具随时变迁的无常性。爱情虚幻缥缈,不具有安乐恒常的本性,终究了不可得。宝黛爱情唤醒读者不可过分沉湎情爱,而使本已烦恼深重的人生更加苦难。
陶小红
关键词:《红楼梦》宝黛爱情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