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赟

作品数:182 被引量:518H指数:12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4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0篇哲学宗教
  • 14篇政治法律
  • 13篇文化科学
  • 9篇经济管理
  • 8篇历史地理
  • 6篇社会学
  • 6篇文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9篇哲学
  • 29篇庄子
  • 11篇政治
  • 11篇逍遥
  • 11篇逍遥游
  • 11篇王船山
  • 10篇儒家
  • 10篇文明论
  • 8篇天道
  • 8篇文化
  • 8篇《庄子·逍遥...
  • 7篇中庸
  • 7篇孔子
  • 7篇《庄子》
  • 6篇秩序
  • 5篇帝王
  • 5篇宇宙
  • 5篇中国哲学
  • 5篇儒学
  • 4篇形上学

机构

  • 174篇华东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台湾中山大学
  • 1篇纽约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教育部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许昌学院
  • 1篇台湾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立中山大学
  • 1篇澳大利亚莫纳...

作者

  • 174篇陈赟
  • 3篇陈赟
  • 2篇刘擎
  • 2篇许纪霖
  • 1篇罗岗
  • 1篇王利
  • 1篇雷启立
  • 1篇吴冠军
  • 1篇倪文尖
  • 1篇周濂
  • 1篇李红
  • 1篇张旭东
  • 1篇张歆梅
  • 1篇郭齐勇
  • 1篇张业松
  • 1篇蒋晖
  • 1篇王鸿生
  • 1篇吴志峰

传媒

  • 9篇人文杂志
  • 7篇社会科学
  • 7篇学术月刊
  • 6篇学海
  • 6篇华东师范大学...
  • 6篇中山大学学报...
  • 5篇江苏社会科学
  • 5篇安徽师范大学...
  • 5篇杭州师范大学...
  • 4篇齐鲁学刊
  • 4篇周易研究
  • 4篇福建论坛(人...
  • 4篇探索与争鸣
  • 4篇船山学刊
  • 4篇社会科学文摘
  • 3篇哲学动态
  • 3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天津社会科学
  • 3篇现代哲学
  • 3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1篇2024
  • 12篇2023
  • 18篇2022
  • 14篇2021
  • 6篇2020
  • 14篇2019
  • 9篇2018
  • 5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1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9篇2007
  • 10篇2006
  • 4篇2005
1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公天下”思想的庄子版本——以《庄子·应帝王》“天根”章为中心被引量:1
2022年
“公天下”并非儒家的专利,《庄子·应帝王》以“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给出了庄子版本的“公天下”思想。“公天下”的庄子版本突显人的性命之情与生活世界,将正当性的政治理解为围绕着性命之情在生活世界展开的正性命的活动与秩序,而任何脱离性命之情的政治活动都将政治下降为统治。性命之情的本质特点在于世间身位与超越身位之间的居间联结,人便是这种居间生存者,顺物自然,也就是顺物之性与命,公天下的政治秩序因而展开为人们在其中各正性命而并行不悖的日用生活过程。
陈赟
关键词:庄子公天下
引导性的秩序理念及其机制和根据
2022年
《应帝王》是《庄子》内篇中聚焦于“外王”的大文本,它集中展现了作为一种引导性秩序而非支配性秩序的秩序理念,其目的是统治者以无为方式引导被统治者回归本真的性命之情。“体尽无穷,而游无朕”揭示了引导性秩序自我运作的机制。这一机制的根据在于天道之“虚”,即天道在本质上是“无故而自然”的,它作为存在者的根据即是让存在者自为根据,王者唯有以“虚”才能上承天道,具体方式是虚化自身的政治主体性,激发人民的政治主体性,达到对天下的最大化包容开放;并且,王者唯有以其“虚”,方能引导被统治者成就天下之“实”。
陈赟
关键词:庄子天道
西方普遍历史叙事与多元文明的共生问题
2022年
一、共时性多元文明的历时化处理西方普遍历史叙事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无疑当属黑格尔,他以自由的理念刻画世界历史的进程,这为世界历史提供了一种理解的先验尺度。黑格尔那种综合了人性与神性的精神自由理念,以及它最终导向的作为自由之真正实现的“地上天国”,作为德国唯心论的特别精神遗产,它表达了世界历史在其现代时刻的西方文明的担纲者的欧洲引领世界秩序的主张,大国竞争所关联着的文明升降.构成黑格尔世界历史叙事的文明论关切。
陈赟
关键词:历史叙事精神遗产多元文明文明论西方文明
通达与敞开:中西政治哲学中的公共性被引量:3
2005年
古希腊的政治是空间性的,它的公共性概念基于空间的敞开性,并为这种敞开性所规定,这种敞开性使得古希腊的公共性观念具有一种“脱境域”的特征,它指引个人从其在世境域中抽身而退,进入到一个共有之域,因而古希腊的公共性偏向于汉语的“共”。而在中国古典政治哲学中,政治不是空间性的,而是境域性的,由此形成的公共性概念以通达为特征,它表现为敞开性与幽暗性之间的相互通达,这种公共性应理解为不是以“共”为主,而是以“公”为中心。
陈赟
关键词:政治哲学公共性比较哲学
自由之思与庄子哲学的出发点被引量:5
2017年
对于孔子的仁道的反思,构成庄子哲学的基本背景。不同于西周王制将人界定为礼乐的存在,孔子将人之所以为人者界定为仁,着眼于通过学习过程而达到伦常秩序。庄子在肯定伦常秩序的前提下,提供了不同于仁道的新的切入点,这就是自由问题。自由问题构成庄子哲学的出发点与目的地,而《逍遥游》作为内篇之冠,则是庄子处理自由问题的"大文本"。
陈赟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被引量:5
2010年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陈赟
关键词:华夷之辨
从宇宙论体验到超越性体验——沃格林论“天下时代”生存真理的分化
2023年
在轴心时代或天下时代的精神突破中,最为核心的一点是突破宇宙论体验,而发现作为生存张力性结构的超越性体验。超越性体验的时间意识是永恒与时间的交叉点或居间点,它将人的生存界定为在有死的时间与不死的永恒之间的张力性结构,从而区别于宇宙论体验的时间意识只是将时间等同于宇宙节律,而人只是终有一死者,与不朽者的神分属不同的界域。宇宙论体验中神是宇宙内的最高事物,是宇宙整体的构成部分,而超越性体验中,神从宇宙内的神转变为世界与万物的神性根据,人则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朝向神而展开的在神人之际的生存。宇宙论体验由于其实质性与类比性,而采用了神话的符号形式;但随着天下时代的精神突破,超越性敞开的位点变成了人的心性,这就导致了在天下时代与轴心时代心性论的兴起;而如果以智性意识承受超越性的敞开,就有了哲学的符号形式,如以灵性意识承受超越性的敞开,就有了启示的符号形式。基于启示而有救赎论的生存真理样式,它在神性与人性两极中更加侧重神性极点对人性的上拉或牵引;基于哲学而有人学的生存真理样式,它更加侧重人性极点朝向神性极点的探寻。
陈赟
关键词:等价性
从宗法秩序到伦常秩序--早期中国伦理范式的嬗变被引量:1
2018年
孔、孟为代表的早期儒学所奠定的秩序形态可以称之为伦常秩序,这一秩序的轴心是父子一伦,孝道则是其最核心的层面。此与西周宗法秩序有所不同,后者的轴心是兄弟之道,纵向的父子脉络被退隐为兄弟部族之间团结与凝聚的背景视域。宗法秩序的精神原则是亲亲尊尊,这与早期儒学的仁义之道既有连续性,又有不同。仁义是从亲亲尊尊中提炼出来的,但作为价值原则,具有更高的普遍性;亲亲尊尊是与周礼捆绑在一起的体制性原则,而仁义则是超越了体制的独立的道德原理。
陈赟
关键词:宗法仁义
“普遍历史”构思的文明论困局
2021年
以思辨形态构建"普遍历史"的努力,作为一种思想规划与思想实验,它根基于基督教救赎史与末世论的思想架构,以超越的普遍性应对历史生存中的无常体验。其应对方式是通过历史可以最终完美实现的目的或终点观念赋予历史以不可逆转的必然性,历史中的生存者通过与之关联而进行自我确证。但这样的构思存在着诸多困难。
陈赟
关键词:自我确证生存者末世论文明论必然性
儒家孝道伦理与超越性问题——重思马克斯·韦伯关于儒家孝道的论述被引量:3
2021年
韦伯以为孝道是中华文明中一切德行的源头,是作为家产官僚制中国的统治阶层——儒士阶层的身份伦理或官僚哲学。由于韦伯祛除了儒家孝道的"孝天"维度而专注于孝亲,并且不能看到孝与仁的一体关联,所以孝道被降格为缺乏形而上学与超越性支撑的习俗伦理,这使得孝道伦理成了基于传统主义的对世界的被动适应,缺乏支配与转化世界的动能。以基督教一神教为背景,韦伯认为,儒家天命不废百神因而不能脱离巫术,不能达成自身的合理化;儒家亲亲-仁民-爱物的"爱的秩序"无法超出世内之人的常情,转而将现实世界视为所有可能世界中最美好的一个,以至于丧失改造动能;而基督教则能从超越性的普遍之爱出发,将现世与超世之间的结构性张力最大化,从而内含改造现实世界的动能。韦伯对儒家孝道伦理的论述是从现代性的西方文明起源的问题意识出发,而在西方文明的他者中寻求旁证,因而儒家孝道不能得到如其所是的理解。
陈赟
关键词:孝道孝亲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