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燕玲

作品数:7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间充质干细胞
  • 6篇干细胞
  • 6篇充质干细胞
  • 5篇细胞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分化
  • 2篇神经细胞
  • 2篇体外
  • 2篇缺血
  • 2篇脑缺血
  • 2篇克隆
  • 2篇间充质
  • 2篇表皮
  • 2篇表皮生长因子
  • 1篇多向分化
  • 1篇多向分化潜能
  • 1篇诱导分化
  • 1篇增殖
  • 1篇增殖抑制

机构

  • 7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泰安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陈燕玲
  • 6篇苗登顺
  • 5篇周晓玉
  • 5篇贲晓明
  • 5篇王燕
  • 3篇喻文亮
  • 2篇王燕
  • 2篇贲晓明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苏皖新生儿医...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表皮生长因子对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类高度黏附的成纤维样细胞,但也有研究显示处于非黏附状态的骨髓间质细胞也具有自我复制及多向分化潜能。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对骨髓中存在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7/12在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材料:4周龄雄性C57/BL6小鼠6只,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表皮生长因子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方法:全骨髓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2×10^9L^-1。收集第3代细胞,分别接种于向脂肪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分化的培养液中进行诱导。取30mL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平均分到两管中,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加入终浓度为10μg/L表皮生长因子,空白对照组加入普通完全培养基,采用反复转移非黏附骨髓细胞培养法,每天将非黏附骨髓细胞转移到新的培养皿,原来的皿中为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转移第1次定义P01,第2次为P02,依次类推,培养12d终止。主要观察指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结果,亚甲基蓝染色显示每皿细胞克隆的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区域占皿底面积的百分比及克隆数目。结果:非黏附骨髓间充质细胞在第4天转移到新的培养皿后,继续培养仍能够贴壁生长,并逐渐扩增形成克隆;诱导后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和软骨细胞。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处理后,无论是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还是反复转移的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够不断产生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且数量明显多于空白对照组(P〈005)。表皮生长因子处理组总骨髓来源的贴壁细胞、P01-P05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所形成的贴壁细胞数分别是空白对照组�
王燕陈燕玲贲晓明苗登顺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
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探讨小鼠骨髓中是否存在非黏附间充质干细胞(BM-NA-MSC),体外能否形成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能否在适当的条件下分化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方法分离小鼠总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每天转移未贴壁的非黏附骨髓细胞(NA-BMC)到新培养环境中继续培养,每组细胞长满12 d后,亚甲基蓝染色显示形成的克隆,计数克隆个数;在总骨髓细胞培养到第4天时收集未贴壁的NA-BMC到新的培养皿中,待细胞贴壁生长达融合后传代纯化,取第5代细胞接种于向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培养液中,2周后分别进行油红染色、抗Ⅱ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茜素红染色检测脂肪滴、Ⅱ型胶原和钙化结节的形成和表达。结果小鼠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下不仅总骨髓细胞可以形成CFU-F,而且反复转移的NA-BMC也能不断形成CFU-F;给予适当的诱导条件,非黏附来源的骨髓细胞体外能够分化为产生油滴的脂肪细胞、表达Ⅱ型胶原的软骨和具有钙化能力的成骨细胞。结论小鼠骨髓中存在一类NA-MSC,体外可以形成CFU-F,还可分化为脂肪、软骨和成骨细胞,表现出一定的多分化潜能,为下一步作为种子细胞用于移植实验的研究提供了前提。
王燕陈燕玲贲晓明喻文亮周晓玉苗登顺
外周血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2008年
外周血中存在着少量的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它们具有类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以自我增殖,能多向分化。在体外诱导和体内可以分化形成中胚层及其他胚层组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外周血间充质于细胞的起源和去向,但推测它们的存在可能跟骨髓多潜能间充质干细胞的系统迁移及造血形成细胞,间充质细胞共同前体的存在等相关。
陈燕玲王燕贲晓明
关键词:干细胞细胞系
表皮生长因子对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克隆形成的影响及其传代后多向分化潜能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目前已有很多实验证明外周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但由于所用分离筛选方法、培养条件的不同导致了结果的多样性,且实验可重复性较差。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对体外分离培养的原代小鼠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以及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的多向分化潜能。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10/2008-09在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雄性成年C57BL/6J小鼠16只,购于南京医科大学骨与干细胞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无菌条件下从小鼠心脏采血,裂解红细胞后应用贴壁法分离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传代进行纯化和扩增。将原代细胞分2组进行体外培养,实验组向α-MEM培养液中加入10μg/L表皮生长因子,对照组给予不含表皮生长因子的α-MEM培养液,16d后行亚甲基蓝染色,计算克隆面积。取第3代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以1×104/cm2密度接种后,分别向成骨和脂肪方向诱导分化。主要观察指标: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性,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成骨、成脂能力。结果: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贴壁生长,形态类似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成纤维细胞样;但其形成克隆的时间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所推迟,且原代细胞克隆形成率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亚甲基蓝染色结果示实验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形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后,碱性磷酸酶染色、总胶原染色及茜素红染色均呈强阳性;成脂诱导后油红染色呈阳性,有一定数量的脂滴形成。结论:外周血中存在少量的间充质干细胞,能自我增殖,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促进原代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克隆的形成;体外分离培养的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具备成骨和成脂分化特性。
陈燕玲王燕贲晓明周晓玉苗登顺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
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探讨小鼠非黏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non-adherent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NA—BM—MSC)在体外、体内尤其是缺血损伤的脑内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传代纯化后的NA—BM-MSC经表皮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和神经中间丝蛋白的表达情况;将来自β-半乳糖苷酶转基因小鼠的NA—BM-MSC在立体定位仪下移植到小鼠缺血损伤的脑内,8周后通过LacZ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供体细胞在缺血脑内微环境中存活以及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A—BM-Msc经过诱导能够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和神经中间丝蛋白并有尼氏体形成;移植到损伤脑内后,LacZ组织化学染色发现在缺血侧供体细胞能够存活,免疫组织化学单、双染显示在缺血坏死区及周围都检测到了β-半乳糖苷酶阳性的供体细胞,其中的部分阳性细胞还同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结论NA-BM-MSC在体外能够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在小鼠缺血损伤的脑组织内也能够存活、迁移,部分细胞还能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王燕陈燕玲贲晓明周晓玉苗登顺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细胞分化神经元脑缺血
非黏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
本文在体外实验所得结果的基础上,选取了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的缺血模型,将β-半乳糖苷酶转基因小鼠的NA-BM-MSCs(非黏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缺血模型受损侧,观察供体细胞在缺血微环境下的存活、迁移以及向神经细胞方...
王燕陈燕玲贲晓明喻文亮周晓玉苗登顺
关键词:脑缺血缺血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
文献传递
非黏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神经细胞的实验研究
NA-BM-MSCs(非黏附的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在小鼠体内也存在呢?如果存在它们CFU-fs(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形成效率如何?形成效率能否被用于促进干细胞增殖抑制干细胞分化的表皮生长因子调节呢?能否在一...
王燕陈燕玲贲晓明喻文亮周晓玉苗登顺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神经细胞增殖抑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