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陶丽

作品数:68 被引量:280H指数:10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3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0篇热带
  • 15篇年代际
  • 13篇降水
  • 11篇气旋
  • 11篇热带气旋
  • 9篇振荡
  • 9篇年代际振荡
  • 8篇副高
  • 7篇低频振荡
  • 7篇自由模
  • 7篇夏季
  • 6篇年代际变化
  • 6篇西太平洋
  • 6篇海气
  • 6篇副热带
  • 6篇副热带高压
  • 5篇气候
  • 5篇准双周振荡
  • 5篇西太平洋副高
  • 5篇非线性

机构

  • 58篇南京信息工程...
  • 9篇南京气象学院
  • 5篇江苏省气象局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教育部
  • 3篇中国气象局国...
  • 2篇济宁市气象局
  • 1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上海市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国防科技大学
  • 1篇海南省气象局
  • 1篇宁夏气象服务...
  • 1篇浙江省气象局
  • 1篇淮安市气象局
  • 1篇台州市气象局

作者

  • 68篇陶丽
  • 28篇陆维松
  • 7篇邵海燕
  • 5篇濮梅娟
  • 4篇李双君
  • 2篇苏磊
  • 2篇马淑杰
  • 2篇周兵
  • 2篇胡景高
  • 2篇张恒德
  • 2篇夏瑛
  • 2篇王丽娟
  • 2篇程守长
  • 2篇赵久伟
  • 1篇王海燕
  • 1篇余锦华
  • 1篇刘健
  • 1篇李艳杰
  • 1篇刘念
  • 1篇吴立广

传媒

  • 19篇大气科学学报
  • 12篇南京气象学院...
  • 5篇大气科学
  • 4篇气象学报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气象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基础科学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气象与环境科...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2007年中...
  • 1篇第四届长三角...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第六次全国动...
  • 1篇全国中尺度气...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5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5
  • 5篇2004
  • 2篇2003
6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MIP6模式模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强迫对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
2024年
量化人类活动在气候变化中的定量贡献是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提高气候变化预测和预估水平的重要科学基础.本文基于最新的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多模式历史归因模拟试验(DAMIP),检测了人为因素(ANT)和自然因素(NAT)对近百年(1915—2014年)全球地表气温多尺度变化的影响,归因了温室气体(GHG)、气溶胶(AA)、土地利用(LU)等不同人为因素对全球地表气温长期变化的相对贡献及南北半球差异.结果显示,近百年来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陆地实际增温约为1.1℃(0.8℃~1.3℃),对南北半球的贡献则分别约为0.7℃和1.2℃;全球大多数区域人为排放GHG和AA的显著作用在1960—1980年期间就能够被检测到,其中北半球AA的冷却作用要超前于GHG的增温效应;气候系统内部自然变率是调制大多数区域气温年代际(10~30年)及多年代际变率(30~60年)的主导因子,而人为和自然外强迫在全球地表气温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约为5%~20%,但二者在北半球尤其在东亚和欧洲中高纬度地区地表气温多年代际变率中的方差贡献可达50%.人为因素强迫可使近50年(1965—2014)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风险概率增加3倍,其中北半球发生风险要高于南半球.
徐川赵天保张京朋陶丽
1982—2009年冬夏两季热带季节内振荡的趋势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采用1982—200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利用EOF方法,分析了20-70 d北半球夏季(6—9月)季节内振荡(boreal summer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BSISO)与冬季(12月—次年2月)季节内振荡(也称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不同的强度趋势。结果表明:BSISO指数有明显加强的趋势,而MJO指数的趋势则不明显。进一步利用频率—波数分析方法将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分成西传和东传两部分。结果表明:东传的BSISO在其活动中心——热带印度洋地区有显著加强的趋势,而东传的MJO在其活动中心的趋势则不明显,仅在其活动中心西南部即热带印度洋西南部有减弱的趋势。为探究其原因,文章进一步分析了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纬向风垂直切变的趋势变化。结果表明:1982—2009年,西太平洋和印度洋SST无论冬夏均持续增暖,SST并不能解释冬夏两季ISO不同的趋势特征;而夏季热带印度洋地区对流层中低层东风垂直切变减弱,冬季海洋性大陆地区东风垂直切变增强。由此认为:热带印度洋东风垂直切变减弱有可能有利于东传的BSISO加强;而海洋性大陆地区东风垂直切变加强有可能削弱东传的MJO,但这种减弱效应被冬季海洋性大陆地区增强的上升运动产生的加强效应抵消,所以MJO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
陶丽吴盟盟沈新勇赵久伟
关键词:海面温度
正压大气波动准共振的数值试验被引量:1
1996年
利用准地转正压涡度方程全球谱模式,对三个行星波准共振相互作用作了数值试验,取两类准共振波矢:(1)K_1+K_2+K_3=0,ω_1+ω_2+ω_3=Δω;(2)k_1+k_2+k_3=0,l_1+l_2+l_3=Δl,ω_1+ω_2+ω_3=0,分别积分90 d,得到了一些重要结果:(1)纬向波数 k=1,2,3的三个行星波存在着较强的波一波相互作用;(2)由于波波相互作用.这三个行星波存在着周期为20~45 d 左右的低频振荡,并且还普遍存在着准双周振荡;(3)上述低频周期与三个波的初始振幅有关。
陆维松刘念马淑杰陶丽
关键词:低频振荡大气波动
CMIP5模式对太阳活动准11年周期激发类拉尼娜型海温的评估
2022年
利用24个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CMIP5)历史试验资料,本文评估了在太阳年代际尺度准11 a周期变化下能否激发出热带太平洋显著的类拉尼娜型海表温度异常的模拟能力。再分析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自下而上”机制解释了在太阳强迫偏强的年份,热带太平洋更容易呈现出显著的类拉尼娜型海温异常。CMIP5模式的评估结果显示,有2/5的模式可以基本再现再分析资料中太阳强迫影响下的热带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这些模式分为类拉尼娜组;而另有3/5的模式模拟出了相反的信号,分为类厄尔尼诺组。为了进一步探讨CMIP5模式模拟能力不同的原因,本文分析了“自下而上”机制在模式中的表现。“自下而上”机制可分为蒸发过程和海洋恒温(thermostat)过程。结果表明,模式能否模拟出类拉尼娜型海温响应取决于thermostat过程的强弱,其中类拉尼娜组的thermostat过程更强;而蒸发过程没有起到关键作用。
罗无边刘飞陶丽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
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TC路径的影响
本研究利用NOAA 的逐日OLR 场资料,ECMWF 逐日风场(850hPa)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JTWC)的热带气旋(TC)数据,参考Wheeler 和Hendon 提出的MJO 指数,通过多元-EOF 方...
陶丽李双君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热带气旋
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期间大气准双周振荡作用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利用NCEP/NCAR逐日格点资料和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727站逐日降水资料,从低频振荡角度对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的环流背景和气象要素场做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准双周振荡是2007/2008年冬季中国南方低温雨雪期间大气变化的重要模态。通过对低频振荡的传播分析得到:10~20 d低频波由西亚和东非沿海传播至孟加拉湾东北侧,在南支槽前汇合并进一步传播至中国南方地区,影响中国南方地区的环流并进一步产生降水。
邵勰张祖强陶丽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低温雨雪低频传播环流异常
北半球季节内振荡经向分布及异常的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通过诊断分析研究了北半球中高纬大气低频振荡随纬度的变化特征,利用1950—2005年北半球20~75°N逐日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功率谱。结果表明,(1)大气低频周期随纬度变化,夏季低频周期在45°N有最大值,为52.6d,在低纬和高纬低频周期较小;冬季低频周期最大值位于35°N,为49.9d,最小值位于60°N。(2)无论ElNino年还是LaNina年,低频周期随纬度变化幅度在夏季都较正常年剧烈,最大振幅达到30d,而对冬季影响不大。原本位于35°N的最长低频周期在LaNina年移至65°N。(3)ElNino年和LaNina年,低频周期随纬度平均值在冬、夏季差异不大;而在正常年份和所有年份,低频周期随纬度平均值在冬、夏季差异明显。(4)就北半球平均而言,无论ElNino年、LaNina年、正常年还是所有年,夏季低频周期都要小于冬季;ElNino(LaNina)事件在冬、夏季都有使大气低频周期缩短(延长)的趋势。
王晓聪陆维松陶丽
关键词:低频振荡功率谱ELNINA
一次重力波对沿海暴雨日变化形成影响的诊断分析
<正>利用2006年6月热带测雨卫星(TRMM)的3B42降水率资料以及广东东部八个地面站的气压降水资料,对华南沿海陆地及相邻的近海海域降水的日变化特
陶丽陆维松蔡晶邵海燕
关键词:重力波
文献传递
海气系统中不稳定耦合波的空间结构与气候年代际振荡被引量:4
2007年
利用带有深海作用的简单海气耦合模型,分析了中纬度海气系统中不稳定耦合波的空间结构,讨论了其对气候年代际振荡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海气系统中的不稳定耦合波,大气扰动在位相上超前于海洋扰动,位相差范围0到π/2,特别当位相差为π/4时,出现最不稳定海气相互作用;大气和海洋扰动振幅之间的关系由风应力系数和海洋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决定,大气扰动振幅可以小于海洋扰动振幅,也可以大于海洋扰动振幅;深海作用系数对于海气耦合波的空间结构总体影响很小。
苏磊陆维松邵海燕陶丽
关键词:海气耦合空间结构位相差
西太平洋副高演变特征与华南旱涝的关系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1951~2000年西太平洋副高4个特征指数的分析发现,年际尺度上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和强度指数有3.5年周期,北界指数有2.6年和5年周期,这和华南降水及其异常变化趋势一致,说明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华南降水最主要因素之一。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主要是通过500hPa涡度和850hPa散度和水气通量散度的显著变化来影响华南降水异常分布的。
吴毅伟赖绍钧吴仕仁陶丽杨坚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高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