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利军
-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不同诱导方法用于小儿扁桃体切除术的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诱导方法应用于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的安全性及麻醉效果。方法 600例择期行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手术的患儿,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七氟醚组(S组),每组300例。麻醉诱导:K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0.4mg/kg,咪唑安定0.1mg/kg,丙泊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瑞芬太尼1μg/kg。S组以8%七氟醚诱导入睡,再以2%浓度吸入,其他诱导药物及剂量同K组,插管后关闭七氟醚。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4mg.kg-1.h-1,瑞芬太尼0.2μg.kg-1.min-1。预计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丙泊酚泵入,调整瑞芬太尼为0.1μg.kg-1.min-1至手术结束。分别记录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拔管前(T5)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记录术毕停药后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组诱导前、诱导后、手术开始、术毕、拔管前HR、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诱导后HR、血压低于诱导前(P<0.05),插管时和术中HR、血压基本保持平稳。2组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和七氟醚诱导,以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应用于小儿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手术比较舒适,诱导迅速,维持平稳,苏醒迅速,并发症少,麻醉效果理想。
- 温再和陶利军韩志强
-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术小儿氯胺酮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
- 超前镇痛对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发生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对超前镇痛能否预防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发生进行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2006.6)、EMBASE(1989-2006.6)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06.6),手工检索纳入试验的所有中文及外文文献及相关文献,收集所有对有关超前镇痛与开胸术后疼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其逐个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用RevMan4.2.8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个随机对照试验,99例应用超前镇痛行开胸手术的患者;均为高质量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超前镇痛组与对照组比较在随访时间内其效应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胸术后慢性痛合并优势比为0.51[95%CI(0.19,1.34),P=0.17]。结论:目前无足够证据证明超前镇痛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开胸术后慢性痛的发生,尚需要更多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
- 陶利军
- 关键词:超前镇痛疼痛胸部手术META分析
- 不同输注剂量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苏醒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 2011年
- 目的观察三种输注剂量瑞芬太尼对神经外科术毕苏醒和拔管时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 45例择期行神经外科手术患者,ASAⅠ-Ⅱ,随机分为3组:R1组15例,输注剂量为0.08μg/(kg·min);R2组15例,输注剂量为0.04μg/(kg·min);R3组15例,输注剂量为0.02μg/(kg.min)。全部患者用异丙酚、瑞芬太尼持续泵注和维库溴铵间断注射维持全麻,术毕各组持续输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观测术前、苏醒时、拔管时、拔管后2 min、拔管后5 min的动脉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结果与基础值比较,R1组动脉血压、心率无显著变化(P〉0.05),R2组和R3组动脉血压、心率在T3和T4时点增快(P〈0.05);于T3和T4时点,R2和R3组动脉血压、心率均升高,与R1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持续输注剂量0.08μg/(kg.min)瑞芬太尼可显著抑制神经外科术毕苏醒和拔管时呛咳引起的血压增高、心率增快等心血管反应。
- 陶利军
- 关键词:瑞芬太尼心血管反应
- 氯胺酮应用于超前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6年
- 实验证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的激活与痛阈降低和中枢敏感化有关,全身或鞘内应用NMDA拮抗剂可抑制伤害性反应,拮抗痛阈降低和防止或逆转中枢敏感化;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氯胺酮在临床已用于急慢性疼痛的治疗,关于其在超前镇痛的作用基础与临床作了大量研究,但结果并不一致;本文就其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陶利军张宏
- 关键词:镇痛超前镇痛氯胺酮
- 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应用于疼痛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 本文采用乳化-交联的方法制备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并检测其特性。
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高倍显微镜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亚甲蓝的含量及其体外释放规律,并检测其磁响应...
- 陶利军
- 关键词:生物材料磁性材料疼痛明胶亚甲蓝磁性微球
- 文献传递
- 新医改形势下麻醉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
- 2012年
- 国务院公布的新医改意见强调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在新医改形势下培养的麻醉专业研究生应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通过调整课程比例、提高导师综合素质、营造良好人文氛围等方法提高研究生的人文素养,使之成长为合格的麻醉医生。
- 陶利军朱琳刘艳阳
- 关键词:新医改人文素质教育
- 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在外磁场作用下对家兔痛阈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背景:靶向给药系统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传递途径和技术,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这种制剂能将药品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正常部位几乎不受药物的影响。目的:实验拟观察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在外磁场作用下对家兔痛阈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探讨其对脊髓背根神经结靶向神经阻滞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3/2005-04在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雄性新西兰兔24只,体质量2.3~2.8kg;空白明胶微球(自制);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自制,载药量为9.8%)。微球系院内药理学实验室高级技师协助制备。干预:24只家兔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甲蓝磁性微球15mg组:在外磁场作用下家兔蛛网膜下腔注射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15mg;空白磁性微球15mg组注射单纯磁性微球15mg;假手术对照组:麻醉和手术步骤同其他组,每组8只。主要观察指标:连续观察注射药物后家兔下肢的电痛阈、运动功能及脊髓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最后取脊髓腰骶端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24只新西兰兔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亚甲蓝磁性微球15mg组家兔后肢电痛阈值在给药后第1~6天明显升高,与自身给药前及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②亚甲蓝磁性微球15mg组家兔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第1~11天明显延长,与自身给药前及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术后13d恢复正常。③病理观察显示各组脊髓背角结构、形态正常,神经轴索排列正常,灰白质界限清楚,除假手术对照组外其他组背角均有少数未完全降解的微球,各组的脊髓前角可观察到形态正常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及神经轴索,结构完整。结论: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在外磁场作用下可靶向阻滞脊髓背根神经结,提高家兔的痛阈并延长体感诱发电位,具有“感觉-运动”分离阻滞作用,是一种有效的�
- 陶利军孙永海张宏
- 关键词:亚甲蓝磁性微球诱发电位
- 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特性试验被引量:9
- 2006年
- 目的:制备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并检测其特性。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高倍镜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形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亚甲蓝的含量及其体外释放规律。结果: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粒径38- 50μm,在4 000 GS的磁场下动作距离为70-80 mm,载药量为9.8%,180 min体外累积释放量为90%。结论: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是一种新剂型,制备工艺简便,具有较好的磁响应性和一定缓释性。
- 陶利军孙永海张宏刘建行
- 关键词:明胶亚甲蓝磁性微球
- 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的制备及应用于疼痛治疗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制备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并初步探讨其在家兔蛛网膜下腔对脊髓背根神经节靶向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乳化交联包埋法制备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高倍显微镜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形态,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亚甲蓝的含量、保封率及体外释放规律;16只家兔随机分为亚甲蓝磁性微球(M)组和单纯磁性微球(C)组,每组8只,在外磁场作用下两组家兔分别蛛网膜下腔注射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15mg和单纯磁性微球15mg,连续观察注射药物后家兔下肢的电痛阈、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具有磁性载药微球的形态和特性,M组家兔后肢电痛域值在给药后明显升高,与自身给药前及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家兔后肢运动功能在给药后与给药前及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制亚甲蓝磁性明胶微球有良好的磁控性和一定缓释性,神经阻滞作用确切,初步认为与外部磁场联合应用可用于脊髓背根神经的靶向神经阻滞而不影响运动功能。
- 陶利军孙永海张宏王勇刘建行
- 关键词:亚甲蓝神经传导阻滞
- 亚甲蓝与阿霉素磁性明胶药物微球镇痛作用的比较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比较亚甲蓝、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靶向阻滞家兔脊髓背角的镇痛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雄性新西兰兔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微球5mg、15mg对照组,亚甲蓝微球5mg组、15mg组,阿霉素明胶磁性微球5mg组、15mg组。在外磁场引导下向蛛网膜下腔注射微球,连续观察注药后家兔下肢的电痛阈、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结果亚甲蓝磁性微球15mg组和阿霉素磁性微球15mg组家兔的痛阈显著升高(P<0.01),体感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明显延长,但前者仅持续12天,而后者持续30天仍未见消失。所有家兔运动功能评分未见明显改变。结论亚甲蓝与阿霉素磁性明胶微球镇痛作用明显,具有“感觉-运动”分离作用,因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顽固性疼痛的靶向神经损毁剂。
- 孙永海张宏王勇陶利军
- 关键词:亚甲蓝阿霉素微球体镇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